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编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重教学过程的引导和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有了教案,我们可以更好地安排教学活动,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傩文化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傩文化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文章的行文结构
2、理解作者从北京胡同挖掘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3、理解作者对胡同及胡同文化日渐消失所持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
1、作者从北京胡同挖掘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2、作者对胡同及胡同文化日渐消失所持的情感态度
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阅读:
至少五遍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课前播放歌曲激趣。
胡同京歌
不唱那辉煌的故宫, 也不唱那雄伟的长城,单唱这北京城里的小胡同啊,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数不清,横胡同竖胡同,半截胡同斜胡同, 就象那棋盘布在北京啊,砖塔胡同年代最久,交民巷它最长可分西东,七拐八拐是九道弯哪,钱市胡同两个人相遇, 您哪,要侧身行……
北京胡同
弯弯曲曲的小胡同,有很多有很多弯弯曲曲的故事;弯弯曲曲的小故事告诉……告诉我和你:每一座四合院都有一幅看不够的画;每一扇大门都关着……都关着一个猜不出的谜,都关着一个猜不出的谜。走出高楼大厦到小胡同去,走进爷爷奶奶的故事里,听一听老北京的回忆,幽长的回忆。
深深浅浅的小胡同,有很多有很多深深浅浅的话题;深深浅浅的小话题诉说诉说风和雨,每一个大家庭都有一首经风雨的歌;每一个孩子都演着都演着一出童话般的戏,都演着一出童话般的戏。穿出鲜花霓红到小胡同去,走出弯弯曲曲的老故事,看一看新北京的美丽,迷人的美丽。
二、由歌曲内容进入新课:
1、让学生给以下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胡同tòng 里弄lòng 巷hàng道 大街小巷xiàng
2、区分词语的意思
胡同:小街道;里弄。北方对小街小巷的通称。
里弄:巷,小胡同。
巷道:采矿或探矿时在地面或地下挖掘的大致成水平方向的坑道,一般用于运输和排水,地下的也用于通风。
大街小巷:城镇里的街道里弄,概指都市里的各处地方。
3、学生谈生活中的“胡同印象”。如果条件许可,可结合周围环境谈。
4、强调本文所写的“胡同”,是单指“北京胡同”,与本地胡同无关。
5、导入: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过去,我们从《北京立交桥》中感受到了它的繁荣,又从申奥、备奥的具体活动中进一步看到了它迈向世界的稳健脚步。那么,偌大的北京城,有没有一些地方还存在着与这些都市繁荣、现代文明形成巨大反差的城市建筑和文化心理呢?
6、板书课题:胡同文化。
(指导学生查词典解题。)
①题目的侧重:“文化”
② “文化”释义(让学生查字典完成)。
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三、引导分析文章的行文结构
明确:
1~4段:介绍胡同及其特点
5~12段:挖掘胡同的文化内涵
13~15段:胡同的现状和未来
四、听录音示范朗读,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同时指导学生勾画文中的重要词句。例:
1、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到了北京人的思想。
2、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3、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4、词语:安土重迁
5、破家值万贯。
6、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
7、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8、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9、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10、北京胡同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11、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12、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13、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14、再见吧,胡同。
五、结合课文内容,师生集体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
方方正正(方位意识强)
名称极多
有大有小,数量极多
贯通大街的网络(方便;安静)
六、学生自读课文,看作者是怎样挖掘北京胡同的文化内涵的。
第二课时
一、课前播放音乐:北京胡同——溜鸟
二、通过对音乐的认识、理解进入新课
欢快,闲适,夹杂着清脆的鸟鸣——北京人安然自足的心态
三、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挖掘出的北京胡同的文化内涵
封闭(安土重迁;独门独院;自私冷漠)
容易满足(窝头,萝卜,臭豆腐,熬白菜……)
爱管热闹,不爱管闲事(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小说情节;电梯事件)
四、探讨“胡同”与“胡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概括文章所提示的胡同的现状和未来,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现状:衰败,没落
未来:消失(再见吧,胡同)
情感态度:有些伤感,有些惋惜,但字里行间更多地是希望它消失。
理由:胡同的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即市民文化心态)并不是作者是肯定和主张弘扬的;胡同的消失是时光流逝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六、由上引出文章的写作缘由及胡同消失的背景
1、本文是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的序言;
1992年,著名摄影家、画家沈继光应国际老舍学术研讨会之邀,举办“胡同之没”黑白摄影展,作家汪真祺为其作序。
2、展示相关网络信息,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北京胡同快速消失的社会原因:
●20xx年4月,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首席学科负责人汤羽扬开始了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把一年前对北京旧城胡同存量资源的调查数据录入系统,将北京现存的1320条胡同制作成卡片,建成数据库。为了挽留即将消失的古都记忆,这是她目前惟一能做的。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20xx年 北京奥运,北京城正在举全市之力,推进一场声势浩大的胡同整治工程。据相关背景资料显示,早在20xx年,为配合旧城控制性规划修编工作,也为“摸清家底”,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立项了一批与旧城整体保护规划修编相关的研究课题。“北京胡同分类与保护措施研究”是其中重要一项。
●最近的消息是,东城区自去年启动《百条胡同整治工程方案》以来,目前至少已有69条胡同修缮完毕。一大批对胡同“精装修”的经典案例诞生在这个区域内。其中当以南锣鼓巷“休闲文化一条街”为首。
●但在一些人看来,把昔日破败荒芜的胡同改造成酒吧一条街,把胡同内所有的四合院门脸都涂成朱红色、门把手换成铜狮子头,对胡同内所有的名人故居都实行收取门票制,无益于胡同保护,更无益于留住胡同内那些残存的城市历史记忆。
●据汤羽扬20xx年9月组织40余名学生所做的摸底调查显示,北京旧城内确定的1320条胡同中,完全保留传统格局与风貌的,仅存430条,占总数的33%;另有占总数15%的205条胡同,早已“名存实亡”。而此前的另一项数据则显示:北京的胡同在以每年约50条的速度消失着。从解放初的3200多条到1990年只剩下2200多条,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十余年间,又失掉了800多条。“一年消失50多条,相当于每周就有一条胡同消失。”
七、分组讨论:
1、假如我是北京市市长,我对胡同的修缮、拆迁具有怎样的立场态度?
2、假如我是胡同居民,我将怎样面对胡同拆迁和消失的现实?
(讨论后抽学生分别就上述问题在班上交流。)
傩文化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2、了解汪曾祺及其创作语言的风格;
3、理解作者对北京胡同的感情,培养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理智取舍。
教学重点
了解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北京胡同的感情,培养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理智取舍。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圈点批注,即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