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深入探讨作品的深层意义,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和提问,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日巴金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日巴金读后感篇1
读过巴金的文章,再读鲁迅的感觉怪怪的。相比而言,巴金的文章是直接的,而鲁迅的文章是间接的。刚读第一遍,我只是觉得他园子里的景怪怪的:怪而高的天空、两株枣树、几枝不知名的小花、急而飞来的几只恶鸟,还有些老想着钻进他的屋里。不知为何,心头凄凄的。又读了赏析才明白:怪而高的天空象征着残忍剥削的统治阶级,那枝被冻得惨红的小花象征着善良的弱者,而枣树象征着奋力抵抗的正义者。
读到这里,我不禁佩服起鲁迅先生来。世上能从一个凄凉的小园联想到当时社会的人又有几个呢?又有谁能如此恰当的比喻呢?也许只有鲁迅先生一人罢。 在《秋夜》这篇文章里我也看到了希望,犹如漆黑如墨的路上,前面有一线光明。我不禁回想起了爸爸说过的一句话“没能传递希望的文章就不是好文章。”是啊,从鲁迅这篇文章中,描写枣树的枝杈笔直地指向月亮与高而怪的天空时,“使月亮窘得发白,鬼夹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中可以看出正义者的反抗已经使当权者坐卧不安。曙光已经在远处招手。鲁迅先生的文章小时候在课本里面就学过,印象特别深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老师的强迫下,是背了一遍又一遍,以至每次到绍兴都要走一走这条路,似乎走了就能象鲁迅一样当铜牙厉齿的大作家了。以前,我总认为自己文学修养不够,对鲁迅先生的大作是看不懂的,因此是想看但又不能够看的。经过近几年的补课,自信心增加了不少,总以为不管谁的文章都能悟出些道来的。因此,在前段时间买书的时候,看到一套散文集,我就挑了鲁迅的《秋夜》来看。
日巴金读后感篇2
第一次读巴金的《家》,百感交集。为书中人物的悲惨命运十分惋惜,万分无奈。
我最大的体会就是:人要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三兄弟中虽然对觉民的描写不多,但我一直被他的勇敢,坚定所感动。他为了自己的幸福,自己的理想,努力了很多,甚至不惜作为家里的第一个“叛徒”离家出走。他之所以可以如此勇敢、坚定,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过怎样的生活。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有一个很明确的的人生观。是清晰的人生观支持他、鼓励他与封建大家庭顽强的斗争下去。对比之下我觉得大哥觉新就是一个不太清楚自己目标的人,他似乎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所以在面对取舍的时候显得很是糊涂。他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坚持了不该坚持的,最终留给自己的只是痛苦和悔恨。他放弃了与梅之间的真挚爱情,最终只能在梅的尸首前吐露心声。他放弃了瑞珏对他的信任,选择了封建腐朽的制度,最终让瑞珏凄凉的离去。是他的犹豫将本应属于她的幸福带走了。
体会之二就是:性格决定命运。三兄弟截然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他们完全不同的命运。就像人生一样只有目标是不够的,还要有斗志,要有努力。就拿觉慧来说,从我个人眼光来看,他与鸣凤的悲剧收场与他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他(觉慧)在外面活动的时候的确忘记了鸣凤,但是回到沙漠一样的家里,他又不能不想到她。他是爱情事业都想要,哪一个也不想牺牲一点,又没有做好统筹兼顾的工作,最后只能是断送了爱情。而觉新软弱的性格更是鲜明的代表,他被封建大家族压得喘不过气,却没有反抗,而是一味的接受,一味的妥协,最终换来的是自己一生的遗憾,一辈子的痛苦。
日巴金读后感篇3
巴金是我很喜爱的以为作家,他的许多作品都好评如潮,最近我又读了巴金的《春》。《春》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也是《家》的延续,当我读完这本书心情变得沉重,三个主人公也在我的脑海挥也挥不去。
觉新:高家的长房子孙,是高家上上下下的希望,但是“双重”性格使他既在幻想改变摧残人生的旧势力,又在旧礼教面前唯唯诺诺,对立的矛盾让他生活得苦不堪言。的确,他很需要别人的同情,但是社会同情他吗?没有。相反更多的是嘲笑,指责,正因为他的懦弱,不,是胆小,宁可让自己尊严被别人踩在脚下,也没有勇气说点正义的话。所以,他无形中已经站在旧礼教那边,就算是心里是多么的憎恨,没有行动一样也拯救不了自己。书中觉新一直说到是别人不了解自己,但是为什么当别人真诚地帮助你的时候,你却忍心丢开,固执地走向黑暗?不是没人不理解你,而是你根本不敢面对现实。为什么不能为了自己痛痛快快的活一次呢?
