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6篇

时间:2024-06-30 作者:Surplus 教学文档

教案应当设计探究性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发现,编写好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教学进度,避免时间的浪费和教学内容的遗漏,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6篇,供大家参考。

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6篇

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p4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长的含义.

2、使学生建立周长的观念,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观察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周长含义的形成过程,体验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绳子

每个小组操作材料:树叶图片各一张,红线一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月牙形图形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感知周长

1、感知"一周"的意义

(1)播放课件

(2)你们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边线"、"一周"的概念;板书:边线、一周)

(3)树叶的边线在哪里?教师拿出树叶图片请两位同学上台指一指。

(4)揭示课题

从起点开始,沿着树叶的边线跑完树叶的一周又回到起点,树叶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板书:周长)

二、体验物体的周长

1、摸一摸、说一说

(1)树叶的周长,同学们都知道了,那么桌面的周长在哪里?请同学们确定好起点摸一摸桌面的周长。

(2)你还能从我们的身边找到其它物体表面的周长吗?请你先找一找、摸一摸,再和同桌说一说。

(3)汇报交流。

三、 动手操作、认识周长

1、围一围。

(1)、学生拿出准备的绳子围一围数学课本并量出周长。

(2)、同桌合作用绳子围一围课桌并量出周长。

2、涂一涂。

学生拿出准备的图形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涂出图形的周长。

四、总结评价

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感受认识吨的过程。

2、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

3、感受“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 1000千克。

教学难点:

感受认识吨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估计同学的体重

师:昨天同学们都测量了自己的体重,根据自己的体重能估计一下这位同学的体重吗?(学生自由估计)

师:为什么同学们在估计这位同学的体重的时候都用 “千克”而不用“克”呢?(学生答)

师:“谁再来说一说自己的体重?”学生回答后,教师说:“咱们班同学的体重大约在30千克左右。”

2、 引入“吨”

师:育红小学三(1)同学的体重和咱们班的体重差不多,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认真观察统计表,体重在多少千克左右。昨天我给同学们留了个家庭作业,计算出30人的体重一共是多少千克?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学生回答)

师:1014千克也可以说大约1000千克,其实1000千克还可以用一个新的质量单位,你们知道它是什么?(生答“吨”),1000千克也叫1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吨”。

教师揭示:1吨=1000千克,跟老师一起读一读。“吨”可以用字母“t”来表示,所以也可以这样写1t=1000kg。那一吨有多重呢,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吧!

二、亲身体验,感受并想象1吨的重量。

1、 感受1吨盐

同学们平时都拎过东西吗?

(1) 现在每组同学有两袋沙子,每袋盐重10千克,请每人把10千克的沙子拎起来(学生拎沙子)都谁把10千克的沙子拎起来了,谈谈你拎沙的感受。想一想你拎多少次10千克才是一吨呢?

(2) 一袋10千克,两袋一共多少千克“(生答20千克)如果把两袋沙子同时用一只手拎起来,你有信心吗?(生答有)好,那你就试试吧!(生拎沙)都谁把20千克的沙子拎起来了,你感觉20千克的沙子怎么样(生答)还有没拎起来的吗?(生举手)你为什么没拎起来呀!刚才拎起20千克盐的同学想一想,拎多少次的总和才是一吨?

(3) 选出两名同学,比一比谁的力气大,下面的同学可以给他们加加油,打打气。(生进行拎赛)下边的同学有没有敢挑战这个千克数的。(再找一名同学到前面拎沙)老师宣布,咱们班的大力士就是这名同学。还有不服气的吗,课下还可以再挑战一下。我想采访一下这位大力士 ,刚才你拎起了多少千克的沙,感觉怎么样?几个这样的 大力士才能拎起 一吨的盐呢?

(4) 咱们把这些沙摆一摆,一袋一袋的数,(1.2.3.4.5)一排摆了5袋,摆了2排,是多少袋,(10袋)多少千克(100千克)?街上看到的三轮车一辆一次能运走吗?摞两层是多少千克?三层呢?那十层是多少千克?(生答:1000千克)它是多大一堆,它有多长,多宽,又有多高?一辆三轮车还能装下吗?你们再想一想什么样的车能一次把这堆沙运走?(学生回答)

2、再次感受“吨”

师:刚才在汇报的时候,咱们班的每名同学的体重大约在30千克左右,在计算育红小学三(1)的同学体重的时候,30多名同学的体重大约是1吨,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30多名同学的体重吧!这么多同学的体重加起来才是1吨。那现在你觉得1吨怎么样。

3、教师小结:

“吨”也是一个质量单位,这个单位与你们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相比怎么样,它是用来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单位。

三、实际应用,深化认识

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你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还见过用“吨”作单位的呢?

2、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图片,让咱们一起看一下吧!

四、练一练

1.动物过桥,为什么他们几只能同时过桥呢?引导学生算一算。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练习

下面是小明在学完“吨的认识”后,写得一篇数学日记,有些质量单位用错了,请你先找一找,想一想为什么错了,再帮他改一改。 “今天是星期天,早上,我吃了两个100千克的包子,然后就和妈妈一起去菜市场买菜。市场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和妈妈转了一大圈,一共买了1克的芹菜,2吨西红柿,3千克的鸡蛋,每个200克的苹果8个,1000千克肉。我和妈妈拎着这些东西回家,累得满头大汗。”

启发:虽然小明在数学日记中用错了一些单位,但是有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你能说说我们应该向小明学习什么吗?

师:我们应该学会用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方法记录生活,养成写数学日记的好习惯。

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案篇3

设计说明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1.注重动手操作,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本节课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填一填,说一说每种文具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元,是几元几角几分,使学生初步建立元、角、分与小数之间的联系。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视合作学习。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动手操作、观察猜想、自主探究小数的意义。

3.找准起点,促进知识的迁移。

小数的意义借助元、角、分来掌握,必须经历感悟十进分数与小数之间联系的过程。教学中让学生结合文具的单价初步感受同一个数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实际意义的不同,引导学生运用迁移的方法理解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感悟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迁移在数学学习中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

人民币学具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上课都带了哪些文具?说一说你买文具花了多少钱。

学生自由汇报。

2.今天我们就去

...
《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