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思考文学作品对我们的影响,读后感也可以是一个交流的媒介,我们可以与他人分享我们对书籍的观点和看法,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墨童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墨童读后感篇1
“书墨也,从土,从黑,黑亦声。”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里,那些雕刻着时光印记的事物,在急流中慢慢沉淀,落在驻足回首的人们眼里,却别有一番光彩,它们有一个很正式的名字——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们化身为一段戏曲,一张剪纸,一方墨锭,一幅字画……经历了千百年时光的淘洗,它们早已融入了人们的衣食住行中,当人们匆匆往前奔跑时,作为曾经是生活一部分的它们,正逐渐散落,消失……
?墨童》主要讲述了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到第二个十年之间中国文化秩序重建这一特定背景上,上海少年梁墨童在父亲、老师、工匠师傅们的引导下,在经历了怀疑、反叛、摇摆、好奇、追踪等心理变化后,终于领悟到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精髓是机械或电脑无可替代的、是价值非凡的民族文化珍宝。而墨童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精髓领悟的过程,既是墨童的成长过程,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血脉相连的传承。
宫、商、角、徵、羽,古老的腔调,古老的音符,至今吟唱的经典。可如今,这些经典被翻过,又翻过;改编,再改编,已然没有最初那个时代的记忆,取而代之的,是不属于那些经典的喧哗。
失去根性,忘却老祖宗的符号、腔调,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亦是这个时代的遗憾。寻找“根的记忆”,已成为这个时代的必行之路。
以“失根的感觉”为忧伤的基调,开启一次寻找生命成长的根性记忆之旅。
快和慢,新和旧,创新和传统,从来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无法割裂,而执着于初心的工匠精神,是民间艺术创作的智慧,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更是我们文化的根源。
?墨童》是一部把亲情和中国传统文墨相结合的成长小说,中国式成长、中国式父母、中国式亲情,紧紧围成一个平淡无奇的中国式人生。
“即使有些人和事不长久,只要牢牢放在心里,此生也无憾。”是的,人世间无法处处圆满,无论是谁。既然,它在千百年后仍能如此美好,那,就把它放在心里、锁在心里、烙在心里,让它,成为永恒!
墨童读后感篇2
近期在家读了儿童文学家冯与蓝的《墨童》这本书,我的感触良多。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上海小学六年级少年梁墨童,因遇家庭变故,从消极的学习、生活态度到乐观向上的过程。从而开启一段暑期奇幻之旅。
墨童的母亲不幸去世,使他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变得越发消极起来。和父亲之间因为交流沟通太少,产生隔阂造成了争吵。于是暑假他来到了姥爷姥姥家,在那里发生了一系列的趣事。抱着玩玩的.心态去到了陆先生的书法班。偶遇邻家女生秦淑雯,由秦爷爷带领参观了老字号墨锭工厂――上墨堂。通过父亲的讲述与秦爷爷的介绍知晓了“上墨堂”是母亲过去工作过的地方。慢慢的他发生了改变,以前一直调皮,喜欢玩游戏,目前他通过在书法班的学习和对“上墨堂”的认知,开始热爱书法,执着训练;领悟到了电脑是没办法取代传统书法艺术精髓的。他还主动把暑期生活做成ppt介绍给老师和同学们。他通过一点点的努力和转变,变成了一个出色的好小孩。
还有一点让我感悟非常深,在这个科技进步的年代,中国传统书法艺术――非遗文化,对大家来讲弥足珍贵。大家应该尊重中国传统艺术,大家这一代需要把非遗文化更好的延续和传承下去。科技年代也需要传统文化的熏陶不是吗?
