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认真反思,我们才能提升教学质量,对于教学反思的写作,想必你也有自己的理解吧,优质的教学反思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也是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的技能,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花园》教学反思8篇,供大家参考。
《花园》教学反思篇1
本案例付老师没有因守传统教学中的就阅读而阅读,就训练而训练,而是以诵读为“经”,以想像为“纬”,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交际应对,言语训练等具体、灵活开放的阅读实践活动中感受童话语言的魅力,人物形象的魅力,积累语言精华,展开联想,放飞想像,倘徉于童话王国,既培养了语感又感知了文本的内涵: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突出表现有以下三点:
1、启发疑问,展开想象: 学生的想像不是漫无目的妄想,而是需要教师巧妙的引领。如:教师引导学生读了巨人叱责孩子们的三句话后,顺势问,巨人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他说话的时候可能是什么样子的?这里的问题设置带有启发性,同时给学生留有疑问的空间,为学生展开想像留下了余地,从而开启了学生的智慧。
2、移情表演,互动交流: 把抽象的知识融入情景,融入生活,寓教于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课堂便由被动走向了主动。教学中,付老师引导学生扮演巨人演出他们的神情、动作、语言,再现了文本,丰富了文本,拓展的文本,开放了文本,重构了文本,为师生建构了互动交流的平台。学生主动地参与,积极地交流,面对五位巨人的表演,他们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这个巨人好狠、好无情!这个巨人真厉害啊!在交流中他们在解读生命,感悟人性。
3、思维碰撞,言语实践: 没有思维的碰撞,就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没有言语的实践,课堂就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本案例,付老师在与学生对话交流中不断产生思维的撞击与交流,不断地开拓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如:读了以后,大家看到一个怎样的巨人?学生说道:一个善良的巨人,一个慈祥的巨人,一个幸福的巨人,一个快乐的巨人等等,至此,学生已与文本引发了强烈的共鸣,“润物细无声”的课堂交流已使师生双方都在悄然发展。
《花园》教学反思篇2
说来惭愧,对王尔德的认识在上课前并不多,只是以前在翻阅童话书时偶尔读到他的几篇童话。作文本细读时,我们浏览了他的一些介绍,细读了他的一些作品,才感受到他是一位极有个性而情感细腻丰富的人!《巨人的花园》改编自王尔德最经典的童话之一《自私的巨人》,编入教材时,编者为了单元组文本的教学意义指向及言语的学习,文句上做了较多的删减变动,改编后的《巨人的花园》已经跟原文有很大的出入。课毕,结合几位听课老师的建议,思考如下:
思考一:文本切入点的有效选择
从第一教时的教学意义出发,我们以“挖掘巨人的任性和冷酷”为切入点,在体悟巨人的任性和冷酷中来折回感悟“快乐应该与别人一起分享”的文理,透过文本的反面语言现象去抵达正面的教学意义。虽然整个设计看来完满,但是实际的操作却显得很吃力,特别是指导学生对巨人的生气、发脾气和大声斥责等几处语言的朗读,显得更为茫然无力。因为巨人的任性和冷酷,是孩子们一下子所体验不到的,更不用说处在他的角色上去揣度,所以,几番的引领指导,孩子们的朗读在分贝上是不断的提高,在“生气”、“发脾气”、“叱责”的词性认识中越显明晰,但是在朗读情感的表现上却并无改进。看来,让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角色上去体悟、去感受是绕了远路了。那么,换一种思路,从孩子们的角度上去解读会不会有更简单有效些呢?——后续思考:抓住“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从感悟巨人三次训斥孩子以及三次巨人花园周遭环境的变化的语句对比中,去一次一次的接受“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的洗礼!
思考二:教学环节的有效铺展
“在以系统论为指导的现代教学设计领域里,任何一个教学环节都不应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整体中一个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我们捕捉到了文本的生字新词有很大一部分都集中在温暖与寒冷两大类,这正好与我要创设的言语冲突相照应(为什么一个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草翠花开、常年洋溢着孩子们笑声的花园因为巨人的到来变成了北风呼啸、狂风大作、鲜花凋谢、冰雪覆盖的花园)。于是我将“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草翠花开洋溢笑声;北风呼啸狂风大作鲜花凋谢冰雪覆盖瑟瑟发抖”进行了分组呈现,通过朗读、品悟、想象、运用等方法进行综合学习,并在这些词语的基础上进行了课文内容的感知。让人遗憾的是,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都比较集中而且对比也很明显,如能在两组词语的对比学习中,在想象词语的意境时,将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也能进行品读、赏析,不仅能更好地为体悟巨人训斥、驱赶孩子的言语创设感情基础,而且,在句子语境中再次理解词语,对词语意义的理解也更为深入,语言的学习也显得更为高效了!
思考三:“思考惰性”的'有效驱除
不仅在这次的随堂听课中,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中,我们都发现孩子们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思考惰性,简单的,答案一目了然或一思就懂的问题抢着回答,有点思考广度和深度的问题,或不敢放手回答,或懒惰于其思考的艰辛而拒绝思考。深思这些现象的背后,不禁自责,虽然我们尽量在课堂中注重铺设层次性问题,遇到学生不能放手回答的问题总会降低一个要求或者进行分解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如:在出示:
a、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里来玩的!都滚出去!”
b、可是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c、“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
三个句子后,问:谁读懂了这三个句子的语气有什么变化?学生如果不能有所发现,就提出铺设好的问题:细细地琢磨,从哪几个词语的变化中,你感受到了巨人一次比一次冷酷?
诸如此类。但是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更为重要的还是需要培养学生的思考主动性,在平时的课堂中创设良好的思考氛围,如有趣的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恰如其分的赏识性评价反馈、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等等。
《花园》教学反思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所表达的情感,能根据课文想象画面。
3、明白快乐应该和大家共同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人物所表达的情感,能根据课文想象画面。
难点:明白快乐应该要和大家共同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一、复述故事内容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有谁能把故事给大家再讲一遍?
2、板书揭题:巨人的花园
二、再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现在请大家带着问题,把课文再次地认真读一遍,边读边想,巨人一共多少次训斥孩子?再把巨人训斥孩子的话的句子画下来。
三、细讲课文,分层理解。
1、巨人外出时,花园是一个什么样子的?请从课文中找出词语来形容它。
2、这么美丽的花园在巨人回来时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请大家齐读3-6自然段,找找花园有什么样的变化?
3、巨人是如何叱责这些孩子的?展开想象,说说巨人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心理是怎么想的?他说话的时候可能会带有什么样的表情?(扮演)
4、当巨人做了这一切之后,它的花园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5、在发生这一系列的变化之后,巨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吗?他接下来又是怎么做的?
6、这一次他又是如何训斥孩子的?为什么?(扮演巨人训斥孩子的表情)
7、巨人在第三次又是怎样的变本加厉?这一次又会是怎样的表情?
8、创设情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