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差教学反思6篇

时间:2022-12-31 作者:Cold-blooded 教学文档

教学反思是教师必备的技能,这也是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过程思考的一种文字载体,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平均差教学反思6篇,感谢您的参阅。

平均差教学反思6篇

平均差教学反思篇1

?求复杂的平均数》是在学生掌握了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落实自主、合作探究解题方法,实现知识迁移上有较多的关注。教学中本着立足生活数学的角度,上好师生、生生互动的学生课堂为目标,设计并认真教学。从学生的学习效果看还是比较理想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以下几点:

1、师生、生生讲的互动交流及互动评价比较充分。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合作探究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全班讨论交流得出简便的算法,优化了算法;并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能够引导学生间、小组间的针对性评价,同时比较注重对于各类学生的不同评价。

2、活用并改用了教材。在问题情境不变的前提下,将情景图中的信息,有小教练的红、蓝运动员的22名队员,均变为12人,但是平均数依然与课本一致人。这样的改用给学生们在小组内合作计算较快了,并且能够进行更为充分的比较和交流。

3、有效组织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自主、合作探究方式落实到位。合作有较严谨的要求,探究方法、计算(有分工、合作)。本节课中共进行了两次小组合作,分别是探究红队队员的平均升高和从学生的体重、身高、年龄等项目中选一项计算出组内同学该项目的平均数,两次活动都是比较顺利的。其中第一次合作探究算法、合作计算、交流;第二次合作全员参与性强,选择项目、各成员交流、收集数据,进行计算。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重统计过程化、活动化、生活化;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了数学的有用性。

4、分层练习的设计题型丰富(填一填、判一判、选一选、算一算),生活化较强,学生的练习效果理想。不足之处是:

1、前面探究、尝试及交流时间充分,以至于分层练习的处理时间不够充分,有前松后紧的现象。

2、在解决生活问题的练习中c类学生出错较多,原因理解能力较差,需进行针对性解决问题方法的指导与训练。以后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综合法与分析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应作出更多的努力。

平均差教学反思篇2

?新课标》强调“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要使同学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就向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必需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题材。

本课教学中,我一上课就再现“神六”胜利发射的辉煌局面,一下子拉近了数学与生活、同学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同学对数学、对教师发生亲近感。而最后的总结可谓“经典”,将同学从课堂引向生活,不留痕迹,这样与开头相互照应,真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突出主体地位,发明了自然和谐的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沛尊重同学,给他们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同学,使同学人人得到发展。

本课中,在创设问题情景、出现例题的表格之后,我让同学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自身提出数学问题。提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同学的主动考虑、主动发现,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的过程。同时,同学通过提出数学问题,也复习了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有关问题。在复习的过程中,由同学自身提出今天研究的内容:“两次平均每分钟拍摄多少张?”这样同学感到:今天学习的问题是由我提出来的,心里充溢了骄傲和自豪。

尊重个体差别,设计了满足不同需求的练习

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与社会文化氛围,形成了同学的差别。教师在教学中应持一种客观的态度,使不同的同学得到不同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同学的发展需求,对有特殊数学才干和喜好的同学可以为他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本课整个练习设计分为四个层次,既有巩固性的只列式不计算、列式计算的例题原型的还原,又有较高层次的拓展练习,层层递进,满足了不同层次同学的学习需求。在练习的方式上,既有笔算题、又有估算题,更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同学估算能力这一宗旨,可谓匠心独具,令人流连。

思维深度延伸,激活了同学内在的发展潜能

在求平均数应用题中,同学经常将两个平均数相加除以2,这是平均数应用题中极易出错的典型问题。一般情况下,同学能认识错误,选择出正确答案就行了,但我对题目进行了深度挖掘,引导讨论:

1、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142+140)÷2?

2、假如男生人数多一些,全班身高的平均数比141大还是小?为什么?

3、假如女生人数多一些,全班身高的平均数比141大还是小?为什么?

4、再让同学比眼力,猜想五年级四个班哪个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最高?

这样深入挖掘,有意识地对同学思维进行深度引领,将一条简单的选择题进行多次讨论,让同学享受到数学思维带来的乐趣。

平均差教学反思篇3

?平均数》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我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什么是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对于这节课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我们班男生平均身高143厘米、女生平均身高140厘米等,引出143厘米、140厘米都是平均数、从而激发了什么是平均数即怎样求平均数的需求,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保持浓厚的兴趣,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给学生充足的探索空间。 在寻找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时,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和交流,教学时,我利用教材中收集矿泉水的情境,提出问题,虽然每个同学收集的瓶子数不一样,但如果假设每个同学都收集了同样多个,该怎么办?学生积极探索,想出了精彩的解决方法,“移多补少法”和计算等数学思维方法,接着,我又创设了比较两队踢毽子的情境,该怎样比较两队的成绩?让学生猜想,出现不同意见,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学生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在小组再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理解,最终探索出用平均数来比较。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参与到教学的每个环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中既重视“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更重视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存在问题:

1、过于重视概念的教学。在教学平均数的过程中,我对它的概念和意义的教学太多,反复讲解什么是 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作用,却忽略了本课的重点内容那就是平均数的求法。

2、学生对于平均数的应用掌握的不好 学生对平均数是反应一组数据的平均值或总体水平,理解的不够深。

总之、在以后的备课中,我将仔细的研究教材,选择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

平均差教学反思篇4

一、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平均差教学反思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