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了教学反思的质量之后,我们才能进一步提升个人的教学水平,写好教学反思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起着良好的效果,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兰亭集序教学反思教学反思5篇,感谢您的参阅。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1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以教师讲解为主,不甚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背景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内容来。这种教学方法并不是不受学生欢迎,而是不少学生坦言爱听老师“侃”,等老师“知人论世”结束就不甚感兴趣了。但这种做法却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 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
?兰亭集序》是一篇文言散文,作者借助富于韵味的文言语言,极富魅力地表达了当时人们的生存体验。我把这节课的诵读设计为四步:第一遍诵读:听录音,小声跟读,完成以下任务——(1)边听边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2)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第二遍诵读:自由诵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第三遍诵读: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第四遍诵读:带着感情诵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为何悲? 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通过诵读,使学生身临历史情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产生心灵之间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采取诵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诵读中就解决了。
学生在诵读中就能够有所感知,就能够增加积累,就能够形成语感。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缺憾,而我感到最大的缺憾,就是因为时间原因没有展开更充分的诵读活动,如果学生在这节课中能够当堂背诵全文,那么,即使没有分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也是一节成功的文言课。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2
本篇课文作为必修课本的最后一个问题探讨专题,本专题实际上是对前面20个人文话题的自然升华,由对“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若干具体问题的思考,生发为对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问题的追问。这些文本本身对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引领功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丰富的课程价值。所以,在设计本课时,主要着力于引导激发学生对王羲之关于生命思考的理解,以便形成自己对生与死、活的意义的正确认识。反思本课的教学,有以下方面的体会:
语文阅读不应该是碎片式阅读。这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本人一直坚持的原则。现在常能看到一些教师在教学时,抛却了文章的整体性,就某几句话,某部分文字展开,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毛发”太多,唯不见“全身”。文言文教学,更是主要以“言”为主,把文章逐段逐段翻译完了,也就教完了。而鉴于本文文章思路的特点,由景而乐,由乐转痛,再由痛转悲,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把握好这个递进的内容和原因,是理解王羲之思想的关键。因此,为了不割裂文本的文脉,在设计时采取了先串讲本文的文言字词,再分析文章内容的方式,因此,本次的课堂实录是剥离了字词的讲解,依脉而教;语文教学,拒绝碎片式的另外一点就是,此文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王羲之的思想的理解上,作为特殊的时期,大批文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对于这一点,教师应该有“管中规豹”的意识和智慧。我们虽然不是在培养文学的研究者,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某一个触点,引导他们课后再多去读一读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了解这个时代的历史,让语文的课堂真正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去。
苏格拉底说“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课堂教学的真谛也就在于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产生思维的火花,点燃学生学习探究文本的热情,激发其兴趣,以达到主动进入文本的目的。尤其是对文言文的学习,若无激发点,学生只会感到害怕和无趣。而本文涉及的是关于人生,关于生死,更需要学生自己去体悟,教师的讲解和灌输只会显得苍白无力。所以在教学中无论是在问题设置,还是在课堂操作上,都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究答案,学生是真正的活动者,教师只是一个陪练者,共同的学习者。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质量都提高了,在课堂上,我们能感受到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思考的乐趣。
作为经典的文言文阅读教材,“读”应该是贯穿课堂始终的,只有在读中,学生才能去体会、理解,也只有在读中,才能表达出自己的理解。本节课,因为时间原因,给学生读的机会还可以再多些,时间可以再长些。如何读出真正的痛,真正的悲,是需要慢慢揣摩才能朗读出来的,没有消化的过程是不行的。
课堂永远是充满遗憾的。每位教师在备课时,总是准备了超过课堂容量的内容,并贪心地希望在课堂上一一呈现。但课堂又是实时的,是开放的,也是丰富的,我们不能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就匆忙地赶路。没有上完,那就下一节课再上,这个问题没有讨论清楚,就再研究讨论。课堂不是舞台,不是功利场,当一切以学生为本,从文章出发时,我们的教学就更从容,更美丽了。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3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如下要求:“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积淀有很大的作用。在这样一种新的形势之下,如何有效地开展文言文教学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以前备课时,我主要考虑的是教给学生文言的知识,重在理解文章的内容。可是如果所有的文章都这样教学,那不是违反新课标的要求了吗?更何况只强调“言”的部分,而忽视“文”的部分,总还是有缺陷的。进一步想,我的教学思路是不是也需要调整一下,变老师认为要教的为学生需要的。所以这次备课之前,我想知道学生需要什么。通过和学生交流,学生说最想一学完这篇课文就能把它背诵出来,因为它是高考必备篇目。于是我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设计为“文言文四步诵读法”:一、全班齐读,读准字音;二、个别代表读,读准句读(老师先把文段的标点删除再让学生读);三、自由读,读出情感;四、诵读,品味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朗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通过诵读,使学生身临历史的情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产生心灵之间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采取诵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诵读中就解决了。比如实词的意思,这节课中,有学生不懂“俯察品类之盛”的“俯察”的意思,就另有学生告诉了她自己总结的规律:文言文句式整齐,通过和上文“仰观宇宙之大”中“仰观”二字对比,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俯察”的意思。再比如虚词的用法,如果让教师来讲解“也、哉、夫”表达不同语气的知识,哪里比得上在诵读中感受“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三句话中的情感更自然呢?
可以说,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一把重要的钥匙,一把不可替代的钥匙。学生在诵读中就能够有所感知,就能够增加积累,就能够形成语感。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