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一种对小说、戏剧或诗歌中人物之间发展的情感线索的审视,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文学风格和语言特点,分析它们对故事的影响, ,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篇1
刚开始读这本书,倒不是很难理解,但真的很难读下去,第一章全是关于素养、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知识,稍微一走神,就不知道其所云了,为了克服自身的这个问题,用笔比着读,读到有意义的地方还可以勾画下来,读着读着,我总感觉这本书像是赵校长写的书,里边关于教育、课程的一些真理完全和赵校长如出一辙,终于知道为什么271在这短短的几年时间,学校遍布各地,屹立不倒了,我们走的教育方向和国家完全一致,符合道。浅谈一下我的理解:
一、素养
这本书讲的是核心素养,自然必须清楚的知道素养、核心素养、学科素养的内涵,概念不清、离路径不明,必然会迷失方向。作者讲了很多素养和教养、修养、涵养的关系,这几者之间有共通之处,涵养与修养可以说是素养的一个体现,素养是积淀下来的东西,素养跟人的关系最密切,和人的生命融为一体,素养可以说是一种习惯、一种气质、一种性格
二、dna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最重要的就是核心二字,即精华所子啊,我们都知道,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里很明确地指出了,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表现方面: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德才兼备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德即指品格,才即指能力,我把品格理解为习惯,例如我的课堂中排队、不喧哗、杯子摆放等等,都是一种品格。能力就是学习之后剩下的东西,高分低能的现象,就是只关注了知识,而忽视了能力,用知识教知识,才培养出了书,我们需要在教学中把课内与课外、知识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学生能灵活、创造性的运用知识,发展能力,只要有了能力,就随时能生长出知识。文中讲到了三种不管哪门学科必须拥有的关键能力:
1、阅读能力在课堂中,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阅读能看懂的内容,老师就坚决不要讲了,自己需要讲的就是学生看不懂你的内容,养成学生自学能力,阅读能力。
2、思考能力。备课的时候,自己多预设问题,问题是思考最好的营养剂,一位教授讲过:能够带上满口袋问题走进课堂的课,算好课;能够在课堂上唤起学生提问、发问的课,算更好的课;能够唤起学生提问,居然被学生的问题问倒了的课,算是最好的课。有教授的话在这儿吗,以后再被学生问倒,就不尴尬了,哈哈哈
3、表达能力。如何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看学生有没有真正理解,真正想透彻,我的课堂一定要鼓励学生多用自己的话阐述自己的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其实,教是最好的学,让学生也来当老师,要想让其他同学明白这个问题,自己就得格外明白了。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篇2
2014年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核心素养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
那么,究竟什么叫素养?什么叫核心素养?什么叫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些问题是我们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我想可以从《核心素养导向的堂教学》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作者简介
余森,教育学博士,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基础教育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中程标准修订综合组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社会职务。
书籍内容摘要
就一门学科而言,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但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素养的高度进行。
从学校教育说,一方面我们要从学校整体教育的高度界定和确认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及其内涵,另一方面也要从具体学科的角度研制和确立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内涵。两者要保持有机联系和衔接,既要把普适性的核心素养落实到具体的学科素养当中,也要把学科素养提炼到一般素养中去。
第一部分:核心素养的内含----核心素养是关键能力+必备品格。
第二部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构-----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基于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
第三部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整体化策略。
语句摘录精彩分享
1素养:简单地说,素养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素养有别于素质,"素质"就其本义而言指的是人生而有之、先天具备的东西。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解释:"素",即本色;"素质",即事物本的性质、特点或人的生理上的先天特点。当我们区分素质和素养时,我们强调前者是先天的禀赋,后者是后天的产物。这一点尤其表现在生理方面。我们讲生理素质而不讲生理素养,就是因为两者存在先天和后天的差别。从广义角度讲,素质是素养的上位概念。
素养和教养:从学理角度说,教养即教育出的素养。一个人的天赋如果得不到适合的教育和训练,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尤其不能发展成为专业性的素养。不过,我们平常所说的教养,强调的不是"教",而是"养",广义上指的是人的整体的全部素养,狭义上指的是人的道德品质。
素养的构成: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素养是一个人的"人格";素养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素养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2核心素养
素养渗透于人的整个心灵,涵盖了人的全部精神世界。它的形成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教育的角度讲,我们必须凸显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即核心素养,它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
核心素养是其他素养发展的基础,是个人纵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它会生长出其他素养,就像受精卵一样,不断通过细胞分裂,形成一个鲜活的生命。
核心素养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它不只归属特定的人群,而是人之为人的"最大公因数",是合格公民、优秀公民的共同基因,是每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必备条;它也是人生发展、人生幸福的"最大公因数",是所有人终身发展的共同的必备要素。
粗浅翻了翻本书,下面就要细细研读。因为基于核心素养的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发展学生为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而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我觉得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我们数学教师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一堂数学的成功与否,应看自已的教学是否真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篇3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以前常说知识无价,任何知识都是有用的我们应该如饥似渴的加以吸收。但是看过本章后我对知识的价值产生了全新的认识。
在学科本质一节中作者将物理知识比喻做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根深蒂固,枝叶,枝干,树干,树根以及水分和养料构成了大树的全部。作为一棵树每一部分都重要,作为一个学科构成这五部分的每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