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将书中的智慧和启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从中受益,写读后感可以让我们记录下自己的阅读历程,形成有价值的阅读回忆,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新基础教育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新基础教育读后感篇1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漪老师的这句话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在书中,我还找到了她说的一句话:我上了一辈子语文课,上了一辈子令人遗憾的语文课。这就是于老师的胸怀。于漪老师来自一线,带着教育田野的泥土味道,带着青草的芳香,不断地吸收阳光雨露,始终扎根在教育的沃土中,于是形成了她独特的思想,独特的话语风格:创新但从不偏激,公允但从不守旧;切合实际,适度超前。整本书读下来,于漪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传递着教育人的初心与使命——教师这份职业,寄托着我们一生的追求与热爱。
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说到底就是两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人”,合在一起就是“仁者爱人”。我们的教育要回归到“爱”和“人”上,帮助学生实现精神的提升,生命的发展。假如方之于物,什么才是合适的呢?想来想去,其实还就是这个“水”字。于漪老师的名字里也有“水”——漪者,波纹也,风生而水起。我想,这是一种美好的注定,于漪与教育紧密相融,惠及万千。今年已经是90岁高龄的于老师,仍然在忙碌着,如一泓泓清水,在传承和汇集中,润泽无限广阔的教育土壤。她操心着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教学、教师培养等等,从宏观到微观,从决策咨询到教材审定,从师德修养报告到课堂观课评课。这就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本色!
教育,既是生命的演绎,也是生命力量的涌动和生命自觉的传承。忆往昔,看今朝,自省自励,回归初心,追求教育真谛。在未来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我们如何应对面临的挑战?如何坚守新中国教师的本分,并将教师的教育情怀、个人成长与国家使命融合起来呢?要回答好这个问题,需要不断学习和努力。今天的校长办学校做教育,要放在中国文化传统的脉络和长河里,来定位和表达当下的办学实践;今日的教师,要努力成为像于漪老师那样的,有中国文化底蕴、中国文化情怀的教师;要像于漪老师一样,始终在风雨兼程、努力耕耘,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锐意创新,勇于实践,以奉献精神投身基础教育事业。就如书名写的,穿行在基础教育森林,总有一份责任驱使自己不断向上,总有一份良知驱使自己不断向善,总有一份情怀驱使自己永不言弃!
新基础教育读后感篇2
最初我对这本书感兴趣的原因只是单单因为于漪老师,因为她是改革先锋,而且现在91岁了还仍然活跃在与教育相关的岗位上。我很好奇这真的是干了一辈子教育,爱了一辈子教育的人,那么她究竟是怎样的呢?她是怎么想的呢?怀着这样的好奇我翻开了这本书。
本书是以两代教育工作者对话的形式展开的,在交流中启发教育思想,传承教育理念。书中谈到了于漪老师对教育的理解、从教的感悟,个人成长的经历,教学改革的经验,办学追求的境界,教师队伍的建设,专业成长的坚守。让我看了一个一辈子为了学生、为了教师、为了教育,默默坚守,无私奉献,偏偏乐在其中的师者境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不由得反思自己,是否也可以像于漪老师一样这样沉浸和热爱教育事业。
本书也让我更加透彻的理解教育。书中说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无论是“成人者“或是”受教者“,都是在教育事件中履行着不同的”知“和”觉“;无论是”成人之道“,还是教育过程中的”成己修为“,最终以”止于至善“为目的——就是”教人成人“。于漪老师说:‘大自然生生不息,教育也是生机盎然的图景。基础教育工作者不仅影响了一个人的成长,更影响着家庭、民族、国家的未来。让我深深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同时也无比自豪我能从事这样一份伟大的事业。
于漪老师从来不排斥听课,欢迎任何人走进她的课堂。她说凭借的是改革的勇气、开放的心态、不怕出丑。课从来不十全十美,常伴随着问题,缺陷,不足,乃至错误,她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与同行交流,不讳过,不掩失,求其真,也许这获得了同行的包容和认可。“偶像“之说一直都是她的提醒和鞭策,不断自我反思,自我否定,自我修为,认真缩短”实“与”名“的差距。这开放学习、专注成长的淡然心态给我触动很大,面对不如中年的我,其实已经对公开展示课堂心存芥蒂了,无外乎担心的就是丢丑。看看于漪老师,谦逊学习的低姿态,我非常惭愧。
于漪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她说人实有灵性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教师视学生为”万物之灵“的”灵“,内涵丰富。它既是师生间平等关系的表达,也是对学生主体性、独立性、主动性和能动性的认知于尊重,更是对学生稚拙、粗糙、不完美的包容与理解,智慧的引导学生不断求真、求善,提升学习品质和人生境界。教育的出发点就是”培养人“。我看到于漪老师无微不至的对待学生,体会学生细小的情感变化,尽己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哪怕危及身体和生命也在所不惜。而且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各种因素的干扰,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十分不容易,坚守就更加不易,需要有远见卓识和相当的勇气。爱实学生成长的基本需要,师爱不是本能,而是素养,是要认真学习和修为的。师爱较之温暖无私的母爱,应更有深度,它是”恻隐之心的体现,美好人性的弘扬,薪火相传的担当,时代号角的呼唤“,应有更大的格局,要”心里装进学生,装进国计民生,装进教育社也,装进立德树人的使命“。
于漪老师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对教育事业价值的深化,才又不自觉到自觉,到以心相许,以情浇灌,以自己有限的德、才、识、能作为他们前进德铺路石子,攀登高处的阶梯,托举他们称为初生的太阳。想想到了我现在这个年级,有的时候看到素质高,能力强,又肯干的年轻人,就想多说两句,希望他们能够在年轻的时候确立方向,努力追求,书写无悔的教育生涯。我也会把我所有的经验和想法与他们分享,希望他们能够站在我的肩膀上,更快的成长,称为优秀的教师,拥有一个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涯。
很多时候,我愿意把我的想法表达出来,是希望听到更多信息,感受更多成长的力量,能够享受专业成长带来的幸福,享受学生成长带来的成就感,无愧人民教师的称号。“落红本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看了这本书,对于漪老师的经历和思想有了更深的了解,她将成为我前行的明灯,我将用一生来追求”春泥“般的教育生涯。
新基础教育读后感篇3
“成长是人一辈子的事,教育不是一个结果,而是生命绽放的过程,它永远面向未来”——于漪。
最初我对《穿行基础教育森林》这本书感兴趣的原因只是单单因为于漪老师,因为她是改革先锋,而且现在91岁了还仍然活跃在与教育相关的岗位上。我很好奇这真的是干了一辈子教育,爱了一辈子教育的人,那么她究竟是怎样的呢?她是怎么想的呢?怀着这样的好奇我翻开了这本书。
本书是以两代教育工作者对话的形式展开的,在交流中启发教育思想,传承教育理念。书中谈到了于漪老师对教育的理解、从教的感悟,个人成长的经历,教学改革的经验,办学追求的境界,教师队伍的建设,专业成长的坚守。让我看了一个一辈子为了学生、为了教师、为了教育,默默坚守,无私奉献,偏偏乐在其中的师者境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不由得反思自己,是否也可以像于漪老师一样这样沉浸和热爱教育事业。
本书也让我更加透彻的理解教育。书中说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无论是“成人者“或是”受教者“,都是在教育事件中履行着不同的”知“和”觉“;无论是”成人之道“,还是教育过程中的”成己修为“,最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