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篇

时间:2022-03-24 作者:Lonesome 学生文档

我们可以将读书看成是自己拓宽知识面的一种方式,然而好的书籍可以教会我们人生哲理,让我们感受到不一样世界。以下是品读360网和大家分享的通用版《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相关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通用版《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篇

通用版《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对于《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以前我都只是随便翻看了几下便放下了。但最近我认真看了下去,感觉越看越有趣,越看越想看,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安德烈的年龄也是十八岁,和我的年龄一样。他在书中向母亲诉说了自己的很多不满于困惑,这些都是我所感觉到的。同样是十八岁,同样不知道自己未来到底想干什么,同样不太能全面而且正确认识自己。

我来了两个多月了,然而我的方向是什么呢?我是为什么来到这里,直到今天我依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像很多十八岁的孩子一样很迷茫,很困惑,找不到方向……

我也和他有着同样的烦恼,每天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儿烦恼。就像我买了一个发夹,但是它很不合适,于是我耿耿于怀了好几天,一直到我看到书上的故事。就在刚才我打卡时发现只有八十多块钱,而且我的卡好好像一直挂着在花钱,(虽然我不太确认是不是一直在花钱)于是我又为这个事开始烦恼,虽然我的意识一再提醒我刚刚才看过一本书,我应该从中得到应有的启发,但我还是在烦恼。其实那不过是几块钱而已,我并不需要这么烦恼。不过这会儿写着博客,我渐渐的没有了那种烦恼。真的,人就是这样,很多时候为小事而恼很久,真有点不值得。因为就算是烦恼了,也不会弥补回来!

一遍看完之后,又忍不住看了又懒……

通用版《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父母与孩子之间有着最亲密的关系,却因为代沟、矛盾、沟通等问题,可能有着很深的隔阂,而且可悲的是,往往在发觉之后想改变却总是束手无策,似乎除了唉声叹气就只剩下徒呼奈何了。

原因在哪儿呢?如何解决?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曾见到有书友评论说本书里说的事情都很琐碎,琐碎到让他无法忍受。对于他的说法我很理解,但不能接受,因为他只看到了表面的细节,并没有看到背后的深层次意义。

龙应台和她的两个儿子安德烈、菲利普,有着天然的巨大文化差异,思想和观念上的不和谐甚至冲突很多,而且由于和丈夫离异,与儿子们远隔重洋天各一方,在这样的局面中,保持对孩子的良好了解和与他们的深刻沟通几乎不可能。龙不简单,用与儿子共同出一本书的方式,与儿子展开了为期三年的公开交流,使得处于思想关键成长期的儿子对自己完全敞开了心扉,把所有大大小小的思想动态和认识都拿出来与妈妈讨论,因而成就了一本直击心灵的好书。

作者对事物的'看法很深邃,书中的一些表达也很豁达很超脱,比如对成长、老去、死亡的看法,很有学者风采和智者风范,启迪心灵催人深思……

好书是要用心灵来感受的,执着于表面的事物根本无法理解,得不到应有的收获,我们需要的是深入理解、融入进去……

通用版《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昨天,在繁忙的工作中,我做了今年最有意义的一件事,那就是读了一本书,一天里除了繁忙的工作,我读了15万多字的书连我自己都感到惊讶,虽然我现在还坚持持着两周至少看一本书的计划,也确实没想到自己还能有这种毅力这种兴趣去读这本书——《亲爱的安德烈》。

这是一部可以跟《傅雷家书》媲美的书,傅雷通过家书培养了一名钢琴家,值得所有的前父母学习。而龙应台通过家书首先是认识了儿子,然后也是教育了儿子,同时也被儿子教育,所以值得所有的父母、孩子,甚至教师们学习。

我不想赘述这部书的好!对于我来说,每一部书的好,写出来的或是说出来的,都是表象的,真正的好,那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文传的。那是一种心灵的享受,这种享受经常的含有痛苦的思索、默默的反思和灵魂的亢奋!

其实,边读,我也在搜索我身边是否也有类似她们母子那样的母子,或是父子,搜索的结果是几乎为零。如果我们的所有母子,或是父子,或是母女或是父女,都如龙应台母子一样的,能够彼此进行心灵的交流,那我们的孩子才是真正幸福的孩子,我们的父母才是真正幸福的父母。我们的社会才是真正和谐的社会。世上可以没有成批的科学家,但不能没有成批的心灵健康的社会人。反过来说,有了成批的数也数不尽的心灵健康的社会人,就会有真正的于社会于人民有用的成批的科学家。

买本《亲爱的安德烈》吧!把她放在你的身边,比如你的随身的兜子里,比如你的书房的书桌上,比如你的办公室的办公桌上,比如说你的床头柜上,比如说你的私家车里。尽管你可能曾经认认真真的读过一两遍了,你还是可以在闲来无事时,把她当做一种心灵的消遣,继续读一读她,再接受一次心灵的教育!

通用版《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最近,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由《背影》而看了《目送》后,我又找了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亲爱的安德烈》来看。

这本书是龙应台与安德烈母子的书信集,里面有他们之间的三十六封书信。正如同龙应台自己所说:在信中,儿子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的认真;母亲有八分的认真,二分的知性怀疑。龙应台出于对儿子深深的爱,试着与跟她相差几十岁的儿子沟通,“重新认识”安德烈。

从母亲给儿子的信中,我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儿子的爱,这种爱,不是溺爱。龙应台以一种“人生导师”的方式,以一种朋友的姿态来与儿子交谈,希望能走进儿子的心。就像此刻的我们的母亲,千方百计地想懂我们,可我们残忍地将她推之门外。虽然我们知道不该这样,可还是这样做了,就像安德烈,爱母亲,可不喜欢母亲。也许我现在并不很理解母亲,所谓“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嘛。

这本书不像《目送》那么伤感,我拿给母亲看。她倒是比我感触要大,也许她与龙应台产生了共鸣,总之,她很喜欢。“孩子,我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用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用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这段话俨然成了母亲教育我时必说的话,说明母亲心中也许就是这样想的,虽然我并不很理解,可也大概能知道这是为我好。龙应台与安德烈,就是所有母亲和儿子,一个默默付出,一个慢慢懂得。

母亲说:“孩子,你慢慢来。”

通用版《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在我看过的书中,最喜欢的收获最大的是《小故事大道理》。

读了《小故事大道理》,我从中体会到:即使是出身在一贫如洗的家庭里,即使是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我们也不要泄气,不要因为自己的穷相自认倒霉。其实,努力可以改变一切,努力能改善自己的生活,努力能托起明天的太阳。

这本书中有个小故事叫《成功只与努力有关》,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故事写了一个叫施瓦辛格的人,他出生在很贫穷的环境里,很羡慕来自美国的商人,因为他知道只有他们才能吃得起比萨和牛排。有一次,商人意外碰上了施瓦辛格,商人见他勤劳善良,便邀请施瓦辛格去美国豪宅一游,在游完豪宅后,施瓦辛格赞叹道:“您真了不起呀!”商人却说:“这没什么,只要你肯付出努力,你也能够拥有我现在有的一切。”“这不可能吧!我家这么穷,还没有美国国籍。”施瓦辛格半信半疑地说。“努力与这些都无关,只要你去努力,就能做得到。”施瓦辛格听了这句话决定去美国闯荡一番。后来

...
《通用版《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