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的教学结束后,老师们都需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写好教学反思能够帮助我们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分数乘分数二教学反思7篇,供大家参考。
分数乘分数二教学反思篇1
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我是这样进行的:
教学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时,先让同学说一说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进行比较,引导学生(1)动手操作比较;(2)因为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可以通过分数单位来比较。通过看图,找包含的分数单位,启发学生说出:2/3是2个1/3,1/3是1个1/3,2个1/3比1个1/3大,所以2/3>1/3;2/5是2个1/5,3/5是3个1/5,2个1/5比3个1/5少1个1/5,即2个1/5比3个1/5小,所以2/5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组分数的共同点,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这两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同时指出: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就是分数的单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什么判断分数的大小?引导学生说出要看分子,分子大的就表示份数多(也就是包含的分数单位多),所以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在教学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时,先让同学说一说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进行比较,与刚才学习的有何不同。引导学生说出(1)画个图来看一看;(2)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不可以通过分数单位来比较。通过看第一组图,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所以1/2>1/3;再看第二组图,教师可以在比较第一组分数大小的基础上向学生提问:这两个分数里各有几个几分之一?接着说明这两个分数都取3份,但每一份的大小相同吗?哪一个大呢?引导学生说出1/8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操作、互动,懂得了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思路。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判断。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见解,才有可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在这样的环境里,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
分数乘分数二教学反思篇2
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们也常听见和看见。百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解释生活中的百分数的具体含义,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也为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联系生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读会写百分数。
2、使学生理解百分数和分数意义的不同。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相互学习中增进师生间的感情。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通过生活实例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其价值。难点是能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课一开始,我没有按书上的内容去上,而是重新组织教材,让学生说说自己准备的材料中的百分数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们各抒己见。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板书,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百分数的意义,再进一步观察这些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再又进行意义的巩固,学生在巩固的过程中不会觉得照样画葫芦,很自然的理解百分数是两个量的比,而且也能根据分数的意义知道百分数中的单位"1"量的确定。之后通过自学学会百分数的读写法和商业中的折扣问题,工农业生产中的成数问题。最后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和有趣的练习巩固百分数的意义,如通过一学期的努力,我班的优秀率将达到百分之几,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用百分数来小结学会百分之几,还有百分之几没掌握。下课时,我送给学生们一句话:天才=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百分之一的灵感。这样轻松愉快的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探究百分数的意义,学会了学习。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本人课堂教学中,语气比较平淡,没有抑扬顿挫。使得课堂有些平淡。学生对百分数的理解出点一些问题,使自己有些紧张,没有处理好,影响后面的一个教学环节漏讲。说明我课堂教学处理能力欠佳,不能很好地处理课堂的突发事件。
分数乘分数二教学反思篇3
分数的学习在小学分了几个阶段,这堂课是在分数的认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基础上开始对分数进行系统研究,重点研究分数的意义及对单位“1”的理解。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有如下几点收获和想法。
1、从大家所熟知的“1”引入课堂,学生感觉太简单了,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举手回答的同学几乎全部。这样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上,为接下来的内容做好了接受的准备。又通过有关“1”的这些既简单又重要的问题的提问,把这课的一个难点——单位“1”做了初步的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显得顺理成章,不知不觉中就在学习新知识。
学生一般都愿意学习简单的东西,也希望把学习变的简单。老师应该深入浅出,化难为易,找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出发,顺利过渡到新知识,这样不仅课堂气氛好,而且自然而然,不生硬。
2、数学思想需要逐步的渗透,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一点一点的建立,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通过教学分数是如何产生的,我觉得第一让学生知道了因为生活的需要,才产生了数学,学好数学是更好的为生活服务。第二让学生明白有关数的理论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数学理论的建构。
作为数学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注重渗透数学这门学科本身的思想,教会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首先自己要站在数学思想的高度去看知识点,站得高、看得远,对于教材的把握、前后知识的连贯才能作到运用自如。
3、自学是中学生及成年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学阶段应该适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首先对新内容进行自学,然后再一齐解决重、难点。由于学生的自学能力还不强,所以在自学前给了提示,围绕几个知识点自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根据提示尝试着去学习、去解决,然后教师再把重、难点和学生进一步探讨。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自学能力,同时教师又能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学生学的有趣、老师教的轻松,何乐而不为?
4、数学概念的语文化教学,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有利的。数学概念一般都很抽象,理解时往往有些难度。但如果通过语文方式的解释,则会变得容易些。在教学“容积”这一概念时,我曾让学生查阅过字典,学生通过查阅字典明白了“容”就是容纳的意思,“积”就是体积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容纳的体积,把它说完整就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过这样教学,我发现学生一是理解容易,二是因感觉新鲜而气氛活跃了。这堂课教学中,在理解分数的意义这一概念时,我设计了让学生找出重点词的环节,把一个大概念分小,逐个理解。在理解“若干份”时,通过思考和查阅字典,明白了“若干”是指不定量。这样“若干”一词,学生不仅理解了,还会运用了。数学课堂的教学不妨可以借鉴其他学科,融为一体,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分数乘分数二教学反思篇4
?分数的意义》教学已几个课时了,学生有了三、四年级对小数的认识和对分数的简认识后,一开始觉得还入门较快,对于分数的意义理解还算好,特别是对于“平均分”的重要性理解还不错。
记得教学上一届学生时,我发给学生一些固定的学习材料,如长方形卡片、正方形卡片、圆片、线段、几个苹果组成的集合图,让学生任意选择材料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学生似乎学得还顺。这一次,我没有给出学习材料模型,而是让学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