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一份教学反思,老师一定都能从中吸取不少宝贵的教学经验,完成教学反思可以提升老师的教学能力,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长正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7篇,感谢您的参阅。
长正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篇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应加强动手操作,按照创设情境——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设计教学方案。本节课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研究、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1、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
这节课是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是:从实际出发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引出表面积概念——当直觉无法判断时需要计算表面积——学生尝试求表面积——总结求表面积的方法、条件和规律——学生独立解决正方体表面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样设计,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回忆联想,使教材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达到和谐的统一,真正做到“凡学生能想的,应该认学生自己去想”,从而使学生在获得真知的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学习,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整堂课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合作讨论交流,积极主动参与探究,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2、注重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的空间念是空间与图形教学的重要任务,而求长方体表面积必须具备长方体每个面是由哪两条棱相乘的空间观念,这是教学的难点。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充分运用电教手段,精心设计各种投影片(立体图),在投影片上用不同的颜色有规律地衬托出不同面的位置以及面与棱的关系,从而较好地化抽象为具体,克服了学生空间想象中的困难;另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立体图,将纸盒展开再还原整合,动手触摸长方体的面与棱等,也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为独立探索长方体表面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教学方法、途径是各种各样的,教师自己要摒弃唯上、唯师、唯本的传统理念,不迷信静态的教材和传统的经验,将"已完成"的数学当成"未完成"的数学来教,使教师自身思维放开,富于创新。
其次,不要以自身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思维,而应"蹲下身子",以儿童的眼光去欣赏数学,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尤其是对于学生"异想天开"的答案,不要过早作出简单的判断,更不能嘲笑、讥讽学生,而应耐心倾听,积极肯定,小心呵护学生刚刚萌发的创新意识。
再次,教学不应围着自己的"教"转,应多为学生的"学"服务。应积极倡导延迟评价,多给学生表达自我的机会,尤其是当学生的答案"离奇古怪"时,教师不应急于主观猜测、简单评价,草率收场,而应真诚地多问几个"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或许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火花就会随之迸发而出。这时你会惊叹,学生的创造潜能是难以估量的,而课堂也会因学生丰富多彩的答案而变得精彩。
长正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篇2
设计思想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过渡到初步的立体图形上学习的。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体现“立体——平面——立体”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并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联系沟通,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课堂教学是素质的主渠道,素质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主要特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锤炼思维,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浸润情感态度是素质的应有之义,“长方体和正方体和表面积”一课,正是从这一思路出发预设、生成教学过程的。
1、从生活实际引入新课
创设一个能够吸引学生的、源于生活的、有趣的、有用的、可操作的、可探索的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要提供丰实的现实背景”任何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使生活数学与数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在生活中做数学的乐趣。设计时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求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必要性,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按知识形成发展过程展开新课
知识的形成发展是有层次的,且与旧知识紧密相连。新课展开必须以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新课的组织展开以有利于教材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产生同化,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为目的。
3、运用现代化手段,显现知识结构
学生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必须具有较强的空间观念,这是教学的难点。为此,借助于实物投影、模型、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触摸、拼拆、抽拉、展示,全方位感知,培养空间观念,寻找知识的结合点,让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协同互补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上发挥更好的媒介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案例与反思案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理解表面积的意义。
师:(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和一个正方体纸盒)猜一猜,这两个纸盒那个用的纸板多? 生:我觉得这个长方体用的纸板多。因为它比这个正方体长。
生:我觉得这个正方体用的纸板多。因为它比这个长方体高。
生:我觉得这两个纸盒用的纸板同样多。因为这个长方体比这个正方体长,而这个正方体又比这个长方体高。中和一下就同样多了。
师:如果只靠我们这样空口无凭地去猜,能否得出正确结果?
生:不能。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我们应该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六个面的总面积。
师:你的想法真不错。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就叫做他的表面积。摸一摸、说说长方体的表面积都包括哪儿?
生:边指边说,包括上下、左右和前后六个面。
二、动手操作,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8个长方形,要求:从给出的8个长方形中选出6个长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同时思考:(出示)①长方体的6个面之间有什么关系?②长方体每个面的两条边分别与相邻两个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并把讨论结果写在之上。
生:小组活动。
生:反馈交流
第一种方法:我们先求出每个面的面积,再把这六个面的面积相加,就能算楚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了。
第二种方法:我们先把长方体的六个面剪开,把相对的面摆在一起组成三大部分,再用长×宽×2+高×宽×2+长×高×2,就能算楚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了。
师:你们的想法很好,还有其它想法吗?
生: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把第二种方法写成(长×宽+高×宽+长×高)×2,也就是把长方体纸盒剪成面积相等的两大部分上面、左面、前面和下面、右面、后面。
师:你能够运用过去所学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很会学习。在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生:我认为第三种方法好,因为这种方法最简便。
师:我们今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