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对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的思考和解读,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中的社会问题和现实困境,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数学课读后感优秀8篇,供大家参考。
数学课读后感篇1
我最近看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是《奇妙的数王国》作者是让我们尊敬的李毓佩教授,这本书主要让我们知道数字的作用和数字在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东西。
这本书是由一个个小故事组成的,而每个小故事都有着大道理,就说《神秘数》的故事。神秘数就是a,故事通过假5和真5都说对方是假的,让数居民们来判断谁是真5,结果——5、1/5、0。1都无法辨认。——5跳进来,其中的一个围着——5转了一圈,变成了两个——5,它又围着无理数π转了一圈,变成了两个π,大家议论纷纷:“看来这个坏数是一个本领高强,变化莫测的神秘数。”故事的结尾用小毅的话,让我明白了代数abc的意思,他解释说:“这个神秘数就是他代数书中丢失的a。所谓代数,就是用abc来代替具体的数。”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a可以表示正数,又可以表示负数,还可以表示0。
这本书 用少年儿童喜闻未见的童话故事形式,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讲的深入浅出,读起来轻松自如。这本书不仅我喜欢看,连我的妈妈也喜欢看。
喜欢的话,朋友们有空也去读一下吧!
数学课读后感篇2
今天下午我和妈妈还有唐芮,一起去清水广场晒太阳。我还带了一本书,名字叫《马小跳玩数学》。妈妈帮我读了好几个故事,让我最了解的'故事是《抢金鱼》。贪玩老爸买了三条金鱼,两条红色,一条黄色。马小跳和杜真子都想要那条黄色金鱼。
贪玩老爸让他们俩玩一个游戏,谁赢了黄色金鱼就归谁。贪玩老爸让他们俩背靠背坐着,跟他们俩说,他手里有两个红色球个一个黄色球,给他们俩每人一个球,看谁能猜到贪玩老爸手上的球是什么颜色。最后杜真子赢了,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杜真子看她手里是黄色球,那么剩下的两个球当然都是红色的了,因为黄色球只有一个。
所以我了解了这个故事,是贪玩老爸偏心了。
数学课读后感篇3
放暑假了,妈妈给我买了一本《马小跳玩数学》,我读过很多杨红樱阿姨的书,如:《笑猫日记》、《淘气包马小跳》,但《马小跳玩数学》这本书我还是第一次读。它可真是一本有趣的书,它告诉我们怎样能从数学中找到乐趣,怎样在玩中学习数学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它!
我最喜欢的是《糖纸换糖果》这一篇,它讲的是马小跳的妈妈每周给马小跳10块糖,每攒2张糖纸可再换1块糖,问马小跳一周能吃多少块糖?我在心里暗计算:10块糖就有10张糖纸,每攒2张糖纸可换1块糖,就可以换5块糖,一周马小跳就可以吃15块糖。
当我把答案告诉妈妈时,妈妈直摇头,她说马小跳一周可以吃19块糖,让我再仔细想一想,我想了半天才弄明白:先吃了10块糖,就可以换5块糖,吃完这5块糖,能再换2块糖,还剩下1张糖纸,吃了换到的2块糖,又可以换到1块糖,这块糖的.糖纸和之前剩下的那张糖纸加起来,又可以换1块糖。10+5+2+1+1=19所以马小跳一周可以吃19块糖。你看《糖纸换糖果》这道题是不是很有趣!
