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发现儿童的读后感7篇

时间:2024-01-18 作者:pUssy 学生文档

读后感可以是对作品结构、节奏、叙事手法等方面的审视和评价,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增加文化素养,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读发现儿童的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发现儿童的读后感7篇

读发现儿童的读后感篇1

近段时间我园上上下下都在学习如何撰写学习故事,由于自己是第一次接触,还是有些措手不及。

第一篇学习故事同事阅读后对我提了一些改进的方案,自己对撰写学习故事还是摸不着头脑。同事建议我看看《发现儿童的力量》一书,这本书是刘晓颖老师主编“学习故事”在中国幼儿园的实践。

我利用课余时间仔细地阅读了此书。书上说:“学习故事”这套叙事性儿童学习评价体系把儿童视为“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提倡从相信和接纳儿童的视角观察、解读和促进儿童的学习,培养儿童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并支持儿童建构和发展关于自己、他人以及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理论。在温迪老师分享的一个个学习故事中,我看到新西兰老师是如何运用理念引领教育实践的。

在本书中,三义里一幼的老师们真实再现了他们在边看、边实践和边反思的研究旅程中所遇到的主要困惑,以及他们主动寻求答案的过程。

本文中共写了11个困惑分别是:我们能行吗?;游戏在哪里;游戏中的自由在哪里;游戏中学习在哪里;游戏中的老师在哪里;有价值的游戏在哪里;生活环节、集体活动怎么办;学习故事怎么写;研究学习故事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的价值感在哪里;如何把学习故事变成课程乳化器。

这11个困惑也是我的困惑,看了此书我视乎有些懵懂了,让我知道为什么要撰写学习故事,不仅仅是写一篇故事,而是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从不同角度去发现每一位孩子的优点、亮点,从而为每一位孩子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和指引。

读发现儿童的读后感篇2

?重新发现儿童》一书包括看见儿童、认识儿童、保卫儿童、尊重儿童和发展儿童五章。作者认识到我们的学校按照成人的意志高度同质化,根本没有为儿童而准备。学校,应该让孩子站在正中央,成人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儿童的视角看待孩子。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应该会说话,它们是构成儿童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总之,学校是为孩子而存在的。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高峰校长将自己管辖的北京海淀区玉泉小学打造成适合儿童发展的乐园。

高峰校长认为如果孩子不喜欢学校,教育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孩子们的行为是规范的,自律的,但心灵应该是自由的,舒展的,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怀揣梦想上路,最终获得幸福。孩子到学校的目的表面上是来听课、读书、写作业、考试等,但本质上是孩子们在逐步社会化。家长关心孩子教育,但不能将赌资放在传统的高考上。教育是为了受教育者未来的美好生活做准备。教育是一种应然的事业,需要怀揣理想仰望星空,让每个孩子拥有幸福的人生。教育不是工业,而是农业,需要精耕细作。

传授知识不是教育上最重要的事,很多知识只需一翻书就会得到。去了解孩子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永远会比我们告诉他这是个怎样的.世界更重要、更有趣。发展心理学证明儿童时期心灵受了伤害的孩子成年时容易出现问题。

高峰校长说对于一个长身体的孩子来说,其实吃饭远比学习教材更重要。是啊,如果没有了好身体,将来还能干什么?早上值班时,看到一大群孩子在走廊上狼吞虎咽对付一顿早餐时,总忍不住劝他们好好吃饭,然而他们总说没有时间。

书中说如果老师强硬坚持某些原则,孩子会叛逆,或者阳奉阴违或者循规蹈矩。事实的确是这样的,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对家长和老师都有所保留,能够琢磨成人的心理,人前人后表现不一。等到孩子出了大问题,家长和老师倍感诧异。蔡元培先生说,教育就是一种选择。人是在错误中成长的。不要滥用老师的权利,避免在公共场合下批评学生,更不能将自己的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不要让孩子把老师视作毒蛇猛兽,希望离老师越远越好。

