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教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和活动,认真写好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和沟通,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雨霖铃教案优秀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雨霖铃教案优秀教案篇1
学情分析:
?雨霖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袁行霖主编)第四册第二单元《柳永词两首》的一个教学内容。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柳永的《望海潮》,对作家有过深入的了解,对作品也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感受了作者笔下的杭城美景。本节课则学习代表柳永惯常风格的一篇作品——《雨霖铃》。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艺术上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铺叙与点染相结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而其哀怨的基调,真切诚挚的感情更是打动千百年来无数的读者。
本课的教学设计根据理科班的特点,力求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与语言表达习惯,给学生提供适当的问题和发言机会,使他们在诵读、感受、讨论、想象、思考、移情的基础上,进入到诗歌鉴赏的学习循环圈中,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从时间角度划分本词的层次结构;
(2)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词中所蕴含的三个画面的具体内容;
(3)鉴赏名句,并简要分析欣赏该句的`理由;
(4)把握意象,进一步加深对词的理解;
二、技能目标:
(1)熟悉巩固诗词的诵读方法;(准、味)
(2)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思路:语言——意象——意境——情感;
三、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正视别离所带来的忧愁,挖掘离别背后催人奋进的力量;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学习,把握本首词所写内容,体会到作者所抒发的哀怨,掌握词中常见意象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者所抒发情感的感悟,对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词在古代本来就是配乐歌曲,唯有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其妙处);
2、合作探究法(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课时:
一课时(40分钟)
课前布置:
学生复习柳永的相关文学常识,预备第四册课本与优化设计等相关资料。
课前准备:
课堂教学所需的录音带及录音机,以及有关资料的搜集。
教学过程:
一、情境设置:
读苏轼的《赤壁怀古》,我们感受的是“壮美”;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们品味的是“优美”;读李清照的《声声慢》,我们体会的是“凄美”!
今天,让我们一齐走进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展现给我们的又是怎样的一种美?
二、研讨全词:
(一)诵读诗词:
1、放录音。(正字音,划节奏)
2、学生自由诵读。
3、指明学生单独诵读,并略加点评。
4、师生有感情的集体诵读。
(二)相互质疑:
(要求学生就句意不明白之处相互质疑,主要的解答由学生完成,难以解决的,教师再给予点拔指导)
(三)赏析全词:
1、全词写作者与恋人的别离,它是分几个阶段来写的?
(别前、别时、别后)
2、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本词也一样存在三个画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为我们描述一番。
(分组进行:一组(别前);二组(别时);三组(别后);四组点评)
3、这么美的画面,作者是通过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来展现的:
(分组进行:一组(鉴赏“别前”),依次类推,四组同学点评,补充)
4、分析的过程中,点出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5、分析完毕,全体学生再次有感情诵读全文。
三、课内延伸:
本词中出现了古典诗歌中常用的几个意象,请分别找出,并指明它们的象征意义。
长亭:路边的亭舍,常用作饯别。
杨柳:枝条柔嫩,缠缠绵绵到天涯的柔情。且谐音“留”,用来表达惜别挽留之情。
月亮:以月的阴晴圆缺,说人间的悲欢离合。
四、小结:
正所谓“一切景语且情语”,长亭,杨柳,月亮这些平常的事物,一旦与人的主观情感相融合,便生动形象的表达出作者的万千离愁!
至此,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体会到的是作者为我们带来的“凄美”别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词;
2、片断练习:周末,离家去学校的车上。马上车开了,我看着窗外的母亲……
六、板书设计:
雨霖铃教案优秀教案篇2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词的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的魅力,体会词人别离时凄凉、哀伤的感情。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所流露出的浓浓别离之愁;领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具:
ppt、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大千世界,悲欢离合仿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离愁别绪也似乎是一种永恒的情怀,古往今来,众多的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和感人肺腑的文学作品,通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通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们仿佛看到荆轲离开时的悲壮,“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那又是怎样的凄苦之别。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嗅着浅浅的墨香眼前也仿佛浮现那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那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去感受一下柳永笔下那缠绵悱恻的离别深情。
(二)作者简介
柳永,婉约派代表人物。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朗读词作,初步感知
1、朗读
(1)学生范读,读准字音。
(2)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词作大意。
补充: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
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楚天:楚地的天空,这里泛指南方天空。
(3)配乐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情感。感受本词的感情基调。明确:哀婉、悲伤、凄清
(4)学生展示朗读,学生点评,并指导学生点评。(语调、节奏、情感表达)
(5)播放配乐朗读,学生跟读。再次体会情感。
2、整体感知
再读词作(齐读),思考:
(1)总结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
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
离别前:勾勒环境;
离别时:描写情态;
离别后:刻画心理。
(2)这首词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离别时依依惜别之情,浓浓的离愁别绪。(四)讨论鉴赏
1、你是如何体会到词作表达的离愁别绪的?小组讨论,斟酌词句,派代表回答。
指导: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
总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1)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通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2)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2、写离别诗,一般写到离别之时便会戛然而止,比如[唐]岑参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雨霖铃》有何不同之处?
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
有虚有实,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衬托,交织一起,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
作用: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内容丰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五)延伸拓展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绘出怎样的图画?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