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教学反思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活动分析的一种有效手段,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7篇,供大家参考。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篇1
讲《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候,课堂上发生的一场争论。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是一首我国家喻户晓的童话诗,在教材中是一篇阅读课。在阅读提示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不喜欢谁?为什么?”在课堂上,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大部分同学喜欢忠实善良的渔夫,不喜欢贪心不足的老太婆。而有几个同学却一反常态的提出喜欢“我喜欢老太婆,不喜欢渔夫”的言论。
他们认为:文章的中心是在赞扬渔夫的忠厚善良,但是他这种忠厚善良近乎于懦弱和无能,一味地听老太婆的指使,机械地完成老太婆教给的所有任务,明知是老太婆贪得无厌,还把她的话当作圣旨去执行,在办事的过程中不假思索,不动脑筋,对于老太婆的错误行径非但没有及时的制止,而且还象执行公务一样敢怒而不敢言,他的听话成了对老太婆的纵容,最终连一个金鱼要报答他的木盆也没有得到,这样的忠厚善良难道还值得我们去喜欢他,欣赏他,效仿他吗?
再说老太婆,她的凶狠、贪心不足,当然是可恶的,可是她“抢抓机遇上台阶”也挺值得欣赏。她抓住了渔夫的忠厚善良、听话的特点和金鱼报答救命之恩心切机会,使生活一次又一次得到改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不过她没有很好的认识自我,若不是她太不知足了,要当海上的女霸王,激怒金鱼,她就是永远富贵的女皇。如果老太婆能改变一下自己生活的态度,与渔夫和睦相处,一道在生活稍微得到改善的基础上共同创造美好未来,就会有一个好的结果了。用现在的眼光去审视老太婆的言行,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听了个别同学的争论与分析,我首先肯定了他们的观点,觉得孩子与众不同的观点映射出了他们高度的分辨力和与时俱进的思维力,能用现在的眼光去看事物了。看似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也确实,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不能用不变的眼光看发展中的事物!虽然学生的回答与教材的本意有所出入,但是这种同中有异应该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篇2
自古以来,童话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它那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总能把孩子们带入美好的情境,使其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本文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贫穷的渔夫,到还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了所罗门王封锁魔鬼的瓶子。他打开瓶子,狡猾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他。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锁在瓶子里。
本文运用对比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教学时,我避免了繁琐的分析,而是通过指导学生朗读,以情导读,以读定悟。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学生通过前后对比,朗读、表演、模仿渔夫的言行举止的变化,惟妙惟肖的表演引得孩子们一阵阵开怀大笑,正是在这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狡猾的魔鬼与聪明的渔夫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便展现在面前,谁是谁非?孩子们回答,我已经找到了答案,故事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
星期四的教学展示结束了,课后十分懊恼:许多环节的处理都不理想,给大家展示的是一堂失败的课,在这儿把失败处梳理一下,以后引以为戒。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是头脑冷静,善于应变的,课堂上的每一步不一定要按教案中预设的按部就班的进行,应该视课堂情况、学生情况而变。在课堂上的分角色朗读中,当同桌两人的朗读没能读出效果,读不出魔鬼的凶恶、渔夫的镇定从容时,我还继续让同桌两人读,其实可以尝试一下让全班同学或全班男生来读魔鬼,一个人朗读渔夫,这样一起扮演魔鬼的学生就不会感到害羞,会把魔鬼的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样一个凶恶强大的魔和一个手无寸铁、弱小的渔夫就在朗读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再如,学生读不出魔鬼的语气,老师示范之后,学生都夸老师读得好,此时,可以激学生跟老师比比,而不应该为了朗读的完整,错过这个机会让学生继续往下读。
都说教师的语言是艺术,在课堂上起到相当大的作用,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我感觉自己的语言如此贫乏、没有一点艺术性可言。如在课堂上请一位文文静静、瘦小的女孩子读魔鬼的话,她自然读不出那种凶狠的语气,学生也评价她读不好,而我居然也说是老师选错人了。当时话一出口我就后悔莫及,但一着急又找不出合适的话来挽回,真的应该好好自我检讨一下了。其实此时我鼓励一下:“让你这么柔弱的女孩子来扮演魔鬼确实为难你了,能读成这样也不错了,再练练,老师相信你会读得更好的!”也许,此时小女孩的脸上就不会一脸的沮丧了。唉,我这愚蠢的人哪!蓝鲸的博客上早就收集了许多优秀的课堂评价语,却被我忽视了,我得去补回这一课。
还有课前除了备教材外,更应该备好学生这头,所谓的知己知彼。这点,程晖老师也跟我提起过,毕竟是这么久没上语文课了,又是借班上课,可我却不当一回事。到401班试教了一下,在无人旁听的情况下,师生都很放松,思维活跃,发言大胆有个性,朗读神情兼备还有些夸张,于是想当然的认为在402班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殊不知此时非彼时也,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态、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物,当然并非说402班学生没配合好,而是我不了解学生,于是回答的面就限在了几个人身上,没能调动更多的学生投入进来,再加上师生都没能放开,朗读的练习上就非常欠缺了。
最后说一说课堂节奏的安排、时间的控制上,也很不合理,前面拖拖沓沓,后面匆匆忙忙,原本在朗读一块上应该多下些工夫,多花点时间的,却只读了一遍就结束了,根本没练习到位。今天一位老师告诉我,这堂课居然拖了10分钟左右,天哪,我自己居然不知道!
唉,不想说了。
以后再也不敢轻视每一堂语文课了。
听了课的老师也给我多提提建议吧!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篇3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1《渔夫的故事》选自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这是个充满智慧的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渔夫,到海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了所罗门王封锁魔鬼的瓶子。他打开瓶子,狡猾凶恶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他。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锁在瓶子里。故事中魔鬼的强大和渔夫的弱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是故事却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教学本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了课文,所以开课后,我先请学生带着大家认读生字词,然后默读课文把课文分为三段。有三名同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们对第二和第三段的分法没有什么异议,但是对第一段的分法却各不相同。怎么才能把它们的思路统一起来呢?我说:“通过你们刚才对段意的总结,老师听出来了,你们都能紧紧围绕渔夫和魔鬼的角色展开情节。第一部分都提到了渔夫无意中救了魔鬼,第二部分说的是魔鬼要杀渔夫,第三部分交代了战斗的结果,渔夫用智慧战胜了魔鬼。第二、三部分同学们的分法没有异议,第一部分分到哪里更合适呢?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同学们集中思考起来。最后他们确定,1—3自然段写了渔夫无意中救了魔鬼。
课文的脉络理清后,我请同学们看着板书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刘梓杰很积极地举起手来,但是从他一开始的发言中,我听出他是打算细致地复述课文,我提醒他:“听清老师的要求,我是请你根据板书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内容。”刘梓杰马上明白了我的意思,抓住这三部分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简短地概括了主要内容,进步很大。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2《渔夫的故事》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渔夫,到海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来所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