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的书写可以让自己的教学境界得到提升,教学反思中,一定要对个人的不足做好深入阐述,这样才能让自己得到成长,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模板5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篇1
?尊严》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二单元的是“以诚待人”。课文主要讲了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故事。
上课前,钻研了教材,觉得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弄懂什么是尊严,体会什么才是真正的尊严,学习通过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表现人物品质。因此,在设计第一课时时,就着重抓住了这两点。
教学设计一开始,我通过讲故事的形式,简单地告知学生课文的主要内容:有这样一个年轻人,他曾经和一群逃难者来到一个小镇上。年轻人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疲惫不堪,此时,他是多么希望能够美美地吃上一顿饱饭啊!可是,当杰克逊大叔递给他食物时,年轻人却坚持先劳动再吃饭。二十年后,这个年轻人住进了豪华的别墅,拥有让所有美国人乃至全世界都为之羡慕的财富。他就是石油大王——哈默。用课文开头和结尾的内容描述主要内容,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目睹并感受逃难人的境况,为学习奠定情感基调。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很快就进入课文的学习。
接着,我试着用一种全新的方法检查预习作业。之前的教学中,我试着让学生自读课文后,再检查,但这次,一上课,我就马上出示词语检查学生的字词认读情况。我还试着用“故事《尊严》发生在(),主要人物是()和()。课文主要叙述了()的事。”因为这篇课文相对比较简单,故事情节也容易理解。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查,有利于促进学生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中年级的重点训练目标,学习内容的解读应该有一个由整体到局部,由初知到深化的过程,所以在进行深入探究钱,让学生回顾全文主要内容,同时也锻炼学生用凝练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回顾文章内容后,我试着聚焦“逃难者”,通过其他逃难者“他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和年轻人“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两者外貌描写的学习,初步感知年轻人的与众不同,同时也试着提示学生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可以刻画出人物品质,为深入了解人物形象作铺垫。但这个环节,我花费的时间过多,而过多注重语言的本身,对语言形式,和运用方面没有做过多的引领和点拨,也是处理不当的一个方面。
最后,整堂课的重点就落在了年轻人和杰克逊大叔的对话上。对话描写也是本文的一个特色。我能抓住“不能”“不能不”等关键词,体会双重否定是更加强调的语气,两个“不”和感叹句包含的丰富的情感。教学过程中,还穿插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男女赛读,师生合作读等努力使学生读得精彩,说得有情。这是学生情感与语言交融,共生的结果。学生的情感是根植于品读、辨析、体验、表达的基础上的,是层层深入的。课堂上专注投入地读,积极得体地说,由此读出独特体验,悟到读书方法,牢牢抓住培养语文能力这条主线。
课上下来,却感觉简单的内容被复杂化了,而没有体现“轻负高质”。听课下来,给的建议是:(1)课堂内容比较简单,能不能把两课时压缩在一课时,另一课时用于提升。(2)在年轻人和其他逃难人作比较时,是否可以点拨“为什么作者在写年轻人时还要写其他的逃难人呢?”(3)上课不要注重内容,而可以从提高学生写作方面做功夫。
小结:以后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还得注重细节,注重效率。不要为了教而教,而应让学生学有所得,习得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篇2
让心循声而动——记《顶碗少年》一文的朗读教学
年幼时,每每看到古装电影中一群读书郎个个摇头晃脑地朗读,我总会忍俊不禁;中学时,又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到“读到这里,他(先生)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头,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总是忍不住仿效;教书后,方知朗读的重要。
优秀的文学作品犹如悠扬的音乐,阅读它,你常常不由自主地轻声诵读起来,合上书,文质兼美的语句又不自觉地浮现于脑海,回味不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遇上音乐性强,富有节奏感的文章,我总是不惜课时地让学生借助各种形式开展朗读,用耳朵倾听流畅、灵动的文字,用心灵领略深邃、丰富的情感。
?顶碗少年》这篇叙事散文篇幅短小、结构完整、立意鲜明,读懂文意无需花太多的时间。中学语文的教学目标还在于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写”、“为何写”。如果以“我讲你听”、“我说你记”满堂灌的形式教授写作技法的话,那也许无异于嚼蜡,枯燥无味;如果以“咬文嚼字”、“逢句必究”满堂问的形式探讨人物心理的话,那也许教学内容凌乱,疲惫不堪。我把这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形式各异的朗读,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体会少年身处的困境,揣摩失误后少年的心情;体会“金边红花白瓷碗”反复出现的作用。
顶碗少年第二次失手后,“场子里一片喧哗”。为了引导学生感同身受少年那时面临的困境,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要求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第四段中“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这句话的基础上,再现当时的场景。学生用声情并茂的朗读传递了当时观众内心的不满意、不耐烦,再现场景的表演中有的学生根据生活的体验建议加入一阵嘘声,以此显示观众不买账、喝倒彩的心态。
看到学生们这么快地进入情境,我趁热打铁地抛出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这位再次失手的少年,面对台下一片喧哗、台上一地碎片,你又会产生怎样的心情?学生顿时议论纷纷,学生甲眉头拧起说:“太丢人了!恨不得地上有一条缝钻下去。”学生乙哭丧着脸说:“天哪,我今天到底是怎么啦?”学生丙摊开两手说到:“完了,我真的彻底完了!”无论从学生表情,还是从他们言语,显示出他们通过文本的朗读真切地感受到此刻少年跌至冰点、绝望无助的心情。强烈的现场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文本深处,走入了人物内心。
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七班学生刘丹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描写少年三次顶碗的过程中,为什么每一次都会提到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这个看似毫不起眼的细节每一次带给读者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引导学生体会这个细节的作用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常言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我简单地把握我的理解告诉他们,那么不仅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还会让他们失去了一次“意会”的审美体验。“意会”自然脱离不了语境这个大背景,于是我要求学生各自大声朗读提及“金边红花白瓷碗”的三个不同的语段(文章的第二、三、四自然段),看看它们出场的背景是否相同?认真朗读后,学生发现:“金边红花白瓷碗”第一次出场是在少年前期轻松自如地表演;第二次出场是在第一次失误后,面带微笑,不失风度的少年准备重演;第三次出场是在第二次失误后,不知所措的少年得到白发老者的鼓励。
有了这一背景的认知,我再请三个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分别朗读这三个语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感悟。没想到举手发言的人还真不少,有几个内向的女生也参与其中。通过全班的交流讨论,学生逐渐体会到:当“金边红花白瓷碗”出现在轻松自如的表演中,它显得分外精彩夺目;当它第二次出现时,由于有了前面的失误,给人感觉有些担心、有点让人不敢正视;当第三次绝望的少年从老者手中接过它时,感受到一份沉沉的信任,也为后文那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埋下伏笔。
在传统观念里,朗读似乎是字正腔圆者的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