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读后感参考5篇

时间:2024-01-20 作者:Lonesome 学生文档

读后感也是一种反思的机会,让我们回顾自己的阅读过程,思考自己在其中的成长和变化,写读后感的过程,有助于我们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仅仅是被动接受信息,还能够自主分析和评价所读内容,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三国演义》读后感参考5篇,供大家参考。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参考5篇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篇1

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白话版)时,才五岁。从那时到现在的八年中,《三国演义》被我翻了不下二十遍。

记得第一次读《三国演义》,我只是走马观花般地浏览一遍。随着浏览,我渐渐明白了故事情节,各种感情油然而生:我赞叹关羽的义、张飞的勇;我喜爱孔明的智、赵云的忠;我痛恨曹操的奸、董卓的暴……一切感情抒发完毕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认为那一次我读懂了《三国演义》——那只是本故事书。

随着我渐渐长大,我逐渐形成了个认识,战争是智力的较量。怀着充实我的大脑的目标,我又开始读《三国演义》。那一次,我读得格外认真,它的字字句句都震撼着我,我的感情有了巨大的更新:关羽的水淹七军让我赞叹不已,吕蒙的白衣过江使我赞不绝口,孔明的火烧上方谷的小漏洞令我扼腕叹息……加上我读过的《长征》中毛泽东战时经常看《三国演义》,我更认为那一次我读懂了《三国演义》——那是本兵书。

初中,我买了线订版《三国演义》。我一读这本“正版货”便陷入深思:关羽兵败蜀汉为什么没一兵一卒搭救?魏延为什么被杀了?猛然我发现,其中问题这么多,其高度也跨越到政治上。慢慢地,答案清晰了。我反感诸葛亮对人的偏见,借东吴之刀杀关羽。我痛恨他用人的失败,排挤魏延……我又认为,那一次,我读懂了《三国演义》——这是一个惊雷,深深震撼了。这是一声警钟,告诫我们为人处事要低调……

突然,我又发现:一本书,永远无法彻底读懂。你读多少遍,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见解。读一本书,一个人读不到最懂的境界,但能读得更懂。

这次寒假,我又读了《三国演义》。我又想自豪地说:那一次,我读懂了《三国演义》。可我究竟想起了什么,便默默地埋头进入书海中……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篇2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大人物——诸葛亮。他为刘备出谋划策,后来,刘备与周瑜合作,共同对付曹操。其中有一篇《草船借箭》更是显示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10天赶制10万枝箭,并说不要推却。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支箭,并立下了军令状,周瑜告诉鲁肃说,他要故意迟延造箭,好定诸葛亮的罪。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每条船要有30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旁,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鲁肃答应了.前两天诸葛亮都没有动静,到了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上江上取箭,这时江上雾大,天还没亮,这时诸葛亮把船靠近曹军水寨,然后擂鼓呐喊,曹操看不见虚实,不敢轻易出动,只好射箭,就这样,不一会儿诸葛亮就得了十万支箭,曹操知道上了当想追也来不及了。

鲁肃把借箭的过程告诉周瑜,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

起初我也担心诸葛亮三日之内造不出箭,但后来看到他的妙计之后才恍然大悟。他之所以推辞了十天的期限,而说只需三天,是因为他算到了第三天江上必定会大雾漫天;算到了鲁肃是个老实人,会帮助他;算到了曹操在雾中不会派兵来攻,会射箭。诸葛亮不仅神机妙算,而且还是上知天文,其实诸葛亮能有这么神通,跟他的勤奋学习脱不了干系,所以,只要我们努力学习,便也可以像诸葛亮一样聪明。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篇3

从小学二年级起,我就特别喜欢看四大名著,尤其是《三国演义》。它讲的是曹操、刘备、孙权三个英雄争夺天下的故事。我看了这本书,真是受益匪浅。

我知道无论什么时候,智慧是最重要的。要是没有智慧的力量,刘备就不会有强大的势力,曹操在“青梅煮酒论英雄”时就会杀掉刘备。要是没有智慧的力量周瑜在赤壁之战中也就难以少胜多……到现在,一个人如果没有智慧,就会被社会淘汰,他就不可能在社会上立足。但是相反,一个人要是有智慧,就可事半功倍,而且可以挣很多的钱。

同时,我也认识了到嫉妒别人的危害。在《三国演义》中,周瑜十分嫉妒诸葛亮的才华。他在世时,曾说过:“既生瑜,何生亮!”结果被诸葛亮活活给气死了,使得一个有用之才就这样浪费了。在这个方面,我有一些亲身体会,那是发生在上四年级的一件事。在一次考试中,一个同学的成绩超过了我。我心中就有些嫉妒,和他的关系也渐渐疏远了,结果我在班上的朋友也渐渐少了,成绩也没有多大进步。

自从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之后,我慢慢地改掉了这个坏毛病。从这以后,我在班上的朋友又多了起来,成绩也进步了一些。还有一点,我意识到没有一颗真诚的心和坦率的态度是难以交到很多朋友的。《三国演义》中,刘备正是有一颗坦率的心,才得到了关羽和张飞两位大将,才能请诸葛亮帮他争夺天下,正是有了这三位难得的人才,刘备怎会如此强大?一个人若有真诚的心和坦率的态度,就会有很多的朋友,就会进步。

智慧是重要的,嫉妒对别人是有害的。要有真诚的心和坦率的态度。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篇4

随着我的成长,每次研读《三国演义》都有不同感受,《三国演义》真是伴我成长的一本好书。

寒假重温《三国演义》,书籍、电视剧令我回味无穷,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更是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令我感慨万分,遂翻《三国志》。可一看却发现:原来演艺与正史差距那么多,又感慨一番,于是提笔作文:

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的真实,演义是小说。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虚构,是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的虚构,而不是随便拿段史实就可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羽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神化与丑化

对比《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就会发现,《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而这其中就有被神化和被丑化。被神化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则是“忠”和“义”。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和“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云长三十余字的谥号了。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令人印象深刻,而一句“既生瑜何生亮”更是无中生有却又深入人心。因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篇5

今又读《三国演义》,不觉感悟颇深,中间的不少情节都让人敬佩不已,《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

...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参考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