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内外在冲突,写读后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书中的内容,提高学习效率,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人生读后感1000字7篇,供大家参考。
人生读后感1000字篇1
生而为人是很累的,也是幸运的,我们可以进行独立的思考,有着自己的独立性格以及复杂的情感,作者以艰苦的岁月--20世纪80年代为背景、贫困的人民--陕北高原的农村、有着独立思维的知识分子--高中毕业的高加林,作为文章的架构,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青年的困惑与选择。
高加林,有着自己的理想、追求,因为家庭背景差,在教师的岗位上被安排了下来,重新回归土地,变得不敢见人、害怕,但是见到年老的双亲太辛劳,慢慢放下了脸皮,还结识了刘巧珍与黄亚萍,我看到这里就在想,结局肯定是黄亚萍与高加林在一起,黄亚萍是高加林一直向往的追求对象,有着良好的工作、家里的背景也不错,因为家里的情况,只能将那份爱慕之心放在心底,而此时刘巧珍对高加林的爱,让我们感受到是多么的无私、卑微,为了能让加林哥哥高兴,不惜与父亲作对、受村里人嘲笑,所以刘巧珍的幸福决定权在高加林身上。
在从部队内退到地方的二叔回来的时候,老马为了巴结他二叔,私下谋取了一个职位给高加林,在老马说“以后出事,有我担着”的时候,晓得肯定会出事,只是看作者什么时候想引爆这个地雷了,无疑作者是残忍的,就如同生活一般残忍,在高加林得意、意气风发的时候,他因通过关系谋取职位被人告发,本是一路高歌,慢慢走向人生巅峰的高加林又必须回到生他养他的村里面去,而那位曾深深爱着他的姑娘被他无情抛弃嫁作他人妇。最终在老光棍的感叹下“多好的娃啊”,高加林褪去了骄傲,认清了现实,却也只能泣不成声地扑倒在地。
最后引用一句小说开篇引用的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经历过那种时代的我,阅读此书时总是充满着困惑。男主人公高加林后来只是得到那样的一个下场,实在不可思议。在现今这个时代,即使考不上大学,不当民办教师,人们也有其他方式到城市生活、谋职。但那个时代农民是受尽权势欺压的,妇女还是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人权的。可喜的是,高加林式的悲剧越来越少,这个故事也在拷问着当时那个时代。
生活戏弄了他一圈之后又转回原点,他也许还有机会回去当老师,但他失去了德顺爷爷所说的那块金子"巧珍"。但他的错误不在于当初选择了巧珍,而是选择以后面对更大的诱惑时他没有坚持。人生,也是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过程。
这似乎是一个悲剧的结局,但是高加林本身不是完全的失败者,他也是一个才华横溢,充满对未来无限憧憬的青年。但在外力过于强大时,环境与条件是无法改变的,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制度对人的影响力较弱。如果在外环境能给人提供一个自由公平的舞台,恐怕高加林也不会一心逃离故地。
人生读后感1000字篇2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
?人生》是路遥的一本优秀中篇小说,问世不久即轰动全国,反响热烈。由著名导演吴天明拍摄为同名电影后,更是家喻户晓,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在当时,很多人都认为《人生》已经是路遥的巅峰之作了,但没想到路遥再接再厉,创造出了更有广泛影响力的《平凡的世界》。这固然与路遥深厚的文学素养、写作功底分不开,更重要的是他对生活尤其是农村生活中下层人民艰苦生活的深切体察和呕心沥血的写作有关。
?人生》是路遥对转折时期中错综复杂的生活矛盾的深刻把握,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构成了它的时空背景。作品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年轻的农村小伙子高加林一年的人生经历。高中毕业后回到农村当起了小学教师,他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满足地生活着,可是因为村长的儿子高中毕业没事做,取代了他的位置,他回到了农村像父辈一样当起了农民,在这痛苦煎熬的时刻,村里最漂亮但没有文化的女孩巧珍走进了他的生活。加林内心由彷徨转为宁静,这一切因为叔叔的调回使他返回城里,同原来同学亚萍相见。亚萍与原男朋友分手而不顾一切追求加林。
在城市生活中,加林与巧珍的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精神生活上的差距。加林最后放弃了巧珍,与亚萍好上了。加林走后门被揭发,不得不回到农村,但巧珍已成为人家的新娘。但一切都悔之晚矣。作者尤其擅长挖掘主人公内在的精神力量,使他的性格发出闪光。加林是一个勇敢、上进、不服输的青年,加林有着冲出农村到城市、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施展自己抱负的热望,但因人告发走后门,不得不像父亲一样开始自己的农民生涯。他知道在这贫瘠的山区当个农民意味着什么。“他虽然从来也没有鄙视过任何一个农民,但他自己从来都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他十几年拼命读书,就是为了不像父亲一样一辈子当土地的主人(或者按他的另一种说法是奴隶)。”加林的奋斗经历在当代中国社会具有典型意义。
从表面上看,高加林所追求的是一种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实质上作品揭示的是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冲突、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加林始终处于矛盾之中,这些矛盾冲突最终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是加林辜负了巧珍吗?或许引领我们更多去思考的不是加林的始乱终弃,而是其中的矛盾与挣扎。小说中加林到城里运粪与人打斗的场景、加林回乡后巧珍姐姐想奚落加林为巧珍出气,但巧珍苦苦哀求而作罢的场景、回乡后在村口德顺爷爷加林的那番话……书中的一切一切都能触发我们更多的思考。加林以后怎么样了呢?在这片土地上还有着千千万万像加林一样奋斗的人们,也许他们能给你答案。
人生读后感1000字篇3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这句话一说出来,估计大家都很熟悉。阿里巴巴总裁马云,电子商务时代的风云人物。最近在看访谈节目《财富人生中-马云》中马云有提过《人生》这本书(路遥对我的影响最大。18岁时,我是蹬天轮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
也许目前很多年轻人都把马云当做偶像,我当然也不例外,《人生》这本书真的对一个人影响这么大吗?我拿起电话,先打电话给创新书店帮忙查询这本书,创新书店说没有库存,而后打电话给解放西的新华书店。店员说还有库存,我就十万火急地去解放西那边买下了这本书。
6月25日,买到书的当天,我便认真地阅读起来。6月28日,把书看完了。(还没这么认真看过一本书,白天,晚上,公车上,路边)
故事中几个人物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主人翁:
高加林(教师,高中毕业,当时年代也算是文化人)
巧珍(没上过学,心里深爱着高加林,做的所有一切都是为了他,刘立本二女儿)
高明楼,刘立本(村里的能人,小干部,有点狡猾)
黄亚萍(干部子女,有点任性)
德顺老汉(村里面的光棍,人生阅历丰富,懂很多人生道理)
高加林的人生轨迹,从县里到农村,农村到县里,最后结局是被贬回村中。高加林的人生是奋斗的一生,心里有很多的人生抱负,从一个人民教师,到被高明楼利用权势赶下台,让他儿子三星当老师。明楼不得不从农民做起,在此期间,巧珍深爱着他,为他付出了很多。高明楼收获爱情以后,心里踏实下来,从农民做起,努力地干活,最后被安排到县里面做通讯干事,当起了记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县里面的风云人物。当时的高中同学亚萍也在县里面,在学校里面就曾经喜欢过高明楼,一直很仰慕他的才华,为了他,不顾当时社会的藐视与指责跟相处两年的男友分手,高明楼为了事业,毅然把巧珍给抛弃了。不顾道德观念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