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的问题教学反思精选6篇

时间:2022-11-01 作者:lcbkmm 教学文档

教学反思通过总结反思,提升自己的教学境界,教学反思能够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出符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模式,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倍的问题教学反思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

倍的问题教学反思精选6篇

倍的问题教学反思篇1

教学时,我采取“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教学、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教学过程时,在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中,经历运用除法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初步懂得应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合理地解决问题。一节课下来,多数学生能吸收本节课的内容,但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课堂上教师过多的牵制学生,没能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自己理解自己去说倍数间的关系。

2、本节课练习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学到后边的时候有些枯燥,应该设计多些形式的练习,如,选择、填空、判断等。课前准备的练习纸在课堂上也没能利用上,导致学生动手写的比较少。

3、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知识不仅仅是教会的,而更应该由学生自己学会的。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树立“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本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通过摆、看、想、说、算等实践活动,感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教师穿针引线,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主动建构。

4、应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情境化。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很重要一部分,就是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倍的问题教学反思篇2

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针,等等,它们中都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通常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成功之处:

1.利用例1题目,渗透研究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复杂问题——简单问题——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探索复杂问题的过程,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掌握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启发学生利用在 10米、15米、20米的小路一侧栽树,通过画线段图借助图形让学生体会当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只栽一端,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植树问题不同情况的数学模型,进而解决例1的问题,学生也就能快速解决问题了,并且能够做到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2.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线段图的理解,学生发现了植树问题的不同情况的数学模型。为了更深入理解这一数学模型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观察线段图,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当两端都栽时,发现最后一棵树没有对应的间隔,所以棵数=间隔数+1;当两端都不栽时,发现最后一个间隔没有对应的棵数,所以棵数=间隔数-1;当只栽一端时,发现最后一棵数对应最后一个间隔,所以棵数=间隔数

不足之处:

由于归纳总结了三种类型的植树问题,导致练习只做了一题,学生没有及时的进行巩固,知识夯实不够充分。

再教设计:

控制好教学节奏,增加练习量,夯实巩固所学知识。

倍的问题教学反思篇3

在数学应用题中行程问题是常见的,这节课我把行程问题中学生易忽略的问题、难理解的的问题作为重点来分析。行程问题所需的条件就是,速度、时间、路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实际入手,同学们从家来到学校,走这段路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你的速度是快是慢?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计算。不管时间、速度、路程怎样变它的关系式都是 路程=速度×时间

小明家在学校的西边,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20分钟,每分钟走12米,小华家在学校的东边,小华从家到学校要走20分钟,每分钟走15米,从小明家到小华家须经过学校,问从小明家到小华家一共有多少米?

分析:条件、(1)小明速度是每分钟走12米, 条件 (1)小华速度是每分钟走15米,

(2)小明时间20分钟, (2)小华时间20分钟,

中间量:小明从家到学校共多少米? 中间量:小华从家到学校共多少米?

关系式 路程=速度x时间 关系式 路程=速度x时间

12×20=240(米) 15×20=300(米)

问题:问从小明家到小华家一共有多少米?

小明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小华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小明家到小华家的路程

240+300=540(米)

12×20+15×20=540(米)

运用乘法分配率(12+15)×20=540(米)

用文字表达算式:两人的速度和乘以时间等于路程和(学生表达)

答:从小明家到小华家一共有540米?

有了这样的基础给学生逐步增加难度。如果小明现去小华家已经走了10分钟想起忘带了故事书,返回家中取,再到学校和小华碰面,这时从小明家到小华家共多少米?

学生的解法:10×12+540=660(米)说明思路:就是说小明多走了是10分钟的路程

这节课我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点是相距 两人的路程和=两地的.距离、两人的速度和乘以时间=两地的距离。引领学生怎样灵活的运用数学公式。

倍的问题教学反思篇4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我所执教的《植树问题》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共安排了三个例题,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本节课我主要研究的是三种情况都种的植树问题。经过深思熟虑,我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着力想解决好以下问题:

如何让学生经历一个“将复杂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的问题来研究,再运用所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复杂的问题”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对五指的手指个数与手指缝之间关系的探究,在直观形象的手指演示中学生直接感知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创设了问题情境使学生了解了间距在生活中的应用;在突破本课难点部分我通过一棵一棵的种树的课件演示使学生产生了对植树问题中这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是否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棵一棵的种太麻烦了….”学生产生了这样的思想,确定了“转化的需要”,接下来,实施策略的产生与方法可行性验证;学生给出了例题不同的答案,此处留空白,让学生通过学具的摆、数、画等方法探究出棵数与间隔数之间存在:棵数=间隔数+1,反过来验证例题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的观察、思考、操作完成了数学思想的建模。但在做题的过程中,学生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植树问题屡教不会?”我进行以下反思:

首先,我只是在奥数课上系统讲解了植树问题,在我们的数学课本中没有作为一个知识点出现,只是出现在练习题目中,所以我们

...
《倍的问题教学反思精选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