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通过写教学反思,会不断体验和感悟,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心无旁骛是首要的,这样的反思才具备价值,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认识左和右教学反思精选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认识左和右教学反思篇1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因此,在《0的认识》这堂课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课的开始,我通过一个猜硬币的游戏让孩子们去发现“0”,接着通过说0的故事,让他们体验到“0”作为一个数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生活中离不开0。然后我和学生一起找尺上的“0”,由于0是起点这一意义学生平时不了解,因此,在教学时安排了百米赛跑和跳远比赛图片这一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0可以作为起点。接下来通过学生说生活中的0,穿插讲讲0的其它作用。在讲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时,我认为教材所呈现的3只小鸟从鸟窝里飞起的图画不够直观,于是设计了让学生亲自吃枣子这样一个情境:我准备了3盘枣,分别让学生亲自吃掉1个枣、2个枣、3个枣,列出相应的算式3-1=2、3-2=1、3-3=0,从而导出得数是0的减法,这个环节学生特别感兴趣,既经历体验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又体验了知识的连贯性。根据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 我大胆打破了教材的编排顺序,将原本在0的计算教学之前的0的书写提到了计算教学之后,有效的保证了学生学习0的有关计算的时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最后的练习部分,注意了层次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游戏中轻松运用所学知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虽然课前我做了充分的预设,很多环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一些没处理好的生成问题。
在教学0表示起点时,我让学生拿出尺子来观察,结果学生拿出尺子来后敲的敲,玩的玩,根本就没理我了。为了不耽误时间,我提了几个问题匆匆结束了这一活动,因而这一环节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由此,我想到对于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每一次活动都要事先交代清楚活动要求再行动,一旦他们动手了就静不下来了,另外光提供活动素材还不行,还应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探究和讨论交流等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还有在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0时,我提问的本意是让学生说出在哪里见过数字“0”,而不是列举什么像0,生1的回答脱离了问题,我及时地进行了纠正,但是接下来还是有几个学生起来说足球像0、鸭蛋像0、西瓜像0等等,这说明一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停留在具体形象思维上,作为一年级的教师在提问时,提出的问题必须明确,不能模棱两可,对关键词要进行重点强调。
认识左和右教学反思篇2
教学内容:
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比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大家在一起相处几年了,彼此之间应该非常熟悉了,下面我请两位同学上前来,一位是杨逸飞,另一位是盛逸凡,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位同学相比,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刚才杨逸飞和盛逸凡相比,同学们找到了相同点和
不同点,这儿的比是比较的意思,数学上也有比,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数学中的比。(板书课题)
二、充分感知 建构意义
1、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出示:杨逸飞今年体重42千克,盛逸凡体重30千克,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有价值,我们首先看这两个倍数问题,(出示课件)杨逸飞的体重是盛逸凡体重的几倍,盛逸凡的体重是杨逸飞体重的几分之几。指生列式。
2、同类量的比
师:42÷30表示杨逸飞是盛逸凡体重的几倍?还可以说成杨逸飞与盛逸凡体重的比是42比30(板书:42比30)
师:谁能向老师这样说一说?你能仿照上面的说法用比盛逸凡和杨逸飞体重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师:这里的42比30和30比42能不能交换位置?为什么?
3、不同类量的比
出示:赵方涛3分钟走330米,你能用算式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指生列式)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列的式子?
师:路程和时间相除,我们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4、比的意义
师:42÷30我们可以说成什么?30比42可以说成什么?330÷3又可以说成什么?
师:什么叫做两个数的比?(指生回答)
师:意思非常接近了,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板书)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反过来说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怎样的关系?
5、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师;关于比还有很多的知识,请同学们自学课本78至79页第一个红点内容,把你认为重要的内容画下来。
师:通过自学你有什么收获?下面我们以42 比30 为例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师:同学们会求比值了吗?把黑板上剩下的两道题用比的形式表示出来,并求出比值。集体订正
师:有没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6、比、分数、除法 之间的关系
出示:5:6=()÷()=()/()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反过来两个数的比又能写成除法形式,看来比和除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以前学过除法和谁有联系?(分数)比又和谁有联系?比和除法,分数这三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又有什么区别呢?同学们结合这个式子和这个表格,探究一下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先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师:如果a表示比的前项,b表示比的后项,怎样用字母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三、巩固练习 拓展延伸
1、判断
(1)我的身高是162cm,儿子的身高是1.3m,我的身高与儿子身高的比是162:1.3。 ( )
(2)把1克盐溶解在20克水中,盐与盐水的比是1:21。( )
2、研究比的后项
出示:在28届乒乓球世界杯决赛中,中国虎将王皓状态神勇,以4:0大胜韩国名将柳承敏,获得冠军。
师:不是比的后项不能为0吗?那么这里的4:0怎么解释的?
3、 举例生活中的比
生活中见过比吗,举个例子,判断一下和数学上的比一样吗?出示人体中许多有趣的比
4 拓展应用
福尔摩斯探术
犯罪现场有一个脚印,这个脚印是25cm,你能根据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算出犯罪嫌疑人的身高吗?
四 谈收获
1你有什么收获?
2 知识介绍
同学们知道比号的来历吗?出示比号的来历关于比,还有很多知识,课下同学们可以上网查一查。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
?比的认识》是青岛版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对比的意义的理解,是学生初次接触比的知识的第一个内容。能否透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