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在动笔写教学反思之前,要回顾在教学期间的成绩与不足,教学反思是贯穿活动的重要文本,端正好写作态度是首要的,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十几减6教学反思参考5篇,供大家参考。
十几减6教学反思篇1
满意之处:
这节课的重点是能利用加减法关系计算十几减7、6,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想加算减”的思考方法。在教学例3前出示一副点子图,让学生根据这幅图写出一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为感受“想加算减法”的价值奠定基础。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感受“想加算减法”的简捷性。
不足之处:
1. 这节课的重点并非算法的多样性,但仍然通过视频播放了4种算法,没有对“想加算减法”进一步展开,交流计算方法。虽然有适时点播,但导致部分孩子难以分清重点。
2. 对于“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的比较,由于很多孩子习惯用“破十法”来解决问题,这节虽有引导孩子对二者进行观察与比较,但是时间关系,没有连麦引导孩子说发现。
3. 顾虑连麦有延时,孩子说不对,时间较短等,与孩子连麦次数较少,仅让家长将孩子的答案打到对话框里。
4. 上午半个小时播放视频加适时点播,将练习题放到下午再巩固提高这一做法有待反思和改进。
改进措施:
1. 认真备课,对资源进行筛选、整理,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2. 切记“贪多嚼不烂”,精讲精练。
3. 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多与孩子连麦,特别是总结发现提升之类的问题,多让孩子说说想法,让孩子自己去明确体验。
4. 开展组内教研,及时调整下一步的教学方式。
十几减6教学反思篇2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课之初我就安排了对九加几口算以及求未知加数的复习。在探索算法这个环节,我们的学生算法并不多,一个就是“想加算减”,即想“因为9+()等于13,所以13减9等于4.”一个算法就是破十法,即想“10-9=1,3+1=4”。至于平十法,班上没人想到。既然没人想到,我自然也没必要强求,所以在2者的基础上,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了一下“破十法”的思路,因为是个别人的思路,所以根据举手表决有部分学生尚不能理解意思,所以我在这儿请学生分别说一说10从哪儿来的,为什么要加上3.来帮助大家理解算法。在理解算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考虑,你觉得哪种方法是最快的。班上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想加算减”的方法。一开始我是挺高兴的,因为教材不就是要他们优化出这种算法吗?但是我联想到以往的学生,好像没有这么集中的,想法很开,学生指向如此集中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想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
1.学前:当我把13-9=?这个问题抛下去以后,几乎顷刻之间学生就举手了,而且举手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可见他们是有心理准备的。
2.忽视学具的操作可能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在上课之前,我看到教材边上这样写道:要引导学生思考:你想怎样算?对计算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用小棒或其他学具进行操作,帮助思维。所以当我看到班上那么多学生都举手后,我想当然的认为他们肯定不能算是计算有困难的,所以就没有让他们操作学具,而是直接让他们发言了。如果让他们利用实物考虑先去掉什么,再去掉什么,想法就能比较开放了。从这点上看,我这节课处理不当之处就是没能让学生很好的借助实物进行思考,对计算的表象形成不够。
计算教学如何能利用好学具,不为学具所累,能借力而教、学生能借力而学,我想是我要继续思考的地方。对于这节课的不足,我想利用练习一里面的题目再加工一下,帮助学生建立牢固、清晰的具象,为后面的教学打好基础。同时再次提醒我自己不要高估学生们的实际思维水平,这是我常常犯的错误。
十几减6教学反思篇3
今天,丰满区小教部王玉宏校长,刘老师和李老师三人同行来到我校,听了一节我讲的《十几减9》的数学课,听我课是因为我作为我校数学教师代表成为了丰满区典型数学教师培养对象,这节课算是对我教学能力的一个摸底和了解。应该说之前的两位教研员对我比较了解,对我个人的评价也是很高的,她们认可我的教学能力,个人素质,两位教研员还说,今天要听我课了,心情很美丽,也就是说她们很期待我能带给她们不一样的视觉盛宴,可是今天的我好像有些让她们失望而归。整节课下来,我感觉身心疲惫,这是身体上的,更有心灵上的“创伤”,这课上得我不满意,不足之处太多,然而这份失落都源于我自身,学生的表现还是值得称赞的。
反思这节课,让自己感到失落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也正是教研员们在评课中提到的。
一、教师要学会放慢脚步,学会等待,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表达的时间。纵观整节课,教师都显得有些急躁,这也是我一直以来课堂教学最大的弊病,稳不下来,着急完成自己预定的目标和内容,就好像没有完成,教学不完美一样,其实,我们细想,即便完成了,但前面的环节处理得毛毛躁躁,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走过场,又谈何完美呢?这节课重点教学用“想加算减”和“破十法”来计算十几减9,当一个学生表述自己算法后,教师急于进行巩固,没有再找其他学生来重复,其实这个环节很重要,一方面可以检验其他同学是否都会,另一方面也变相检验学生是否听课了,教师如果多找几个同学来说,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从而及时来调整教学。教师不可以着急,用自己的总结和讲解代替了学生的回答,要学会等待,放慢脚步,也许等来的就是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教师要多关注课堂上学生回答中的错误。课堂教师其实就是解决未知问题的教学,错误的出现反应了学生学习知识上的问题和困难,教师关注了错误也就是更多地了解了学情。比如这节课上,有个学生在计算13-9=()这道题的时候,答案说错了,我便让他坐下,没有做任何评价,随后找了另一个同学回答的,教师完全不用这样,课堂上出现了错误是正常也是好事,教师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让这个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算的?我们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回答,哪怕是错误的答案,我们也要给时间表达,因为它可以折射出教学上的问题。我们不怕学生出错误,如果一节课进行得如此的顺利,不合乎常理,听课教师也会感觉好假呀!人们不都说:教学本身就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恰恰为课堂增添了不少色彩。
三、电教手段的应用要考虑到时效性和趣味性。一提到公开课,很多教师马上就会和课件联系起来,就好像是公开课必须要有课件才可以,才能算是公开课。所以接到讲课任务首先考虑的不是选课,写教案,而是绞尽脑汁地做课件,甚至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课件的制作上。对于教材的钻研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完成得更好。这恰恰适得其反,作为公开课,我们把课上好靠的不是课件,而是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当然课件应用得当确实也可以为课堂锦上添花,但它不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课件要运用的恰到好处,真正能发挥其价值,为教学服务,这就要求教师要考虑课件的时效性,根据学生心理年龄特点,趣味性也是需要的,因为它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师的指令语言要做到准确和清晰,体现数学学科特点。课堂教学上教师每发出的一道指令都应该是准确和清晰的、到位的,学生才能根据你的指令进行思考、回答。相反如果教师的指令模糊不清,学生就会无从下手,偏离教师的初衷,从而给教学带来麻烦。比如这节课上,在观察图片环节中,我本来的意图是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但是我没有这样直接提问,而是这样问的:你看看缺了什么?学生好几个站起来都没有回答到点子上,于是我马上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