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的我教学反思7篇

时间:2022-11-02 作者:Surplus 教学文档

教学反思是能够提升你的教学能力,学会反思,通过对工作中问题的详细分析,我们能进一步保证教学反思的质量,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梦中的我教学反思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梦中的我教学反思7篇

梦中的我教学反思篇1

课文前半部分由自然界的奇异景观之谜说起,主要写谜底是如何被揭开的,侧重写实;后半部分主要写由揭开谜底而获得的启示,重在揭示哲理。根据新课标对高年级段学生的要求,我把本堂的教学目标定会这样几点:1、抓住关键词,展开思辨,理解雪松“弯曲”的智慧;2、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学习的难点是领悟雪松的特性和启示之间的联系,理解“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由此,我设计了这样三个环节展开教学。

首先是复习导入环节。我让学生听写了四个词语,这是对学生上堂课字词教学的反馈,“篷”是最容易写错的,因此我特别强调了“篷”这个字。然后复习提问了谜面和谜底,并采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了“东坡雪大,西坡雪小”的原因,由外在原因,引入到形成这一奇异景观的内在原因,也就是树木的自身原因,由此,很顺畅地导入到本堂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由雪松的这个本领,领悟雪松的生存智慧。

雪松的本领是什么?“弯曲”和“反弹”,要体会其蕴含的意思,是理解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我抓住“弯曲”这一关键词进行辐射教学,问学生雪松的弯曲是屈服吗?是毁灭吗?是软弱和低头吗?抓住这一矛盾冲突,学生通过词句去读悟、去思辨,再加上教师进行点拨,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对“弯曲”有了全新的解读:首先,从“一定程度”明白了弯曲之前雪松拼尽了自己全部力量去承受与抗争!其次,从“立即反弹”也读出弯曲只是暂时的,它蕴藏着抗争的力量,目的是为了反弹和存活下去!第三,抓住四个“反复”,读出这是雪松不断弯曲反弹、不断抗争的过程,由此水到渠成地总结出雪松的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一种能屈能伸的生存智慧,这样很好地诠释了“弯曲”这个词的内涵。

在领悟雪松特性的基础上,旅行者得到了启示,作者也总结了人生哲理,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由雪松的生存智慧谈到做人的智慧,是第三个教学环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主要让学生联系实际,来活化启示,设计了这个问题:这段文字,这个启示里面,有很多的人,很多的故事。此时,你想起了谁,想起了什么故事?学生思维扩散,谈到名人,也谈到了周围的人,现象等,在这样的交流中,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他们语言表达的能力,积累了语感,同时学生的认识、情感、智慧也自然得到了升华,

对于最后一句话,“有时”这个词十分重要,因为,有的情况下,弯曲就是一种屈服退缩的表现,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弯曲的策略不能成为苟且偷安、放弃抗争的借口。通过能否去掉“有时”这个词的对比阅读,让学生谈体会,举事例,使孩子有了正确的价值观认识。

最后的作业积累卡,关注的是学生对本堂课所学词句的积累,也是学生学习的反馈。

梦中的我教学反思篇2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第九册第十七课课文,是父母的爱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在废虚中救出儿子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的故事,赞扬了这对父子以坚定的信念支撑自己,战胜困难获取幸福,执着追求的精神,这一课的学习目标是把握课文内容通过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感受父亲对儿子深厚的爱。

在教学中我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深入探究.学生从父亲的动作、语言、外貌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父亲的艰辛和父亲伟大的爱,感受到父亲是一个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人。从阿曼达在废墟上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让同学出去,感受到儿子的了不起,父亲为信守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展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因为父亲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而变得勇敢富有爱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亲情使人无私高尚,亲情能创造神奇般的奇迹。

结尾我设计两个可能发生的局面一是找到儿子但儿子已经死了;二是父亲在找孩子的过程中发生意外。在天国和孩子在一起。在这两种情况下父亲还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吗?学生感受到父亲都实践了他对儿子的诺言,展示了他对儿子浓浓的爱,这足以让人尊敬,让人觉得“了不起”这样的教学设计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得到了发展。

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比如:猛然想起平常说的一句话“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让学生想象在什么情况父亲说过这句话。在描写爸爸外貌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以此深化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但作为课改经验不足的我,在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之处:

自身的教学水平还不过关,课上的应变机智不强,当引导学生从“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中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撑父亲挖掘36小时?时,连叫了3名学生没有提出我预设的这个问题。我心中有些慌乱(因为这节课有校长听课)一时找不到恰当的点拨方法,又怕延误时间,情急之中,自己提出了问题。因此我也非常紧张,致使自己不在状态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对于语文教学我感受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在分角色朗读阶段,我设计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人物心里,读出相应的语气。然而在朗读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这部分课文,学生没有读出父亲的悲伤,发现儿子还活着时,父子的对话没有读出兴奋的语气,没有表现出喜悦与幸福。经我朗读指导,学生已能动情朗读,但学生并未走进文中,走进现场,同时也浪费了时间。

反思一下,如果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画出使你深受感动句子,反复研读,出示5.12汶川大地震的资料图片,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地震的场景唤起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再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现场,入情入境,亲身经历事件感受父爱的伟大和了不起,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样会更好。

总而言之,这节课的教学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我深深地知道在教学上离校长提出的教学思路还有一定的距离。在今后漫长的教学中需要我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钻研教学,让我的课堂更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梦中的我教学反思篇3

在苏教版的第十二册教材中,课文《山谷中的谜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文中通过两个旅行者的发现,让我们了解了山谷中的谜形成的原因,并由此而让学生理解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在第二课时时,我抓住“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句话,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雪松的弯曲值得人敬佩与学习。学生答道:“心怀反弹的弯曲是一种策略,而没有反弹的弯曲,只能得到毁灭。”并且学生举了“忍辱负重”“退一步海阔天空”等例证谈了对这句话的理解,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扪心自问,本次教学的败笔还有不少:

由于第一课时,我已经安排了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学生已经解决了“谜”“谜底”这里两个问题,在第二课时时又对此进行了复习,完全没有必要再次在自学提示中出现这个问题,结果造成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

失败二、朗读体会一笔带过

我记得于永正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堂应“读”占鳌头,要让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而我呢,虽然也让学生读了课文,但读的时间却那么少。教师没有能够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设好桥梁

...
《梦中的我教学反思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