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差教学反思5篇

时间:2022-12-31 作者:Mute 教学文档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过程思考的一种文字载体,写教学反思时,老师都需要有着较为清晰的逻辑思维,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平均差教学反思5篇,供大家参考。

平均差教学反思5篇

平均差教学反思篇1

?新课标》强调“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要使同学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就向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必需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题材。

本课教学中,我一上课就再现“神六”胜利发射的辉煌局面,一下子拉近了数学与生活、同学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同学对数学、对教师发生亲近感。而最后的总结可谓“经典”,将同学从课堂引向生活,不留痕迹,这样与开头相互照应,真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突出主体地位,发明了自然和谐的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沛尊重同学,给他们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同学,使同学人人得到发展。

本课中,在创设问题情景、出现例题的表格之后,我让同学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自身提出数学问题。提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同学的主动考虑、主动发现,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的过程。同时,同学通过提出数学问题,也复习了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有关问题。在复习的过程中,由同学自身提出今天研究的内容:“两次平均每分钟拍摄多少张?”这样同学感到:今天学习的问题是由我提出来的,心里充溢了骄傲和自豪。

尊重个体差别,设计了满足不同需求的练习

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与社会文化氛围,形成了同学的差别。教师在教学中应持一种客观的态度,使不同的同学得到不同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同学的发展需求,对有特殊数学才干和喜好的同学可以为他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本课整个练习设计分为四个层次,既有巩固性的只列式不计算、列式计算的例题原型的还原,又有较高层次的拓展练习,层层递进,满足了不同层次同学的学习需求。在练习的方式上,既有笔算题、又有估算题,更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同学估算能力这一宗旨,可谓匠心独具,令人流连。

思维深度延伸,激活了同学内在的发展潜能

在求平均数应用题中,同学经常将两个平均数相加除以2,这是平均数应用题中极易出错的典型问题。一般情况下,同学能认识错误,选择出正确答案就行了,但我对题目进行了深度挖掘,引导讨论:

1、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142+140)÷2?

2、假如男生人数多一些,全班身高的平均数比141大还是小?为什么?

3、假如女生人数多一些,全班身高的平均数比141大还是小?为什么?

4、再让同学比眼力,猜想五年级四个班哪个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最高?

这样深入挖掘,有意识地对同学思维进行深度引领,将一条简单的选择题进行多次讨论,让同学享受到数学思维带来的乐趣。

平均差教学反思篇2

?平均数》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我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什么是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对于这节课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我们班男生平均身高143厘米、女生平均身高140厘米等,引出143厘米、140厘米都是平均数、从而激发了什么是平均数即怎样求平均数的需求,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保持浓厚的兴趣,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给学生充足的探索空间。 在寻找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时,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和交流,教学时,我利用教材中收集矿泉水的情境,提出问题,虽然每个同学收集的瓶子数不一样,但如果假设每个同学都收集了同样多个,该怎么办?学生积极探索,想出了精彩的解决方法,“移多补少法”和计算等数学思维方法,接着,我又创设了比较两队踢毽子的情境,该怎样比较两队的成绩?让学生猜想,出现不同意见,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学生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在小组再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理解,最终探索出用平均数来比较。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参与到教学的每个环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中既重视“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更重视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存在问题:

1、过于重视概念的教学。在教学平均数的过程中,我对它的概念和意义的教学太多,反复讲解什么是 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作用,却忽略了本课的重点内容那就是平均数的求法。

2、学生对于平均数的应用掌握的不好 学生对平均数是反应一组数据的平均值或总体水平,理解的不够深。

总之、在以后的备课中,我将仔细的研究教材,选择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

平均差教学反思篇3

3月31日,我校迎来了华师大新基础的负责团队,其中吴老师听了我的一节课,内容是加权平均数。在听完课后,吴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详细的评述,是我对此堂课有了全新的认识,对此我对这堂课也进行了全面的反思,收获如下。

一、小问题

1、有一个问题是估一估什锦糖的单价范围在哪里?在这里可以改为两个问题(1)、配成什锦糖有几种可能。(2)、在什么范围之间?在这里,把一个问题改成两个问题,把问题放大,让学生有讨论的时间和空间。

2、在第一大块寻找学生的资源的时候,找答案的意识强,不关注全体学生,这也是问题,是只关注结果的一个病根。

3、在第一大块教学的时候,没必要两次估计什锦糖的单价,这是在移植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二、相对较为突出的问题

1、对于资源的收与放吴老师作了以下解释,她认为收资源的类型有以下几种(1)、辨析提升型。(2)、有机沟联型。(3)加工生成型。本节课属于第三种。第一层次资源是当学生出现a(60+100×4)时老师可以问这是什么意思?学生可回答一千克水果糖与4千克巧克力合起来的价钱。第二层次资源是(60+100)÷(1+4),这里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总价是两千克的',与5千克数量不对应。第三层资源是(60+100×4)÷(1+4),也是让学生体会不对应的思想。另外一层意思是(60+100)÷2是求的一千克巧克力与水果糖的平均价,与这里的要求不一致。

2、如何在一堂课中体现神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渗透数学研究方法,这里体现在配糖前交代研究的前提、目的。第一步:比如配置5千克什锦糖,可以是多少水果糖以及可以是多少巧克力呢?让学生说一说。第二步:师先说怎么去研究呢?以此交代研究目的,那么多的研究方案,可以从个例开始,个例研究好之后,再大量例举事实发现规律。第三步是例举时,再一次问:怎么例举有助于发现规律。

(2)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这里可以先由一个学生研究其中的几种情况,然后四个人一组汇总,通过这种形式一是激发参与意识,二是养成合作习惯。

(3)进一步重心下移,在合作的过程中,第一种简单要求可

...
《平均差教学反思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