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中,一定要对个人的不足做好深入阐述,这样才能让自己得到成长,优秀的教学反思是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经历的,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画兔子的教学反思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画兔子的教学反思篇1
经过三次的试讲,在设计上一次比一次合理,感觉也一次比一次良好,可是,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赛课这天,我自信满满地走上讲台却筋疲力尽地走下讲台,我顿时觉得自己就好像课文中那头吃力不讨好的笨狮子,于是写下此反思,希望通过多动脑筋能变成那只聪明的兔子!
本课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童话故事,“狮子”和“兔子”是两种强弱对比十分鲜明的动物,我的总体设想是借助故事情节,通过朗读感受,启发学生光凭力气和发脾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靠动脑筋想办法来解决问题。我设计了四个层面的教学环节,希望通过层层深入,达到教学目的。
第一层面的设计是: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这篇课文的内容,巩固生词和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落实第一层面时,我开课时过于严肃了,还有整顿纪律的语言出现,与童话的氛围相悖,影响了开课的气氛,导致开局不利并且浪费了时间,给人节奏拖沓之感。
以后开课应以表扬和鼓励为主,以激发兴趣和热情为目标,语言上简洁,节奏要快!
第二层面的设计是:充分利用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语言美。
在落实第二层面时,首先我抛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狮子?要求:自己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再回答。而学生的具体表现是:一、没有自读句子的声音,甚至还有个别学生没有去认真的找句子,而个别学生,还没去读句子就已经举手了;二、学生的发言反馈也表现出对文本的把握能力不全面。一生没找到第一段的句子,而是由后面整个情节总结出这是一只“愚蠢”的狮子,另外抽了3、4个学生都回答的第一段后半部分描写到的“自以为是”,而“力气大、脾气大”的特点很久都没找出来。而我的指导也出了问题,首先,第一个学生答错地方让我有点着急了,然后很多个学生都只找到狮子的“自以为是”打乱了我的教学顺序,于是我取消了对后半句的朗读指导,而对“力气大、脾气大”的朗读指导也是草草结束了。
在其后的问题反馈中,学生依然出现了一些对老师问题理解不明晰的情况,如对“又疼又痒”一词病字旁的认识,抽了两个学生才总结出病字旁来,师生配合着实不够默契了。
其后对“筋疲力尽”和“恼羞成怒”的处理算是勉强及格吧,也许是因为前面两个环节有些拖沓,学生的热情不高但还算配合。
最后几个问题由于时间不够用了,仓促地完成了,效果可想而知。
这个层面出现如此多问题,究其根本原因还是要归结到一点:老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和训练还不够,如朗读的整齐动作和姿势,听问题和别人回答的能力,还有课堂常规的训练等,这些因素都对课堂效率和氛围很有影响,以后这些训练我应该重视起来,天天抓时时抓。另外还要修炼自己的语言,力求简洁,明确。
第三层面的设计是: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通过读读、议议,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有感情地读文。
在落实过程中的问题是:学生自主想象的语言比较贫乏,平时的积累不够,对想象内容的描述很多都局限于用词语,用完整而丰富的句子很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加强对学生积累的表达能力的培养。
第四层面的设计是:通过文道结合,让学生获得启示,懂得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光凭蛮力和发脾气,应该冷静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个环节在时间仓促的情况下草草解决,其实,如果时间不够,可以放到下节课,不应该拖堂强行收尾,这样效果也不好。
画兔子的教学反思篇2
?狮子和兔子》是北师大二年级下册“动脑筋”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篇童话,通过浅显、有趣的故事告诉孩子:遇到问题不能只会费力气、发脾气,要学会动脑筋。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把握,我把理解词语并掌握一些解词方法作为重点,把体会兔子说话注意对象、得体和运用“如果……就……”提醒他人,展开了教学,现反思如下:
一、重视文本解读,准确挖掘教学内容
课前,我做了充分的文本解读,将《狮子和兔子》课文与凡夫的原文做比较,分析课文在语言形式方面的长短处。之后,我又阅读《女巫一定得死——童话如何塑造性格》,带着对童话全新角度的理解解读课文,懂得童话“帮孩子处理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内心冲突”,使孩子成长。我的理解是:每个孩子的身体里都住着一只狮子、一只兔子,分别代表了暴怒与冷静(智慧)我们不能一味批判狮子,而要接纳它,因为它就是我们的一部分,对孩子说更是如此。要让孩子明白:遇到麻烦,费力气、发脾气实属正常。在此前提,孩子们接纳了自我内心暴怒(暴躁)的那一部分,然后才去学习兔子,冷静的旁观者,实则是教孩子要懂得,遇到麻烦不能只会费力气发脾气,要解决麻烦,得像兔子一样“冷静地观察暴怒的自己”,这就是“动脑筋”的开始,也是从费力气发脾气向“动脑筋”转变的重要一步。最后,我又从课文的字词句方面进行了普通文本解读,进而确定了较为适宜的教学内容。
二、重视方法引领,结合课文渗透学法
第一学段的目标重点是字词句的学习。在《狮子和兔子》一文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识字法、解词法等方法的教学。
在字方面,本课有同部首形声字“痒、疲、疼”,“蹲、蹦、跳”,“咬、叮、吼、哧、嘻”,学生对形声字有一定了解,有利于学习“认一个,带一串”的归类识字法。
本课在词方面,笔者预设“哧哧”、“纵身”、“立即”、“筋疲力尽”、“恼羞成怒”等词语学生需要理解(经收集问题单后梳理更加确定这一点),因此,我遵循“词在句中”的解词原则,将以上词语放在课文中去理解,通过找近义词理解“立即”,结合课文插图理解“纵身”,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筋疲力尽”、“恼羞成怒”,并在理解后提炼方法,引导学生归纳解词方法。
在句方面,一来,笔者重视情境化朗读,引导学生投入狮子角色,反复朗读“狮子跳起来,吼着,蹦着,翻滚着……”一段,学生读得入情入境,饶有狮子的威风和赶不跑蚂蚁的沮丧感;二来,笔者注重创设语言训练的语境,即同学间经常发生矛盾的场景,让学生运用“如果……就……”提醒他人,学会说话要注意对象,要得体,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水到渠成地掌握了“如果……就……”的运用。
三、重视把握角色心理,理解课文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觉能力。”这节课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通过理解词语来读好课文和结合画面有感情朗读的方式,还让学生揣摩狮子和兔子的心理活动,让他们深入体会狮子遇到麻烦时的窘迫、暴怒,认识到像狮子一样遇到问题只会费力气发脾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应该像兔子一样冷静思考,找出方法,才能解决问题。随着对角色心理活动体验的深入,孩子们对课文和的理解渐渐深入了。
四、存在不足与改进措施
本课教学存在诸多不足,如因课堂调控不当,导致拖堂;未能更好地引导孩子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等等,今后,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避免在课堂上“信步闲庭”;如果再教本课,我也会尝试让孩子说说“你在遇到麻烦时更像狮子还是兔子?举例说说。”“学了本文,你觉得遇到麻烦应该如何处理”,当然,这会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前提下进行,否则语文就成思品课了。
画兔子的教学反思篇3
?狮子和兔子》是十单元《动脑筋》中的第二篇主体课文。写的是狮子被蚂蚁叮咬,不胜其烦,兔子启发他开动脑筋,跳到水里,摆脱了蚂蚁的`故事,从反面说明不动脑筋光凭力气和发脾气是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