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内容安排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负担,以确保教学进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一份优秀的教案能够让教师在教学中更加自信,提升课堂管理能力,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三年级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
认识几分之一(教材91—93页)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理解体验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学会借助直观的方法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通过数学活动,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学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用具:
长方形、正方形、小圆形纸片、大圆形纸片若干张,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分一分
学生动手分学具。
二、探索研究几分之??
1、说一说
说一说大圆片是怎么分的?介绍分数的读法、写法。
2、折一折
(1)从刚才分的学具中选择一张自己喜欢的纸片,折一折,找出它的1/2,涂上颜色。并想一想,你是怎么折的?
(2)学生汇报交流
3、想一想
(1)你认为在1/2里,“—”、“2”、“1”分别表示什么意思?“1/2”又表示什么意思?
(2)学生汇报交流(3)练一练
4、试一试
(1)学生试着说出几个像1/2这样的几分之一的分数。(2)学生试着折出一张纸片的1/4,并涂色,说一说是怎样折的?
5、做一做
6、找一找
找一找生活中的几分之一的分数。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1、课件出示情景图,观察、猜测,学生汇报交流。
2、课件出示表示1/2、1/3、1/6的圆片,比较大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3、练习
四、巩固提高
说出涂色部分占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三年级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
2、借助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3、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引导观察例3情境图,让学生说图意:“桃园里有桃树64棵,平均每棵收桃48kg。”教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丰收的果园。你能估算一下总共有多少个桃吗?
教师:怎样估算?
学生:把64看作60,把48看作50,因为60×50=3000,所以桃园大约能收桃3000kg。老师:“桃园里有桃树64棵”变为“桃园里有桃树647棵”。教师:估算一下桃园大约能收桃多少千克,又该怎样列式?学生:647×48。
教师:现在又该怎样估算?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
教师:请大家讨论一下,你准备如何对647×48进行估算?学生讨论,教师作必要的指导,然后抽学生问答准备怎样估算。
学生1:可以把647看作600,48看作50来估计。
学生2:也可以把647看作650,48看作50来估计。
教师:这种估算方法和前面学习的.估算方法有相同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估算都是把不是整十、整百数看作接近这个数的整十、整百数来算。教师:同学们估算出这个桃园大约能收桃多少千克了吗?
学生1:647×48≈30000(kg)
学生2:647×48≈32500(kg)。
教师板书学生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写结果时要用“≈”,表示这是一个近似值。教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来估算,在这些估算方法中,你更喜欢哪种估算方法呢?为什么?
小组交流,展开讨论,反馈交流情况。
学生1:我喜欢第一种估算方法,因为把647看作600,48看作50,600×50等于30000,计算很方便。
学生2:我也喜欢第一种估算方法,因为把647看作600,就把第一个数看小了一点,48看作50,把第二个数看大了一点,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与准确值很接近。
学生3:第二种方法是把两个数都看大了一点点,一定会比准确值大,虽然与准确值还是比较接近,但计算不够简便,所以我还是喜欢第一种估算方法。
2.教学“议一议”。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探讨一个问题,怎样估算45×496?
引导学生提出多种估算方法,如把45看作50,496看作500来估算,或者把45看作40,496看作500来估算。
教师:估算出结果,看相差多少?
引导学生得出:由于45看成40和50都相差5。把45看成40来算少算了5个500,就是2500;把45看成50来算多算了5个500,就是2500,所以两种结果相差5000。
教师:我们在进行估算时,有时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比如下面这个题目,你认为采用哪种估算方法更适合呢?为什么?
出示:动物园每张门票45元,496个小朋友去参观,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钱?引导学生讨论出用第一种估算方法较好,因为第一种方法把两个因数都看大了一点,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肯定大于45×496的结果,还有多余的一点钱,在参观旅游中可以防止意外发生。
教师:我们在进行估算时,可以灵活地选择估算方法。但在具体实际生活中,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第76页课堂活动1、2题。
四、课堂作业
三年级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逐步建立空间观念。
2、能力目标:学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估计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估计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估计习惯。
教学重点:
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教学难点:
掌握对长度进行估计的方法的。
教学准备:
学具盒、彩带、剪刀。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估计:
每个小组桌子上都有一条绳子,请绳子拉直,估一估这条绳子大
约有多长?
4、引入:
师:估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在应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估计。
板书课题:估计
5、不用尺子,在本子上试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6、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7、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4
(1)不用尺子,在本子上试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2)组织学生量一量,判断所画线段长度在准确性。
(3)组织学生画6厘米、10厘米在线段。并说说自己估的方法。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任意估一个物体,估计他们在长度或高,再实际测量长度,看看哪一组的同学估计的最准确。
2、教学例5
(1)组织学生估计
各小组把准备好的文具盒观察一下,估计一下,用彩带把铅笔盒围一周,彩带纸至少要多长?估计完后剪一段,试试看。
(2)组织学生汇报:
哪个小组估计的彩带长度比较准确?谁愿意把你们估计的方法和同学们交流?
小组代表汇报,其余学生可以补充。
3、小结
通过实际围你发现了什么?
说明:估计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估测时要应用所学的知识,合理选择估测的方法。
三、反馈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题
组织学生观察、判断,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3、完成练习十一的第3题
明确:“一面靠墙的含义,理解计算方法,学生解答后交流计算的方法
四、作业
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5题。
五、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估 计
例4
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
例5 用彩带围
三年级年级上册数学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