做老师,需要学习。只有将自己变成儿童,才能发现儿童、呵护童心、保卫儿童权益、尊重儿童发展规律、继而发展儿童潜力。没有不需要学习的学生,也没有天生的老师。其实,做老师的最大幸福在于享受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而非功成名就时听到的掌声。

读发现儿童的读后感篇3

用了两周的时间,终于读完了这本书。

读完这本书,我这叛逆的性格直线飙升。我有种预感,《发现儿童的力量》一书,马上就要在幼教界掀起一阵浪潮,会引发全国各地的人们纷纷效仿。在这本书里我看到刘晓颖园长雷厉风行,不拖泥带水的办事效率。想要改变的心,有很多话都说到了大家的心理。把一切都还给孩子,老师请后退,做孩子的支持者,而不是一切都以老师为主,让孩子跟着老师转,老师不应该是掌控者,应该是幼儿的伙伴,陪伴支持她们就好了。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刘晓颖园长的决心,在决定做:“学习故事”的时候,刘晓颖园长能够摒弃不合适宜的教育理念,敢于创新,勇于打破常规的作息时间,打破不合适的集体教学活动,生活活动,能够从多种角度支持老师的想法,在发现问题的时候能够通过教研给予老师支持,教研之后接下来的反思,观察,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给老师一个轻松的环境,让老师能够有时间去观察孩子,和孩子去沟通去玩,这些都是刘晓颖园长给予的支持。

幼儿教育发展到今天是个漫长的里程碑,过去的几十年里,有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她们的共同点都是支持孩子,以孩子为主,老师只是孩子的追随者,一切的环境,集体教学,生活环节都应该交由孩子来自己去发现去创造。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总结学前教育的发展:“目前的学前教育就像是在更新换代的电脑,每一次的发明,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体验,历经几代几十代的失败与淘汰终能休成一代iphone,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军人物。如果我们中国的教育不更换代,不大改革一下的话,也会被淘汰。多学习其他各国优秀的教育理念,来完善我们中国幼儿教育的不足。

读发现儿童的读后感篇4

读完了高峰的《重新发现儿童》一书,儿童之幸福,教育之幸福。书本内容属于随笔类的记录,然而在一篇篇中,不难发现高峰校长真的是一个善于思考和为孩子着想的有教育情怀的校长。

童心未泯,是一个教育者的需要。唯有走进儿童心里的教育才是真教育。高峰校长无疑就是一位如此的校长。书从几个部分来写叙事:看见儿童,认识儿童,保卫儿童,尊重儿童,发展儿童。一个教育者唯有站在真正的儿童的视角才能做好教育,才能做真教育。这是这本书所带给我的触动。

用心来做教育,课程建设,也许在此书的阅读中才真正的理解了课程建设一词,才真正了然了何为课程建设。高峰校长的“十大好玩课程”,高峰校长的“巴学园”建设,走在幸福教育之路上。课程建设中的“数学引桥课程”是我目前正好思考到,并践行的内容,欣欣然向往之!

也许与我来说,以一个教师角度来说,不尽然能做到很多,仅需做到心中有学生,用孩子视角来看待一切,给他们放松,自由,自在的方式。诸如“白雪节”,曾经也和孩子们一起玩过,闹过;诸如“远足节”,也有过一起共患难的经历。不是站到什么位置上才能去做和考虑,而是有一颗童心,立足于儿童的视角,服务于儿童,理解和尊重儿童,给予他们适合的方式,而不仅仅是成绩,作业,课堂而已。我们培养的是适应未来的“一个幸福人”。

高峰校长言:何谓“幸福教育”?我们是这样界定的:“幸福教育”就是追求教育的原生态,以儿童为本位,以课程为核心,通过教师幸福地“教”和孩子们幸福地“学”,将教育目的和本质回归到人的自身,让每一所学校洋溢幸福的笑脸和笑声,让每一位老师拥有幸福的生活,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和幸福

...
《读发现儿童的读后感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