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7篇

时间:2025-02-01 作者:Cold-blooded 教学文档

想要提高教学质量,教案中应包含明确的学习目标与评价标准,写教案时,教师应考虑到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7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1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古人说话的艺术

[教学重点]

1、熟悉和掌握词类活用的特点

2、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特点

[教学时数]

一节

我国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于行,然而,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叫“糖衣片”,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难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的。

(书写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授课过程

一、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先预习课文。

提示:请注意先看“预习提示”,然后再看课文。

二、请同学们思考:的标题应该如何理解?

这是个兼语结构

三、请同学们思考: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

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四、请问,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五、请注意一下,在说理以及记叙上有什么特点。

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章结构。

六、分析三文的设喻

联想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七、请找出词类活用的例子

吾妻之美我者

吾妾之美我者

吾友之美我者

美,这里是形容词活用做动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八、请分析这一句话“忌不自信”

这是一句宾语前置,即:“忌不信自”

九、熟悉课文,处理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2

教学步骤

一、讨论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讨论)。

1.为什么说邹忌进谏的方法很巧妙?邹忌为什么不“直谏”而要“讽喻”?

明确:个人美不美的问题,妻、妾、客人和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本是生活小事,但在这种小事中,却隐含着大道理。在“受蔽”这一点上,生活小事和国家大事之间有着共同点,可以进行类比。而齐威王又爱好类比(隐语),从美不美的问题谈起,威王喜欢听,阐明道理,由抽象变具体,由深奥变浅显,由逆耳变顺耳,威王就容易接受。

2.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1/2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明确;不是。写比美,是为后文铺垫,是设喻手法。从全文来看,设喻、讽谏写得详,而齐王纳谏除蔽写得略。这种详略得当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3.本文的人物对话为何不同?

明确:本文第一段里的三问三答,答的内容都是说邹忌美,只有一两个字的增减或变化,但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问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妻是热情地赞扬邹忌“美甚”,反映了妻对夫的偏爱;妾在家庭中地位卑微,因为害怕,不得不敷衍地说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她的赞美比妻差多了。客回答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了。

二、课堂自测(20分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长) ②形貌昳丽(光艳) ...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④臣之妻私臣(偏爱) ..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⑥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

⑦时时而间进(有时候) .

2.辨析加点词的意义和词性。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代词) .

孰视之(仔细地,副词) .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之(周详地,副词) .

3.“于”作介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a. 副 b.向

c.对 d.比 e.跟 f.在;给下面加点的“于”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客之美我者,有求于(c)我也。 .

②??皆以美于(d)徐公 ③皆朝于(a)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f)...朝廷 ⑤曹操比于(e)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

4.“于”和“是”连用,有:a.于是 b.因此 c.在这事上。给下面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于是(b)入朝见威王。 ..

②于是(a)众枪齐发,敌人纷堕入落叶。 ..

③吾父死于是(c)。 ..

5.比较下面两个疑问句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哪一个句子与现代汉语的词序相同?

①吾孰与徐公美?

②吾与徐公孰美?

[答]有连接相比较事物的连词“与”,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第②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词序。

6.对话的个性化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在回答邹忌提出的“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时,妻、妾、客人的回答有何不同?试结合他们的不同身份扼要回答。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实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体悟邹忌的讽谏艺术(设喻和类比推理)和讽谏成功的原因;

3、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锁定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教学目标的1,教学难点是教学目标的2。

教学方法:

情境法、设疑法、探究法、拓展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思路:

一、激情导语,创情境课堂

我国有句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意思是良药利于病往往苦口,忠言利于行往往逆耳。然而现在有一种药“糖衣片”,能治病但不苦。看来良药未必苦口,那么忠言就一定逆耳吗?有没有既利于行又不逆耳的忠言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语文课堂。

二、解题:

讽,不是讽刺,是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三、找一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校正字音,感知内容。

(一)教师设疑:邹忌向他的妻、妾和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邹忌提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妻的“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是因为“私我”;妾的“徐公何能及君也!”是因为 “畏我”;客的“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是因为“有求于我”。比美反思后邹忌认为自己受到了蒙蔽,于是想到了国家的大事。

(二)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归纳本段的知识点:

1、固定句式:孰与:译为“与……相比,谁……”

2、宾语前置句式:忌不自信(“不”是标志,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3、重要实词:明日(古今异义);吾妻之美我者:美是意动;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四、同学齐读第二段,

(一)师设疑:邹忌入朝是如何分析“王之蔽”的?如何讽谏齐王的?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宫妇左右私王”如“妻私我”;“朝廷之臣畏王”如“妾畏我”;“四境之内求王”如“客求我”。邹忌运用设喻说理的方法,用切身感受来现身说法,拿私事比国事,进行类比推理,推导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二)知识点归纳:古今异义:地方:地方方圆;左右:皇帝身边的近臣

五、邹忌的谏言,齐威王接受了吗?并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效果?

(一)同学齐读第三、四段。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齐威王闻邹忌的谏言大喜,果断下令:“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他悬赏求谏,广开言路,“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最终纳谏强国,各诸侯国“皆朝于齐”。

(二)归纳知识点:

重要实词:谤讥(古今异义);成语(门庭若市);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动用法)

介宾后置: 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六、师生探究:

邹忌讽谏齐王成功的原因何在?学生各抒己

...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