跟着马小跳,轻轻松松,快快乐乐玩数学,玩中学,学中玩,不知不觉,我已经爱上数学了,已经离不开数学了。
数学课读后感篇4
?马小数玩数学》是我们最熟悉的数学课外书,马小跳是我们熟悉的小数学家。假期里,我第二遍阅读了四年级的《马小跳玩数学》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马小跳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个个数学难题的故事。里面的故事都蕴含着不同的知识,通过有趣的故事让我们和马小跳一起学数学,玩数学。
在“老爷爷和老奶奶谁年纪大”这个故事里,所蕴含的数学问题是我们熟悉的年龄问题。故事讲的是马小跳和他的朋友们在公园里遇见了数学教授的老爷爷和老奶奶,大家想知道老爷爷和老奶奶谁的年龄大,就在那里争论,谁也不服谁,最后他们派了张达去打探。老爷爷没有直接告诉张达,而是让张达带来问题:今年我的年纪加上老奶奶的年纪一共130岁。20年前,我的年纪加上13岁,是老奶奶的年纪减去13岁后的2倍。这可难倒小朋友们了。你是否和马小跳他们一样傻眼了?那我们就一起来探秘吧!
我们知道,年龄问题常常会用到差倍、和倍、和差的解题方法。我们要牢记年龄问题的三大特点:一,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二,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三,两个人的年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只要我们记住方法,读懂题意,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这道题的突破口就在于20年,如果按20年来计算,老爷爷老奶奶的的年龄和是130减去20乘以2等于90,根据最后的条件,20年前,(老奶奶的年龄—13)乘以2等于老爷爷的年龄+13,我们把90分成2个接近的数代入到算式中,算出20年前老奶奶43岁,老爷爷47岁,验算43+47=90是正确的,所以老奶奶今年是63岁,老爷爷是67岁。
除了这个故事,还有“火车中的速度”的行程问题,“欧阳校长的项链”的周期问题,与“夏林果合影”的排列组合问题等等,每个故事都充满了趣味,引人入胜。除了有趣的数学故事,这本书的主人公马小跳也是很让人喜爱的,我们要向马小跳学习,碰到难题认真研究、独立钻研。
让我们一起加入马小跳玩数学的行列,和马小跳一起来学数学、玩数学,在五彩斑斓的数学海洋中尽情地遨游吧!
数学课读后感篇5
从小到大,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接触大量的数学题,对数学的历史很少提及。《数学史》,一本专门研究数学的历史,娓娓道来,满足了我的好奇,把数学的发展过程展示出来。
本书于1958年出版,作者j.f.斯科特。书中主要阐述西方数学的发展历史,但也专门用一章讲述印度和中国的数学发展。沿着时间轴,数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初等到高等的过程。
上古时代的古埃及人和古巴比伦人在平时的生产劳作中运用到了数学知识。
古希腊人继承这些数学知识并不断拓展,成为数学史上一个“黄金时代”,涌现出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阿基米德,丢番图等一系列耳熟能详的名字。
在黑暗的中世纪,数学发展处于停滞状态,而斐波那契的出现把数学带上复兴。
文艺复兴,数学又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对解三次方程和四次方程、三角学、数学符号、记数方法的研究没有停步。“+”、“-”、“=”、“”、“>”的符号是在那个时候出现的,同时出了一名数学家韦达——韦达定理的发明者。
7世纪,解析几何出现、力学兴起、小数和对数发明。这些都为微积分的发明奠定了基础。牛顿和莱布尼兹两位大师的研究,在数学领域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8世纪,为完善微积分中的概念,各路数学家在数学分析方法上有所发展。欧拉、拉格朗日,柯西等大师采用极限、级数等方法让微积分更加严谨。同时,非欧几何的理论开始萌芽。
纵观全书,数学的发展是由一群人搭建起来的。前人的工作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后人在前人的工作上不断突破和创新。另外,数学中也有哲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当看到欧拉时,想到欧拉公式;看到韦达,想到韦达定理。公式很简洁,但把规律说清楚了。数学爱好者可以试着解里面的数学题,看看古人在当时是如何研究的,有的方法很笨拙,有的方法很巧妙。读完后,发现学习数学,会解几道数学题是不够的,还要学会去培养自己的思维。毕竟数学家的思维也会受到历史的局限。比如负数开根号,当时被人看来是无法接受,后来发明了虚数。
历史是在不断地前进,数学的发展亦然。想知道数学和历史的跨界,那就来看《数学史》。
数学课读后感篇6
在这个被疫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