墨童读后感篇3
?墨童》是一部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素功墨制作技艺”为创作素材的少年成长小说,也是一段带领读者探访一方好墨的诞生过程、触摸传统文化根脉、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奇妙旅程。
男孩梁墨童的妈妈去世后,父子俩的生活陡然变得阴沉。才华横溢、酷爱书法的.爸爸好像一直停留在过去,还把一些像黑石头似的东西视若珍宝,墨童无法理解,父子关系紧张。一次父子大战后,墨童赌气逃到了外公外婆家。在小巷的最深处,他意外闯入了一所神秘的、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房子。在那里,他揭开了那些“黑石头”的秘密,见证了一方好墨诞生的过程,也找到了记忆中妈妈味道的源头,并由此踏上了一段改变他人生命运的旅程……
在这部作品中,冯与蓝以她特有的轻快幽默的笔触刻画了男孩梁墨童那细微而真切的成长体验,将主人公的成长轨迹与传统经典技艺的呈现巧妙地融为一体。“墨童”二字极富象征意味,既寄寓着作者期待孩子们亲近传统文化根脉的期许,也象征着少年的成长如同一方好墨的诞生,需要经历一次次锤炼、摔打和修整,方能从混沌无形,渐渐进化成一方好墨。期冀小读者能从中感受到千百年来笔墨余韵对中国人心性的滋养,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收获自信成长的力量。
墨童读后感篇4
?墨童》是一本讲述一个男孩成长故事的书,单单这一个书名就已经让人很好奇了。
主人公是梁墨童,在他的妈妈去世以后,父子俩的生活突然之间变得灰暗。一直对书法十分喜爱的爸爸好像接受不了妈妈去世的打击,始终停留在过去,还一直把一些像黑石头似的东西像最珍贵的宝物一样看待。墨童始终无法理解爸爸的这种行为并且变得有些叛逆。在学校统一要求学习毛笔书法时,墨童提出了抗议。同时,在家里也时不时地与爸爸吵架。
在一次父子争吵后,墨童去了外公外婆的家中。外公外婆的家在一个小巷子里,墨童在小巷子的最深处,发现了一个老房子。他在那里解开了爸爸的“黑石头”的秘密,原来那是“墨锭”。他看到了一方好墨的诞生过程,也在那里找寻到了记忆中妈妈的味道。此后,他开始对墨“上瘾”了。他甚至“偷”走了爸爸珍藏的小木匣,天天去亲近练习书法的秦淑雯小姐姐,一起跟她去上书法班。在最后,他把妈妈的遗物——刻着苏东坡《定风波》的墨锭放进了爸爸之前收藏的木匣里,意外发现二者原本就是匹配的一套。面对这份妈妈留给他们的礼物,父子俩“重修于好”。
这是一个将亲情与中国传统文墨相结合的小说,我们可以从这个小说中感受到制墨与笔墨文化之美,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家庭成员之间的理解、家庭和睦的重要。
我个人还有一个特别的感受——心要有所寄托。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墨童的父母都对“墨”与“书法”很喜爱,最终墨童也因为“妈妈的味道”喜欢上书法。也许,这就是一家人情感的共鸣。有了“书法”,对妈妈的思念也就有了寄托。一个人,要有自己的爱好,这也就是心灵的寄托之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为了生活忙忙碌碌,到头来却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岂不是很可悲!
看到我们班有同学喜欢书法,有同学喜欢跆拳道,还有同学喜欢写作,有人喜欢下象棋,真的很羡慕他们。反过来思考自己,却发现没有什么!我想,自己是不是也要找一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让生活变得有意义、有意思一点。
当然,我们也应学习墨童那种对“墨”的喜爱和对“墨”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喜欢,就用心去了解和感受它,不是吗?
墨童读后感篇5
这个寒假,我读了冯与蓝老师写的一本书——《墨童》。这是讲述一个男孩难忘的暑假经历的故事。主人公梁墨童自从他的妈妈去世以后,他和爸爸的关系也变得紧张。才华横溢、酷爱书法的爸爸好像一直停留在过去,不会网购、不用微信、用不上各种新式、好玩的东西。还把一些像黑石头似的东西视若珍宝,墨童无法理解,而爸爸对他也是“恨铁不成钢”。一次他们大吵一架后,墨童赌气逃到了外公家。在小巷子的最深处,他意外闯入了一所神秘的、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房子。在那里一路随着“妈妈的味道”进入了一门传统工艺的生产之地,他揭开了那些“黑石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