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不断写好教学反思可以提升教学质量,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实践分析的一种文字报告,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母亲教学反思8篇,感谢您的参阅。

母亲教学反思篇1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情深意长、感人至深的文章。课文记叙了由于母亲住院,护士来更换床单,就这样的一个偶然的抱母亲的机会,引发了母子之间心灵的碰撞。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流淌着子女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这篇课文的文眼在一个“抱”字上,我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语句引导学生品出滋味,品出情感。
一、感悟“抱”中之情,走进“我”的心灵。
一上课,我就让学生读文,找找文中哪些句子就是在具体描写“我”抱母亲的情形呢? 第一次抱母亲,才发觉母亲轻,这么轻,竟然这么轻,出乎“我”的意料,“我”吃惊,“没想到母亲轻轻的”和母亲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孩子由于偶然的一抱才发觉母亲轻得那么令人难以置信。
于是我着重引导学生品一品文中第一处写“我”抱母亲的句子。想一想,这一抱,让作者抱出了怎样的感受?然后品读关键句:“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但在处理“我为什么很难过?”这个问题时我挖掘得不够深刻,太肤浅。学生体会到母亲竟然这么轻,发现了这一真相的儿子此时更多的是难过,难过母亲用这么轻的身子承受了那么重的担子。可是母亲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泪呀,作为儿子想到这些怎能不难过?作为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深入地去探究“我”的心情。可以有这样一些理解:“我”和母亲生活了几十年却不知道她只有80多斤,我太粗心了,太不关心母亲了;我为自己一直不懂事,竟然没能帮母亲挑重担,减轻一点负担而难过;母亲不怕劳累、毫无怨言,现在却病成这样,我心里很难过。因为当时我怕时间来不及就没有让学生深入文本细细品读,这一点比较遗憾。
二、品读“我”的叙述,感受母亲的形象。
阅读教学永远的教学手段,阅读的质量通过朗读可以充分的展现,在对文章对母亲饭山越岭的这一小节的教学中,让学生不断的读,读出作者不同的情感。在阅读的基础上我又抓住“翻山越岭”这个词引导学生想象母亲的艰辛。由此学生体会到母亲身体的力量不是无穷的,但母爱的力量却是无穷的!
文章最打动人的就是“我”抱母亲入睡的那小节,一切多余的讲解在这样的情景下都是苍白无力的,读好,读出情,读出感,在朗读中让爱永驻。
在课堂的结尾,我本想让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说说自己的母亲为他,为家庭的付出,感受在平凡中,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所蕴涵着的母爱。引导学生回报母爱。但由于已到下课时间,对文章“母爱的回报”这一环节的处理只能拖到下一课,而且文章的精彩部分,最后一节的朗读时间还不够……
但整堂课上,我觉得上得还是比较满意,孩子们也用情在学。大家都被文本所感动,被情所感染,这是情感充盈的课堂,是情感净化的课堂,是人性之真之美的课堂。语文课需要感动,需要震撼,需要心灵独白。我欣慰我曾经与学生一起营造着爱的氛围,一种和谐的人性氛围。
母亲教学反思篇2
本学期,有幸与师傅微微一同上了一节同题异构课。虽然是一节组内的公开课,但在与师傅切磋、与文本对话、与骨干老师的交流中,我收获很多。
在接到通知要上一节同题课的时候,我就和师傅微微迅速的研读四下所有的课文,选择了一篇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有关母爱的课文。为了准备好这节课,我反复的阅读文本,画出我认为值得讲和值得教的内容,形成了一篇自己的教案。但是,这篇教案很快被推翻了。
我们新教师参加了一次培训,区教研员陈飞老师在培训的过程中,就选择了《第一次抱母亲》这篇散文,与新教师们一起研读。他从课题入手,将“第一次抱母亲”的“抱”字解读为“回报”的“报”字。这一下子就打开了我的思路,将“抱”字深入的去理解和阐释,不正是回报的意思嘛。我突然明白,从一个“报”字入手,将文章中所有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通篇考虑,就可以很自然的对作者两次抱母亲的不同表现、抱母亲的不同含义进行清晰的解读——这才是真的解读文本。陈飞老师扣住作者到底在做什么,他动作背后的真正含义,让我一下子明白了语言背后的东西。就好像打通任督二脉一样,因此我趁热打铁,将自己的想法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完成了我的教案。
在试上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个班的班情不一样,因此上出来的效果也不同,如果完全按照我的教案来,那么这节课就变成了走流程,学生反而学不到什么。怎么在大体内容不变的情况下,紧紧抓住学情,上出有班级的特色的一节课。我根据我们的班的具体情况——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比较差,在课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细读文本,通过提出几个有思考和讨论价值的问题,适时的将孩子思路引领到文章的关键处(这也是师傅微微采用的王荣生教授“三段式”备课方式给我的启发)。整节课基本达到了我的预期,学生投入到课堂中,积极思考,通过细读文本,与文字交朋友,收获文字背后的意义。
课后,与师傅微微和年级组的骨干老师研讨的时候,他们又给了我新的启发。母爱虽然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但是课文中选录的《第一次抱母亲》,故事发生在60、70年代,那时候的母亲与新时代的母亲是截然不同的,现在的母亲不会肩上挑着重担,不会翻山越岭做农活。因此,学生无法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来理解课文中的这位母亲,也就无法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心中的那种对母亲的感激。从另一方面来说,学生现在才10岁左右,让他们理解已过而立之年的作者,感同身受,似乎也有点难为孩子了。
学情到底是怎样的程度?
通过这次同题异构课,我更加深刻的感悟到在备课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学生现阶段的语文水平以外,还应该考虑他们的生活经验、他们的认知水平等。只有更深入的了解学生,解读学情,才能真正上好一节适合四年级孩子的课。
其实这节课给我的收获绝不止于此,师傅对于课堂游刃有余的把控,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关注、对学生回答的精巧点评。都深深的让我感受到自己的不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师傅通过她的一言一行教给我的,我会好好收藏,用到我的课堂上。
母亲教学反思篇3
母爱伟大,这是天性,书中所讲的母亲对子女的爱确实非一般母亲所能比的,从这个角度讲,这样的母爱的确是伟大的。
教学这篇课文应该做到让学生感动于文中这样的母爱。编者认为用情感动人,大概已经足够。可是我认为要引发对生活中母子关系的思考,这比情更有长久的震撼。
思考从何而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剖析。文中讲到当我要抱母亲的时候,母亲却说:“快把我放下,别让人笑话。”母亲为什么面对子女的爱却不敢接受?我想同样的情况发生在西方国家,估计做母亲的大概会欣然接受吧。也许,你会认为这仅仅是一个比较含蓄,一个比较开放外露,但是真的仅仅如此?
我们先来看看我们的周围,我们不难发现,社会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做母亲的几乎无一例外地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可是做子女地几乎也无一例外地不太知道疼爱自己的父母。这与母亲只讲付出而几乎不讲汇报的高尚品德有关,还和母亲没有去教自己的孩子要爱父母有关,还与母亲不善于接受子女的爱有关,至少接受得不够坦然。我前一个星期,曾叫孩子们为自己的妈妈洗一次脚,可有的妈妈说:“你只要将自己的学习搞搞好就行了!”还有的妈妈一开始不好意思,后来才勉强同意。还有的妈妈欣然接受,洗后还说:“儿子,以后多帮我洗几次!”这几种态度中,我最喜欢第三种。
母亲在爱孩子的同时,要教会孩子学会爱自己,否则到自己年老的时候,估计会痛苦流涕。我们做母亲的父亲的,不能等着子女哪天感动了,才知道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