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的写作是作为教师必备的一项技能,在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后,我们就可以动笔写教学反思了,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认识圆的教学反思5篇,供大家参考。
认识圆的教学反思篇1
今天早上第一节在4班上了《圆》这一章的第一节。效果很差。
首先是学生在犯困。明明昨晚已经回校上晚修,今天却毫无精神状态,有两个趴台,有两个边听边打瞌睡。
其次,我的讲课逻辑性不强,这应该也是导致学生犯困的原因。这节课知识点零散,都是概念:圆的定义、弦、弧、等圆、等弧。教材上有一道例题,证明矩形的四点共圆。
我是讲完所有的概念,才开始讲这道例题,有点唐突。应该在讲完圆的定义,就讲例题。下面进行修正:
(1)用一条线段旋转得到圆的第一种定义(板书)(符号)
得出圆周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半径、圆的第一个性质:同圆的半径相等。
等腰三角形。
(2)反过来,如果这些点到某个定点的距离都相等,那么它们一定在同一个个圆上。如圆规画圆。
例题:证明矩形的四个顶点共圆。
练习:证明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共圆。
高分突破第7题
(3)研究完圆周上的点,现在来研究线段。在圆上任意取两个点,连接,这样的线段就叫做弦。
问:这样的弦有多少?直径是弦吗?
问:怎么证明直径是最长的弦?(提醒:关键是长度的比较)
(4)曲线、弧、优弧和劣弧。表示方法。
按照点、直线、曲线的逻辑顺序展开教学。下午到另一个班实践下,看看是否会好一些。
认识圆的教学反思篇2
我们曾听过的《圆的认识》这节课中,谁都不敢放弃这样的一个知识点教学:圆内、圆外、圆上,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用“圆内、圆外、圆上”如此精确而到位的数学语言,来表述圆的直径、半径的概念,以体现数学教学的内在的“严谨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其实,如果我们在意一下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认知水平,像“圆内、圆外、圆上”这样所谓的知识点,学生完全可以独立的感知。放手将数学知识独立建构的权利交给学生,多在意学生知识的内化,多给学生一点自我建构与理解的时间与空间,这岂不是更好?
只可惜,在很多的小学数学课中,一些非数学本质但已约定俗成的所谓的数学结论或概念,一直成为困挠一线教师的顽症。
是啊,数学教学,为何一定要在知识与技能的圈里打转?我不否认必要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也不排斥必要且有效的双基训练。但,万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但张老师这节课,就没有让儿童的视野局限于“圆内、圆外与圆上”这种名词的堆积,他在意的是学生在操作与交流中内心的感悟,他在意的是“圆”作为美与力的象征,不应肢解开来,以一种生硬呈现在学生面前。我想,这也许就是他这节“美不胜收”的数学课的数学文化观及其数学文化的魅力所在。
新的世纪,理应有与时俱进的数学观,更应有体现中国本土文化理念的教学论与课程观,而这一切,就取决于真正有效的建立起一种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数学文化思想,前几天通过网络听了张齐华老师上的一堂同样的课,可谓受益匪浅,张老师在这节课中,将这样的数学文化极其充分的展示出来:
师生情感的交流,是真诚而热烈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在求知欲被充分激发起来的情境下,开展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的。
在这节课中,教师更多的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组织者、欣赏者而存在于儿童的学习过程之中,他让学生拥有自我选择画圆工具的方法,并让儿童在画中,学会选择与放弃;他让儿童从水纹泛起的圆中,体验一种自然界与数学神秘的联系与力量;他让儿童在“没有没有规矩,也成方圆”的情境体验中,理解了来自儿童生活经验的自然辩证法。而这一切,没有丝毫的暗示,有的只是对学生积极探究的一种肯定。
当学会画圆时,有学生交流说:“我们组在绳子的一端系上一块橡皮,抓住绳子的另一端一甩,也同样出现了一个圆。”
教师没有为学生的不守规矩而漠视对儿童创造才能的肯定。于是,张老师说:尽管这一方法没有能在白纸上最终“画”出一个圆,但他们的创造仍然是十分美妙的,不是吗?(生热烈鼓掌)
这掌声,其实是来自学生内心的一种欣赏与激励,这并不是由教师发出鼓掌指令下响起的掌声,才是心绪的一种真实而美好的流淌。
是啊,退一步,只是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稍稍向后退一步,必定会与学生走得更近,会更好的走进儿童的心中,这样的退,也许正是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中的“无为”之境吧。
认识圆的教学反思篇3
本课是平面几何知识的教学,属于概念数学。所谓的数学概念教学并不是让学生单纯地记忆一些简单的公式、定律等,而应该让学生去探究知识、发现规律,从而成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是接受者。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将着眼点放在了让学生操作、实验、探索和发现上。
先来说说我认为较成功的地方:
1.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我借助课件先由许多美丽的“生活中的圆”的引入,例如向日葵、日环食现象、圆形拱桥、古罗马竞技场等等。通过这些美丽的图片,使学生在对圆形成感性认识的同时也接受了美的熏陶,感受到“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
2.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探究它们之间关系,教材的安排始终以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贯穿其中。由于建构的是一个预习后的课堂,同时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圆应该并不陌生,所以我将后来的探索圆的半径、直径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一教学内容由“探索发现”调整为了“实验验证”,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进行猜想,然后想办法验证猜想。学生在不断的猜想、验证的过程中,逐步深化对圆的认识程度,获得新的知识。
3.在教学过程中,我补充了不少与生活有关的知识,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车轴应装在哪里?”等,富有趣味,生动活泼,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欲望,而且引导学生自觉地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习有用的数学。另外,在最后还穿插了一些人文方面的小知识,如《墨经》中的关于圆的研究等,在拓宽学生眼界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有很不足之处的:
1.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教学过程中,虽然很多地方都由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发现、实验验证的,但从整体情况来看,教学组织形式还是比较保守,教师引导地过于细致,使得学生的思考、操作、合作、交流其实都是随着老师的思路在转。我想如果能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圆的各部分特征,在全班交流的时候,教师再对学生的发现进行有意识地梳理和提升,从而让学生能够形成自已的知识体系,可能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因为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充分提升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圆在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学生对圆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如果不上这堂课,多数学生也能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圆,圆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等基本知识。那么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应着眼于将学生原有的,粗浅的对于圆的认识进行组织和提升,拔高认识的层次,使之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而非单纯地了解概念和解读概念。在这一点上,我把握得并不到位,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概念的认识上,低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时,其实以学生的现在认识水平以及前面已经经历过的对半径和直径的特征的验证,他们完全可以推断并总结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时再一味地让他们想办法验证,就有些多此一举了,不但浪费时间而且还可能让学生觉得无趣乏味。
3.反馈形式要多样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