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教学反思要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教学反思中,一定要对个人的不足做好深入阐述,这样才能让自己得到成长,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邓小平植树》教学反思7篇,供大家参考。
《邓小平植树》教学反思篇1
?邓小平爷爷植树》介绍了1985年的植树节,81岁高龄的邓小平爷爷在北京天坛公园亲手栽种松柏的经过,带着老人的希冀和心愿茁壮成长,“小平树”已成了天坛公园的一道风景。
我还没开始教这课时,就听其他老师说这课挺不好上的。也是啊,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邓小平爷爷的时代离他们实在太远了,而且他们不能完全理解本课的。况且课文篇幅又是那么长,三百字左右的课文对于一年级下半学期刚开学的学生来说,确实大部分学生要跳一跳才能读上来。于是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尽快体会感悟,我只能先布置学生回去预习,让他们先自读课文。课堂上我简单介绍讲述了邓小平爷爷的一些故事,激发情感,然后针对这一课的四字词语比较多这一特点我在教学时设计“四字词语竞赛”,看谁积累的词语多。同学们个人跃跃欲试,因为是自己喜欢的活动,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他们除了把课文中的四字词语找出来,还有许多同学把平时积累的成语也说了出来。这样抓住时机将重点词语“兴致勃勃、布满汗珠、不肯休息”展示出来,让学生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这样富有挑战性的做法,既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又使学生创造性的积累了词语。同时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已跟不上每天认识十几个字,阅读那么长篇幅文章的学习了。虽然,他们提出许多问题?这是学生的发现,说明他们也在参与学习,也在主动地思考。但连“人群”这个词都不能理解,从侧面反应了我们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确实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识字教学。
《邓小平植树》教学反思篇2
新学期一开始,我们就要上第3课《邓小平爷爷植树》,本文是写邓爷爷1985年,在天坛公园认真地植树的情景。本文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思想的渗透,作者的用意很难理解。而且篇幅过长,没有童话、诗歌的色彩,学生兴趣不浓。两节课下来,学生虽然对课文大意有了些许的了解,但那是表面的东西,而思想的渗透我也不知如何去让学生感悟起来。而且课文还要求认识13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这样的新课程要求是不是过高了?班级学生虽不是个个跟不上老师思维的,但从他们的朗读与上课举手发言的情况反应出,对于本篇的学习效果不佳!我思索着……哪里出了问题?
课后在办公室和老师交流,发现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经过分析,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
1、寒假刚结束,很多同学还沉浸在假期的放松生活中,脑子里的“发条”还没有进入正规运行中。
2、这篇课文内容不合学生的口味。学生最喜欢上的课文是童话和有趣的故事。
3、我们老师在上课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比如:多介绍邓小平爷爷的有关事迹,让学生走近邓爷爷。在课文理解时,问题稍微提得浅显一点,让学生多品尝成功的滋味。把重点放在字词的学习上,课文读通读顺就可以了。
我想:经过这样的调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会有所提高。
《邓小平植树》教学反思篇3
?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讲的是邓小平在植树节这一天亲手栽下一棵小树的故事。从文中体会邓小平支书的认真态度和培养学生植树绿化、保护环境的意识是本课的难点。
在对学生进行课文讲解时,我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帮学生把课文读通,读熟,把生字,生词变成同学们熟悉的字词;其次就是帮同学们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最后要做的才是帮同学们体会邓小平爷爷在植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严肃认真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从而领会植树绿化的重要意义.明白了这课的特点后,我是这样来设计这节课的:第一,复习生字词导入新课;第二,读课文,初步感知邓小平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可以用手中的笔把描写邓小平爷爷人物性格的句子划出来,多读几遍体会邓小平爷爷的人格魅力;第三,再读课文,读好文中的"兴致勃勃,布满汗珠,仔细"等词,理解"小平树"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它美在那里?
在对邓爷爷的人格魅力进行体会的时候,学生发言的人数很少,经过几次表扬,激励后,虽然人数有所增加,但是效果还是很差.也许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邓爷爷的时代离他们实在太远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只好通过文中的句子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课才比较顺利的进行下来.为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把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课文内容放在首要位置,把被动变为学习的主动.
《邓小平植树》教学反思篇4
伴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犹如一股“头脑风暴”冲击着我们固有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如何摆脱旧的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创造新教法,实现新目标是摆在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坎”。笔者有幸承担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的教学工作,尝试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工作。一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辉。笔者试图结合自己的一些课堂教学实录片断,从课堂教学用语的角度来阐述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变化,来诠释自己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
【导入用语】
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片断一】
师(出示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1:邓小平是一位老爷爷。
生2:邓小平爷爷喜欢植树。
生3:我爸爸告诉我邓小平爷爷特别喜欢游泳。
生4:我从网上查到邓小平爷爷很多资料,但是很多字不认识。
师:别灰心。你都会上网查资料了。从题目中你们知道的可真不少,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
〖教学反思〗
传统的阅读教学的入题方式是包办代替,它曲解了老师的主导作用,一味由老师灌输:介绍邓小爷爷,提示课文围绕“邓小平爷爷植树”而写。这种入题方式,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权利。对照语文课程标准,这一教学片断给了我两点启示:
1、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有情感、有思维、活生生的人。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语文课程标准语),营造宽松的阅读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发表看法。
2、阅读教学应初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其课程目标中提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课题本身来看,至少给学生传递了两个信息:
①邓小平是一位老人,
②课文写的是邓小平植树的事。
毋庸置疑,只要引导有方,学生从课题获取以上两个信息是很容易的事,我们为什么要包办代替呢?今天,处在信息时代的孩子们还可从大人、书籍、电视、网上等多种渠道获取与“邓小平爷爷”、“植树”相关且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个主持人,给学生提供平等的交流与处理信息的时空。
简言之,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作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还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地位;教师只是引导者,而不是灌输者!
【片断二】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5:邓小平爷爷为什么要植树?
生6:(迫不及待):绿化!
师:你俩都很棒!你(师指生5)爱思考,你(师指生6)知道的可真不少!
生7:邓小平爷爷是怎么植树的呢?
生8:邓小平爷爷植的是什么树呢?
师:你们是一群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只要认真学习这篇课文,你们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教学反思〗
崔峦同志认为:新理念下的“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读有所知到生疑到解疑再到生疑的过程。”由此可见,阅读教学需要“疑”,传统的阅读教学“疑”在哪儿?“疑”在老师的备课本上,是事先设计好的,是老师质疑,学生释疑。疑到底由谁生?长期困扰阅读教学的争论该休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