觉民:觉新的二弟,他一面踏在二千年历史的封建旧土地上,一面踏在“五四”的新土地上。曾经的他也一样的迷茫过,但他最终选择了抵抗,他是一个有着新思想的朝气蓬勃的知识青年。他积极参加社团工作,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天说地。他还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当他三妹觉英遇到困难时,不顾一切地帮助她,挽回了一个在悬崖边徘徊不知所措的青年,让她接受新的生命,重新认识生命的价值。在那个社会里,做到这些都需要勇气的,但他做到了。这让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佩服许久,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我们要的不是服从,而是挑战。
觉慧:觉新、觉民的三弟,他的确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让觉民重新树立了信心,更是许多人学习的榜样。他是高家三兄弟中最早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他实现了在当时社会很难实现的愿望,是巴金先生笔下的英雄,更是新思想的捍卫者。
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高家三兄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书中有一句话很妙,春天是我们的。
的确,春天是我们的。
日巴金读后感篇4
巴金写的《家》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一个大家庭,本来充满着欢声笑语,却不断从里面冒出两个邪恶的字:封建。为什么男色儿要留辫子?为什么丫环刚过18岁就被逼的嫁出去?为什么男女不能同等,等等。但这也是社会的封建、自私。不就是把丫环卖给了一个有钱人的老板,赚来能买两个丫环的钱吗?
?家》的主人公为觉新、觉民、觉慧、鸣凤。在我的映象中,有一节是专门写觉新的。觉新是淑华的大哥,自母亲去世后,十九岁的他便大步地走进社会了。承担了这整个家的生活与经济。在和平的、爱的表面下,他看见了仇恨和斗争,而且他自己也就成了人们攻击的目标。当然为了这个家,他也放弃了去德国留学、上海或北方的美丽梦想,始他在痛苦中去上工作,去结亲,去流泪。而鸣凤也算得上是一位值得欣赏的人,她虽然是一个婢女,但她却坚持爱着三少爷觉慧,并在嫁给其他人时,不能和自己的心爱的人在一起,重选择投湖自杀。觉慧是一个负有爱心的,但却满脑子有许多思想,在过节时,人拿炮炸表演人时,其他人觉得很好玩,而觉慧很同情地说:“我觉得他们太可怜了。”而看着自己心爱的人被别人骂,自己却什么也不能做,开始想:“要是她(鸣凤)外于琴姐那样的环境呢?”
我印象最深的是觉慧与鸣凤。觉慧的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但他并不孤独,他有着独特的民主思想,这样思想不断的延伸到周围,值得我学习的是他喜欢读书读报,没事就写稿投稿,来假造新的思想。鸣凤是一个很也爱,信念坚定的人,她虽然没有文化,但她和觉慧都有独立的思想,更让我佩服的是她虽然没有文化但是非常好学,很聪明。
不要以封建思想来考虑家庭与孩子的问题,这样会使社会腐败。
日巴金读后感篇5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一本书,是巴金的《家》
?激流三部曲》其实我觉得都挺好看的,巴金的书,其实我看的不多,我一开始看到第一本书是他的一本随笔集叫《读书与做人》。
看读书那一部分的时候,我完全进不了他们的世界,因为大部分的著作,我是没有读过的,或者是我只是听过,完全没有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