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事读后感6篇

时间:2024-01-15 作者:Fallinlove 学生文档

在情节的交织中,我们找到了自己与故事的共鸣点,产生了深刻的读后感,在读后感中,我们会强调书中的重要主题和中心思想,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中国神话事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神话事读后感6篇

中国神话事读后感篇1

不久前,我读了《中国神话故事》这本书,书中的故事精彩纷呈,文字通俗易懂,还有精美的插图很是吸引我。读完后也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也学会了很多的人生道理。

书中很多故事:有愚公移山,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牛郎与织女,精卫填海,白蛇传,八仙过海??但让我印象深刻的要数愚公移山这个故事。

愚公是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他家门前有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大山有一万多丈高,七百里宽,由于山又高又宽,对村子里人们出行带来很多不便。于是愚公决定召集大家一起来移山造福大伙儿。

在移山的过程中,愚公的妻子提出了异议:“像你这样的年纪,即使是一座小山,也未必能轻易搬动呢,何况是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啊?”愚公心意已决,带领着儿子和孙子一起到大山下,敲碎石头,挖出泥土,用簸箕和竹筐装走并运到渤海边。

过了几天,愚公又被“智叟”嘲笑他说:“你这个老糊涂!都这把年纪了,还想去搬动那两座大山,只可惜你连山的毫毛都损伤不了。”愚公听后说道:“我当然会死,但我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这样子子孙孙,一代又一代,是没有穷尽的。而两座大山又不会再增高,总有一天会搬完的!”“智叟”只能哑口无言了,低着头离开了。

后来,愚公的行为和精神感动了天帝。于是天帝命令天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从此以后,愚公和村里的百姓再也不用为进出而发愁了。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学到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个道理。凡事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就算有再大的困难都能骑克服和解决,不轻言放弃,总会有回报!

中国神话事读后感篇2

想必人人都读过一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等,至今依然在民间口头流传着,妇孺皆知。神话是人类社会幼年时期的产物,是原始社会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古代劳动人民对社会和自然现象的美妙解释和奇特想象。

远古时代,人们了解的科学知识很少,有许多自然现象不能理解,如为什么有花开花落?为什么月会有阴晴圆缺?为什么日月星辰都往西落?谁为什么江河湖海都向东流?于是,古代人民把自然力神话、人格化、在幻想中不自觉地进行艺术加工,创造出许多神的故事。中国神话大多数以开天辟地,为民造福、除暴良安、追求光明等为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的气概和坚韧的精神。这些故事代表了古人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理解,充满了浪漫色彩,是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都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风貌。

原始人和现代人,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效果各异,可是他们所力图克服的身心诸层面的障碍都是近似的:渴望更健康长寿;渴望改造自然和控制环境;渴望把握自己的命运……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带有永恒的性质,因为人类至今也没有找到一个完满的答案。这就意味着,神话对人的灵魂提出的`这些尖锐、深刻的挑战,还有存在的价值。所以说往古的神话与现实的生活息息相通。

阅读神话,不仅可以了解过去,亦可鉴察当下,甚至可以沟通未来。我喜欢这本充满神奇绚烂的书!

中国神话事读后感篇3

袁可馨

浪漫是一种仪式感,是古人对生活的一种向往。于是古人把这种对生活的向往写在了神话中。神话代表了古人对美好生活和未知世界的向往,它充满了神奇的力量,富有幻想,浪漫,夸张,瑰丽多姿,它更让我们对古人的生活充满好奇心,丰富我们的想象力,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传统文化中的无穷魅力。

在《中国古代神话》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仪式感。在《女娲》这个故事中,女娲把点点滴滴的泥落在地上都化成了人类,并且认为人类需要繁衍后代才能有生有死,因此具有仪式感的婚姻制度和媒人就出现了。在《天女散花》这个故事中,盘古的女儿花神将一包百花种子撒向人间,并从太阳洗澡地方找来真水灌溉种子,并去月亮洗脸的地方找来善水喷洒花苗,还在星星梳头的地方找来美水滋养花骨朵,从此人间便有了争艳怒放的千万种花卉,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美的仪式感呢?在《牛郎织女》中,偷偷跑下凡间的织女,在人间遇到了勤劳善良的牛郎,并与他过起了男耕女织的生活。虽然织女后来被天帝又强行带回了天庭,但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他们在银河桥上相见的凄美爱情故事,又是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一个美好的神话传说,直到今天,我们一直都有"七夕节"这个中国情人节,这也是一种美好的仪式感。

神话是古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是古人们渴望和平、渴望温饱、渴望爱情的一种精神向往。而在今天,我们的科技发达、知识渊博,我们掌握了各种各样的能力与技艺,让现在的人们仿佛觉得没有什么事是办不到的。于是人们不再相信神话,不再向往美好的仪式感,于是神话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了。

中国神话事读后感篇4

中国古代神话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在华夏出版社出版的这部袁珂的《中国古代神话》一书中,除了能找到古史的见证,在我看来,袁先生的神话学里时隐时现出双重性,主要来源于一种表面上有助于“民族精神”的营造的普遍主义自然与人对立论。而在我的想像中,神话学最辉煌的一面,却是它为我们这些过于轻信人自身的力量的现代人重申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和成员”这个遗训。若是说“创世神话”这个概念真的能够用于中国神话的解释上,那么,与其他“创世神话”一样,我们的老祖宗创作的神话,陈述的也正是文明在离开自然界时承受着的负担。对于天与人,不同的文化赋予了不同的价值;而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宙斯,也并非是我们中国的“天”。人们完全可以猜想,二者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都曾被表述为一个人格不完美的“暴君”,只是到了后期,宙斯成了人格化的主宰,而“天”保留了它的混沌性。然而,对神话世界实施逻辑化,显然属于一种“语言暴力”,它强制性地将近代逻辑强加在神话的混沌秩序之上。回归这个混沌秩序,我看到袁先生讲述的那些故事自身的意义:它们有时说,天地都生发于人自身的“生产”,有时说,人为了生存,必须先依靠后羿们,让他们射杀十个过热的骄阳中的九个。我因此也看到一个差别:宙斯永远只有一个,其他的文化英雄都是他的部下;而在中国神话中,尽管混沌的天也只有一个,但它的“父权”时常要遭到那些被迫离开大地母亲的人们的抵抗,因而,中国上古的文化英雄,大多没有被想像为“天的部下”。“神话是在什么地方终止?而历史又在什么地方开始?”这是结构人类学大师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给自己提出的难题。神话开始于自身,衍生出来的历史也恰是自身的终结。当天子宣称自己是“天子”时,他既终结了天的神话,也开启了从氏族社会通向政治社会的大门。大概说来,在“三皇五帝”的神话中,英雄的概念往往是“天”的合法性产生的基础,而在口承的民间叙事里,人民的传奇则持续地表达着各种对“混沌初开”的面貌的记……

中国神话事读后感篇5

阅读是一盏明灯,照亮你人生的路,暑假里我读了《山海经》《一千零一夜》……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中国古代神话》里面的故事,它让我百读不厌。

?中国古代神话》收录了很多精彩神话,像《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热情讴歌了人民群众勤劳善良和机智勇敢的美德。

我最喜欢的还是坚持不懈的愚公。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住了他们一家人通向外边世界的路。于是,他和儿子一起去移山。邻居京城氏的寡妇也来帮忙,而智叟嘲笑愚

...
《中国神话事读后感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