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通过教学反思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只有认真对待教学反思的书写,教师们才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手的姿势教学反思8篇,供大家参考。
手的姿势教学反思篇1
教完《最后的姿势》这一课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谭老师那最后的姿势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孩子们也情续激动,集体站立为谭老师默哀,并献上崇高的队礼。我认为这节课之所有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收集资料,激发情感。】为了上好这节课,课前我布置了收集资料的任务:(1)了解5.12大地震的概况,收集地震的相关的资料、图片和感人故事,并将资料用概括的语言归纳,制成资料卡,以便课堂中交流。(2)收集谭千秋老师的资料及纪念谭老师的有关文章、诗歌。5.12大地震轰动世界,学生们亲身经历了那些日子,很多学生是流着泪守在电视机旁,关注地震中的各项消息。收集资料的任务触动了学生的记忆和情感,许多感人的画面,故事涌上他们心头。这项任务很快就完成了,为课文的学习埋下情感伏笔,在第一课时的交流中,学生情绪激动,眼含热泪。
二、【重组教材,学习“爱与责任”。 】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顺序进行重组。第二课时一开课,我就采用“课题导入,直奔”的方式,抓住概括谭千秋老师精神品质的“最后一段”拎出重点词语“普通、爱、责任、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等。再由“普通”导入:就是这样一位极其普通的教师,却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然后让孩子们在课文中找出哪些事情体现谭老师的“爱与责任”。接着从谭老师“日常生活”和“危难之时”两个方面的表现,来学习谭老师的“爱与责任”。在学习谭老师危难之时“舍身救生”时,又联系课文第三小节“谭老师上课时讲些什么”来学习,这样两相结合来理解谭老师“言传与身教”之间的关系,突显谭老师的高尚品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授人以渔,学习写法】“方法的知识是最好的知识!”叶圣陶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本课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在写作方法上很有特色。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我特别强调文章是如何表达的。如:在学习谭老师“舍身救生”的部分,强调抓住人物语言、动作,领悟人物的精神品质这种正面描写的方法,以及环境描写对突出人物品质的烘托作用。在学习第三部分时,引导学生明白他人评价这种侧面描写的方法,使谭老师的形象更加高大,更有真实感。指导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运用这些写作的方法。其次,他人评价的部分,三个小节结构相似,我采用先扶后放的方法。学习第一小节后,我让学生小结学习方法,再按这种方法分小组学习其它两节,学习效果好、效率高。另外,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也重视方法的指导,并且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自己出金点子,自己给建议,读好课文。
四、【板书设计,画龙点睛。】本课板书设计,我费了不少心思。首先从板面上看,我把它设计成一座丰碑的形状,代表着谭千秋老师的精神如同一座伟大的丰碑,是可供子孙后代瞻仰学习的。其次在内容上,我抓住了课文中能体现谭老师精神品质的重点词语:普通、爱、责任、精神千秋、英雄不死。对“精神不死”的理解,结合谭老师危难之时的语言、动作,概括出谭老师“先人后己,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对“英雄不死”的诠释,引用藏克家和司马迁两个名人的诗句,做了有效的诠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板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众观全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导得太多的现象,如何做到大胆放手有待思考;对重点句子的“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理解,学生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还没能深入谭千秋教师的内心世界,如何做到深入浅出,有待探索;在朗读环境描写的四句话时,虽然采取各种方式、方法,但学生没能很好地体现出层次感,即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危急,越来越恐怖。我想如果有声像的辅助,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可能朗读的效果会出来;深情赞颂“爱与责任”部分,我以为还可以引入其他赞颂谭老师的文章或诗歌,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高大,这样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手的姿势教学反思篇2
经过第一次课的“试验”,我在短暂的“痛苦”之后振作了起来,听了科组老师们给我提的意见,中午修改完课件,梳理好思路后继续在五(1)班试教。
可能是因为第一课时解决了“读通课文”的问题,还安排了理顺“写作思路”的环节,每个学生至少度过3次课文的基础上,我“删繁就简”,重点抓了3句话:“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第一处是在环境描写之后谭老师动作的生动描写,其实这就是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的一个正面的描写;第二处是通过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的话去把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再一次深化;第三处是课文内容的升华,是真正描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
这次课堂上,我死扣这三句话,学生的理解课文内容很好透彻,尤其是在读到救援人员发现谭千秋老师的文字描写时,我发现有几个学生的情感发生变化了,几个控制不住的学生留下了眼泪,我知道这也是我追求的课堂效果,只要学生流眼泪,我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只要学生动情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达到了,我“乘胜追击”,让学生想“血肉模糊”和“后脑深凹”是什么一个场景,我感觉到学生身上都起鸡疙瘩了,有一位女生居然哭出了声音来了。接下来的获救的学生的回忆、谭老师身边的同事的一番推心置腹的言语不需要老师繁琐的讲解了。后面的“张看双臂,护住学生”的“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理解应该是水到渠成了。
第二次执教《最后的姿势》开始找到一点感觉了,这样一来,大北小学的课就有信心很多了。但信心归信心,上这样的课一定要上出点味道了,单单抓那“三句话”是经不起考验的,所以还是考虑这个课时怎样弄得“充实”一点了。
于是我在后面挤出了10分钟,让学生看一组谭千秋老师牺牲后的图片,再配上一些“煽情”的朗诵,配一首悲一点的乐曲,目的是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感情。出示一组图片之后,紧接着就是一个“说话训练”——“在谭老师的追悼会上,加入你是获救的四个学生之一,你会对谭老师说:……”最后还要用到“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提名奖的颁奖词”,当时想,用这些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心灵受到一次震撼。让他们永远记着这个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回头看看40分钟的课堂,10多个环节的“轮回轰炸”,只要有两三处是精彩就可以了,遍地开花,也不大可能,因为这么短的备课时间,容不得我多想,也不能多想。教学语言的组织职能“临场发挥”了,能整理好课件,记住那“八大环节”就不错了。
手的姿势教学反思篇3
何谓细节?一些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所谓“一叶知秋,见微知著,一滴水能见太阳”,一些教学细节,的确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咀嚼,有时,看似不经意的一个标点,却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意,我们应善于发现标点符号中的“秘妙之处”,品其味,悟其情。
?最后的姿势》一文有这样的两句:
(1)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2)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