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将教学反思写得全面具体,我们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如果没有教学反思的加持,我们是无法在教学中更好地展示个人能力的,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后羿九日教学反思8篇,感谢您的参阅。

后羿九日教学反思篇1
在教学《古诗两首》时,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在本节课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选择安排了学生自学的基本步骤,设计了这样的过程:
1、自己正确读古诗,对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把诗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评评谁读得好。(小组长先读,组员依读);
3、借助注释、图画自己理解诗意;
4、小组合作讨论,归纳总结出完整的诗意;
5、画出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难问题大家解决。课堂上,学生兴趣盎。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为了改变串讲串问的教学结构,我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两首古诗没有平均地使用力量。《夜书所见》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比,第二首易学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插图的运用,为重难点的突破口。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1、自学时间充分。
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同时渗透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2、质疑环节落实。
在汇报了读懂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而且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第二首古诗。
基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浅显易学的特点,学习这首古诗时,我宣布:“对于这首古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这样的安排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出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课堂气氛热烈。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主导作用发挥得当
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如,两位诗人思乡情感的体现:“我应该怎样吟诵这两首诗才能表达呢”当一学生没有说准时,老师问:“谁还有不同的意见”当学生能联系诗句说准后,老师仍指导与点拨,及时、准确、到位。另外,激励语言的运用,也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思想,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少了老师个人风采的展示,多了切实为学生服务的应变。
五、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后羿九日教学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利用资源库展开课内与课外的多方延伸,让学生深刻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
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学校资源库,有关古诗网站,课件等。
课前活动:
1、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了解李白的《静夜思》。
2、从学校的资源库中初步认识了解王维及探寻他的家乡。
3、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习俗。
4、老师引导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并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激情揭题。
1、(出示望月图,音乐)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个人心是最亲的人。每见月圆,远在异乡的人们总会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不已。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谁的乡愁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王维。(结合课前的资源了解)
王维九岁即才学出众。
李白被称诗仙,杜甫被称诗圣,王维被称诗佛。
3、释题,画简图助理解。
a。回顾课前在资源库中搜寻的对王维故乡的了解。
b。画简笔画: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
二、初读悟意。
(一)认音
1、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检查认字情况(生字卡)
3、再读诗句。
(二)知意
1、生自己读诗句,借注释理解诗意。
2、读读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
3、共同初释诗意。(借机板书:思)
(三)悟情
(1)自由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a。
简介诗作背景。
诗人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异乡。
b。
同学们去别人家做过客,在别人家做客就是别人家的客人。王维在长安就是长安的客人,所以说是异客。
c。
王维独在异乡做异客是一天吗?十天?一个月?还是多长时间?(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啊)
(2)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有什么感觉呢?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a。师:诗人十几岁还是个孩子呀,他会在哪些时候最想家?
生病了,想家;晚上害怕睡不着了,想家;在外吃的饭菜不可口,想家
b。
口头练习:
诗人离开了亲人,平日里常常想家,在节日里他会更想家;
诗人离开家乡两年了,平日里常常想家,要过节了他就会更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