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写好教学反思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前提,我们只有认真对待教学反思的书写,才可以让自己得到进步,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15自相矛盾教学反思8篇,供大家参考。
15自相矛盾教学反思篇1
今天学校举行了名师范课活动,我也在讲课教师行列之中。由于前段时间的学习培训,加上自己也不知道三年级的文言文到底该怎样教,于是,趁着这次机会我便大胆尝试。
我采取看图猜成语的方式导入《寓言二则》,让学生知道什么叫寓言。接着出示矛和盾的图片,指导书写“矛、盾”二字。让学生观察图片,说矛和盾的特点以及它们在古代战场上的用途,进而导入这节课要学习的第一则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了解完作者和《韩非子》一书后,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来完成教学目标。
活动一:生字我认识
让学生先读一遍课文,感受一下这篇课文和之前学的'不一样,比较难读,告诉学生这是文言文。读好文言文的第一个妙招就是读准字音。学生先借助拼音读生字,再去掉拼音读。
活动二:课文我会读
让学生进行第二遍课文朗读,明确读好文言文的第二个妙招就是读好停顿。师范读,让学生练习读,男女生读,齐读。指导学生用讲故事的语气读,指名朗读。
活动三:故事我理解
通过出示插图,让学生看图说句子,再出示对应的文言文让学生初步明白文言文的大意。随机指导“陷”的写法。引导学生用组词法理解字的意思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那个楚国人的窘态,进而进行词语积累。再让学生看着文言文同桌互说大意,指名说。分组进行文言文和大意的对读,让更深一步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初步感受文言文语言高度凝炼的特点。
活动四:寓意我明白
那个楚国人敢试吗?如果试的话会是什么结果?让学生在根据所学内容进行说话训练的基础上明白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活动五:课文我会背
让学生看图读、不同形式的挖空读进而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本节课的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第二天,这个楚国人又来卖盾和矛了,他怎么说才会把盾和矛卖出去呢?请你帮他设计一两句广告词。
这是整个教学环节的设置,在讲课的时候有以下几点做得不够好。
1、时间的安排上还需要再斟酌。整节课自我感觉有点前松后紧。
2、感觉环节有点多,环节三、四可以融合在一起。
3、讲课的时候有点紧张,没有做到游刃有余。
4、板书可以插入教师现场的简笔画。
虽然讲课总成绩不够理想,但是能得到六个评委中三个评委的高度认可已经足够。最主要的是,在讲课的过程中,我慢慢清晰了文言文的教学方法,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这已足够。
15自相矛盾教学反思篇2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注意节奏。
学习新课时,先听教师示范朗读,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然后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试着把需要停顿的地方读好,随后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练,同时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二、结合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理解重点句。
学生读熟课文后,对照课文注释读懂句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一些简单方法。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对照注释,揣摩句意;小组合作,质疑问难,共同讨论。经过这一步的学习,文章内容已在学生头脑中有了较深的了解。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两句时,指导学生自然地将对古文的理解和阅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出楚人炫耀的语气,从而体会到楚人说话做事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三、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精读体会。
教学“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时,创设了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充分想象,不同人物会做出什么样的表情说出什么样的话呢?注重语气。抓住朗读。
15自相矛盾教学反思篇3
?自相矛盾》一文内容浅显、寓意深远。对于这样的课文该如何教学呢?我想:反复诵读这篇文章没有必要的,仔细分析那更是无病呻吟了。而成语故事浩如烟海,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成语故事,走进成语的世界,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体会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才是最主要的。
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看了一分多钟的视频,20xx年春晚上一段姜昆的《和谁说相声》,孩子们都被他前后矛盾的语言逗笑了;然后就出示了《自相矛盾》的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举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文字,但由于认识水平较低,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于是,我让学生把原文和现代文相对照再来理解关键字“鬻”“ 誉” “陷”“ 弗”,解决了这些词语,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课文。接着,我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观察插图,展开想象,进一步探究文章内容,品味出寓意。当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的时候,学生能找到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例子,但都不能流畅表达。为此,我先出示了一些范例,引导学生表达,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具体表达。最后再来读读古文,学生整堂课兴趣盎然。
15自相矛盾教学反思篇4
本节课我为了充分尊重学生这一个学习的主体,在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上有所尝试。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是每个老师都在研究探讨的问题。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的以下几个环节体现得很充分:
在这套教材中,“寓言”是第一次出现在课题中。什么是“寓言”,老师没有生硬的灌输给学生,而是借助电脑的帮助,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寓”里藏着道理,“言”是用言语讲述的故事。
在朗读指导中,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感悟,鼓励孩子进行个性化朗读。不管他突出强调哪一个词语来体现夸口,老师都给予肯定。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在评价中加深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在评价中增强了孩子的自信。
看了自相矛盾教学反思的人还看了:
1、成语故事教学反思案例分析
2、金色的脚印课后反思
3、语文金色的脚印教后反思
4、金色的脚印教后反思
5、金色的脚印教后反思范文
15自相矛盾教学反思篇5
一、源于生活导入,使学生感受亲近的数学知识。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不确定现象,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使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概率知识太抽象了,怎样使这一知识深入学生的生活,让我们的教学过程更直观呢?这堂课一开始,我设计了老师和学生玩猜牌这一游戏情境,简单而有效地突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以至引导学生直奔这堂课的主题可能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猜牌摸球游戏小小设计师等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游戏中玩中学,乐中悟,获得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直观感受,从而获得有用的概率基础知识,并用来解释生活现象,更为全面地分析问题,作出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
三、加强活动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进行摸球游戏之前,教师先进行个示范摸球以及友情提示的出示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小组合作摸球游戏的顺利进行起了事到功倍的效果。同时在活动中应用知识,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交流,更加深刻的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5自相矛盾教学反思篇6
?最后一头战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