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的教学反思才是督促自己不断进步的关键,教学工作就要告一段落,相信老师们一定都有及时写好教学反思,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估算除法的教学反思7篇,供大家参考。
估算除法的教学反思篇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加强了估算的教学也是新教材与以往旧教材不同的地方。
估算的内容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对量的描述很多时候只要算出一个与精确数比较接近的近似数就可以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生活中进行估算的次数要比精确计算的次数多得多,估算在我们日常生产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估算的教学并不是单一的计算技能训练,它有机地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估算意识远比训练估算技能重要。在用笔算算出结果之前我们往往都让学生先来估一估大约是多少,学生也养成了这样的估算习惯,有了估算意识;有时用不着算出准确值,直接估出大约是多少就可以了;有时还可以利用估算来验算自己笔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法估算以及乘数是一位数乘法估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虽说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估算以及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方法,但是除数是一位数的估算这一教学内容是有它的'特殊性的,除法的估算不同于加法、减法、乘法的估算,被除数与除数不仅要选择接近的整十、整百数,而且二者还得是倍数关系,这样才能估计出大概的结果。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
1、只把被除数改成接近的整十整百,但却非是除数的倍数,计算起来很麻烦。
2、看成有倍数关系的数后,计算结果出现了偏差。
3、有的估算不用看成整百整十数方便,如78÷4,83÷9,学生还不太清楚。
究其原因第一个错误的产生是由于学生受加、减、乘、法的估算的定势的影响,还不太适应除法的估算;第二个错误的产生是因为上一节课的口算除法的根基还没有打牢;第三个错误学生还是缺乏估算意识,认为是估算就要看成整百整十数来算,而不是怎么方便怎么算。针对这几个错误我让学生一步步体验,把被除数看成什么样的数,怎样算最简便还最接近准确值,方便和接近准确值是估算最基本的要求。学生们体验到在除法估算中把被除数看成可以运用乘法口诀与除数进行运算的数最方便,在估的时候,要能运用口诀,还要接近被除数。大部分学生能掌握除法估算的方法,掌握估算的技能。
学生掌握了估算的算法,但是我觉得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上还不够,什么时候用估算,什么时候用精算,学生还是有些模糊。比如在教材中运用估算的应用性练习题有这样几种类型 :
(1)条件中有大约,问题中有
(2)条件中无大约,问题中有大约;
(3)条件中有大约,问题中也有。
见到大约就用估算也是没有道理的,要结合具体的题意来分析,说实话,别说学生就是大人也要先考虑考虑,还不一定对不对呢。如果一味的强调这些我想也就违背了新课程的初衷了吧,我想我们不应当用这个来考学生而是要学生养成一种估算的意识,形成数感,数学是要为生活服务的呀。
估算除法的教学反思篇2
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计算除数是整十整百数的口算除法,因为这是本课估算学习的基础。接着再出示了两道不能口算出精确得数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算式,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得出估算与口算的算式之间的异同点,体会进行估算的必要性。之后引导学生联系以往所学的先取近似值再估算的方法试算三道估算式题。并通过板书帮助学生理解除法估算的方法及如何使用约等号。再让学生分组解答三道不同的例题,并让一组学生自己选题,节约了教学时间,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解答完第一道例题之后,我提问学生:“猜一猜,九辆货车是否都装满了?”引导学生得出因为取近似值时把被除数看小了,把除数看大了,所以商比准确值小,必定至少有一辆车装不满。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例题教学完毕后通过比较,归纳总结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提醒学生取被除数的近似值时要根据数字特点区别对待,灵活处理。在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两个练习:用估算的方法检验计算结果及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对估算必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估算方法,培养估算意识。使他们知道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估算情境有哪些,提高他们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并结合第一题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把第三题的数字做了改动“买41袋大米,每袋52元,带2000元,够不够?”引导学生得出尽管估算结果仍是够的,但实际的单价与数量均大于近似数,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实际在做购物预算时要多准备一些钱。
最后,在学生的总结中结束全课。
估算除法的教学反思篇3
“新课标”中,将学生数感的培养和估算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哪种运算,教材中都十分注重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在估算中,除法的估算是最难把握的,也是学生最难掌握的,因为除法估算不单单是把其中的一个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而已,它还要考虑到除数,考虑到能不能整除,因此对学生而言加大了一定的难度。所以本章节的重难点都应该放在如何进行估算上面,并让学生多实践,在练习中进行巩固,在估算时让学生体验到应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估算,有时要估大,有时要估小。具体做法如下:
一、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深入,学生很快发现346÷9≈?如果按照以前学习的估算方法,把346估成350,350÷9除不尽,有余数。也就是说,在除法算式346÷9中346不能按照四舍五入的方法来进行估算,那么把346估成多少合适呢?通过小组讨论有的认为把346估成360,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估成270。怎样估最合理,同学们迫不及待的在下面讨论起来。很快讨论结果出来了,把346估成360最合适。没想到把要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自主探索能产生这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思维进行了碰撞,自然而然解决了本堂课的重难点。
二、注重一题多算,突出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如:学校运来308个作业本,分给三年级五个班,平均每班大约多少本?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出估算方法:有的将308估成300,有的估成306,还有的估成312,并各自说明了自己的估算理由。学生的三种方法都可以,但怎样优化估算方法呢?我采取的是观察比较地方法,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估成300算最快,我也顺水推舟建议学生采用这种方法估算,但同时又让学生比较估成300算起来虽然方便,但估成306和312的结果却更接近准确值。这样引导学生在估算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估算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上题中的“分成6个班”改成“分给4个班”。这时,学生发现将308估成300并不能直接口算出来,这时激发矛盾:“那将308估成什么数最好呢?”这时有学生说出估成280,也有学生说估成320,我马上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就这样自然的得到了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想除数的乘法口诀,哪句的积最接近被除数的前两位,就将被除数估成几百几十。学生很轻松的理解了这种估算的一般方法。
三、注意对比练习,突破难点。
为了突破“最接近”这一知识难点,在练习中我设计了三组被除数相同而除数不同的估算题:
311÷4 435÷7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