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应包含教学方法的选择,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清晰的教案设计使教师能够更准确地传达知识点,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七律,长征教案优质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七律,长征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丸”、“崖”“岷”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体会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导入课题
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就是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了解长征
(1)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2)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听老师来介绍一下。
(3)了解七律,读好课题。
二、合作交流
1、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读诗,不仅要读通,还要读懂。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3、理解诗意。我们一起来交流有下,你刚才在理解诗歌时,有不懂的地方吗?
4、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板书:艰难不怕难)
5、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品读感悟
1、学习句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
a、万水千山b、远征难
②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
③那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只等闲)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首诗后边的六句话,用“——”划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划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词语或句子,细细体会。
3、学生自由读、体会。
4、全班交流。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
a、五岭逶迤b、乌蒙磅礴
“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
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a、腾细浪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b、走泥丸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
c、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③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④同学们,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仅仅是这两座山脉吗?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何等艰难,可红军的回答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a、云崖
b、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出示:铁索桥静止画面)谁了解泸定桥?
②站在江边瞅一眼,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③那冰冷的铁索,那湍急的水流只要看一眼,就已经让我们不寒而栗,更何况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扫射着!那红军又是怎样对待的?想看看那激烈的战斗场面吗?
④看录像,谈感受。
⑤读出感受。
(2)你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暖
①(出示金沙江图)
②面对这样险峻的金沙江,为什么给红军感觉是暖的'?(天气暖,巧渡金沙江)
③听故事,谈感受?(机智勇敢)板书:机智勇敢
④有感情地读。
(3)引导: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你能读出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自己练一练。(分男女朗读)
(4)而事实上,长征途中,红军要度过这样的河还有24条,哪一条不险,哪一条不难?但红军的回答仍然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千里雪
展开你的想像,让自己置身于茫茫的雪山之中,要翻过这样的雪山,你会遇到哪些困难?
②那你又怎么感受到红军战士的只等闲呢?
喜
从诗歌中找一找,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喜”?“更喜指什么”还指什么?
③翻过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所以说——三军过后尽开颜,把你的感受融入朗读中。
④是呀,看着雪山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坚强的信念、坚定的决心全都化为一句话─??
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拓展延伸
1、读全诗。
2、积累,试背。
3、拓展:《清平乐·六盘山》。
4、毛主席的诗词每一首都是那样的豪情万丈,成为不朽的史诗。请同学们课后去收集毛泽东的诗词,好好地读一读。
五、总结。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困难,那就请你想想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吧,希望同学们能发扬红军战士的这种长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前进!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毛泽东
远征难 只等闲
无畏乐观
七律,长征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理解诗意,感受红军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颈联、颔联诗句的意思。
2、感受红军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解疑,释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认真看老师写课题。板书“七律·长征”。
2、引导学生带着不同的感受读课题(请几个学生读课题)。提醒学生读课题时注意:课题“七律”后有一个间隔号,要作适当的停顿。齐读课题。
3、读题后,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疑问。(指名回答)
4、让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5、过渡: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我想今天同学们的进步不仅在于依据课题质疑问难,更在于通过搜集材料解决了自己的疑惑。
课件出示: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期间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毛主席回顾红军战士经历的千山万水,心潮澎湃、诗思纵横,挥笔写下了一首气魄雄伟的壮丽诗篇,这就是《七律长征》。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长征的亲历者毛泽东一起走进他的“七律·长征”。
二、初读,读顺诗文。
1、引导学生听诗朗诵录音,注意字词的读音和诗的停顿。
2、学生自读诗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3、师引导学生同桌间合作读诗,并注意互相点评。
4、指导学生读生词。
课件出示:五岭、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
5、把词语送到诗句中再读。
6、齐读整首诗。
三、再读,理解诗文。
1、告诉学生,把诗读正确、通顺了是读诗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把诗读懂。人常说:文有文心,诗有诗眼。请学生静心默读这首诗,找出诗中哪一句能概括整首诗的意思。
2、课件出示整首诗,随学生的回答把第一句变红(板书:远征难、只等闲)
3、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句诗的意思。
4、红军把什么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经历的万水千山)
5、在这首诗中,作者写到了哪些山、哪些水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山名和水名)
6、学生交流(五岭、乌蒙、岷山、金沙江、大渡河)
7、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18座山,24条河。经历这么多的山水,诗人为什么只选这几座山、几条河呢?猜猜看。
四、品读,读出诗情。
(一)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师引:这几座山,这几条河是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让我们首先把目光聚集到五岭山和乌蒙山。自由地读读这一句诗,看看你从这句诗中的什么地方看出翻越五岭和乌蒙山的艰难呢?
2、出示“五岭”图,这就是一座连着一座山的五岭山。
3、指导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岭。(连绵不断、蜿蜒……)
4、诗人用的是哪一个词?(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