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教学反思也是教师们提升自我指导能力的一种方式,经常写好教学反思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前提,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扁鹊治病教学反思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篇1
本次教研是围绕导学案,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我执教的《扁鹊治病》是一则寓言故事,根据教材特点,我设计了导学案,并围绕导学案进行教学。在这堂课上,我真切地感受到导学案的一些作用,也感受到课堂上的一些优缺点。
一、导学案的作用
1、指导学生预习
课前预习其实也就是学生的自学环节,学生之所以不预习或预习质量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根本就不会预习或不知道预习什么或者教师授课不是建立在预习的基础之上。有了导学案,学生在课前的自学过程中不再茫然,学生有清晰的思路,对知识点的形成和其中的`重点、难点、目标,借助“导学案”完成课前学习。本课的导学案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查阅资料 初识人物
(2) 初读课文 自学生字
(3) 再读课文 了解内容
(4) 品读课文 走进人物
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扁鹊医学高明?面对扁鹊的劝告,蔡桓公又是什么态度呢?让学生在课文中读读、找找、写写,
(5) 感悟寓意 拓展练笔
2、调整课堂教学
在上课前,我将课前导学案收回,批阅学生的预习情况,将学生在预习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整理出来,适当调整教案。比如根据学生预习中提到的难读的词——“蔡桓公”、“骨髓”,容易写错的字——“蔡”、“睬”,不懂的词——“敷烫”、“几剂汤药”等,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二、课堂反思
1、亮点——突出“蔡桓公”
(1)依托说话练习
我认为,蔡桓公是本篇课文的主人公,也是寓意得出所在,所以,我着力于这个人物的教学,但是课文描写蔡桓公的只有两句语言,以及两处态度。因此我就拓展了说话练习。
(1)第一处,请同学们仔细看图,想象一下,当扁鹊第一次告诉蔡桓公,他皮肤上得了病。蔡桓公是一种怎么样的态度啊?
蔡桓公( )地说:“我的身体……”。
(2)扁鹊看到蔡桓公这样的态度,不得不连忙退了出来。
他走后,蔡桓公又会用怎么样的态度,对左右的人说些什么呢?
(3)写话练习
五六天之后,当浑身疼痛的蔡桓公得知此消息后, 说:“ 。”又会怎么说?说些什么呢?
(2)词语拓展积累
怎么说好话,加入蔡桓公的态度,可能话会说得好。因此我在导学案“词语链接“的基础上,让学生用上表示不当回事的成语、表示非常生气的成语以及表示非常后悔的成语,提升说话、写话能力,人物的态度变化显现出来了,寓意也自然而然地出来了,正是因为蔡桓公对自己的病不以为然、不听劝告、自以为是,才导致小病变大病,告诉人们要防微杜渐的道理。
2、缺点——指导故事内容还欠到位
本课是寓言,作为寓言教学,首先要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因此一定要让学生清楚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说经过的时候,显得冗长,教师应该点明可以用扁鹊“三番五次”来劝告,蔡桓公都不听,突出“三番五次”,或一次又一次。要指导到位。
词语的拓展是一个亮点,但是拓展过多,学生是否能接受。因此我反思应该让学生在导学案中抄写,达到积累的真正目的。
三、困惑迷茫
在“导学案”的实施过程中,的确让学生自主学习,给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很多发展空间,但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这无疑“雪上加霜”,即使是老师细致的讲解都未必使他们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更不用说自主学习了,展示交流更是谈不上,特别是30%的学困生,一节课下来,看他们完成的导学案,不是答案不规范就是压根没有,课堂上更是见不到他们主动发言的身影,这使得整个班级学习两极分化严重。怎样才能两头兼顾:既发展了好学生,又使后进生有所进步,一直以来还没有找到比较好的方法。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篇2
今天,聆听了刘校长执教的一节寓言教学《扁鹊治病》,感触很深。学生学得自然充分,老师导得恰到好处,顺应了孩子的读书规律,真正还原了孩子本真的阅读过程,给每一位听者如沐春风的感觉。我觉得刘校长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与大家共勉:
1.读课题,能读出猜想
一个好的阅读者,看到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名字,头脑中一定会产生许多猜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孩子看到题目,要学会从题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依据信息读出猜想。刘校长出示课题《扁鹊治病》后,及时问孩子,看到这个题目你都想知道什么?从课堂实践看,孩子的猜想涵盖了文章的每一个角落。如:扁鹊是谁?谁生病了,病得怎么样?扁鹊怎样治病?病人的病好了吗?多好的猜想呀!我们今天能让学生这样去做,明天也这样,后天还这样,日日都这样,孩子是不是就会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看到题目头脑中要有猜想。有了猜想就拥有了阅读期待,带着期待读文本,孩子会在读书中不断地验证、修正自己的猜想,这样阅读的过程是快乐的。
2.初读文,读出感受,整体把握文本
一个好的阅读者读文章应该是没有杂念的,应该像喝茶聊天似的。我在读叶圣陶老先生的《语文随笔》这本书时,记录了这样一句话.“认为阅读好像还债务,那一定读不好。要保持着这么一种心情,好像腹中有些饥饿的人面对着甘美膳食的时候似的,才会有好成绩。”读完这句话我在想,现实中的阅读教学不就是让孩子在还债吗?琐碎无效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孩子一个接着一个去回答,上完了一节阅读课,就像跟着老师到迷宫中走了一圈,还是迷迷糊糊,下次进去自己还是出不来。试想我们老师像谁?像不像黄世仁逼着杨白劳交租子。虽说有点夸张,但我想孩子就是这样的心情。怎样做能更好些呢?看了题目有了自己的猜想,就带着猜想去读吧!此处刘校长什么问题也别提,就让孩子把自己当做一个最真实的阅读者。这样去读,读过文章的感受应该是丰富的。这就是我在执教寓言的第二个环节,让孩子敞开心扉和同伴们交流。孩子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我课后梳理了一下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感受大致有这些:蔡桓公这个人太固执了;扁鹊这个人很执着;扁鹊的医术很高明;为蔡桓公感到惋惜等等。刘校长不就是在培养孩子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吗?怎样培养孩子语感,是不是应该让孩子放松心情,不带着任何压力去阅读,久而久之,语感不就有了吗?
3.精读文,读出理解
真正的阅读者,再读课文,一定像品茶一样,喝一口停一停,“吧嗒吧嗒”嘴感觉一下茶的味道。这样才能越品越香,一杯茶下肚,茶的余香也就品得差不多了。因此,我们和孩子再读文本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做:遵循文脉,读过一节停一停,回过头去想想这一节说的是什么,自己都读出了哪些理解。读过两节三节,又把两节三节连起来回想一下。刘校长在与孩子阅读寓言故事的过程中是这样做的:读过第一、二节,让孩子充分交流自己读出的信息和感受。刘校长只是针对孩子的阅读结果不断地点拨,提升,尤其是注重引导孩子读懂情节,读懂人物的性格特点,进一步达成每一阶段的教学目标。读过三、四节也是如此。
当刘校长引导孩子读到此处时能及时停下来,让孩子把这几节联系起来读读,看看能读出什么?有没有新的感受?这样阅读,孩子不会停留在片面的一段话中,而是能学会上牵下联,能站在整体去思考,会对事件的发展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