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一种思考的启示,让我们在书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智慧,读后感是一种思想的交流,让我们与书中的作者产生心灵的对话,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幸福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幸福读后感篇1
“你幸福吗?”这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档社会调查节目,十分耐人寻味。幸福是什么?品读了道德八书之一《体悟幸福》,我开始对幸福有了一定的理解。
人生就像一段旅程,是一段追求幸福的旅程。在出发之前,我们都曾有过关于未来幸福生活的种种畅想,但往往会在旅途中渐行渐远,而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虽然每个人都是为了追求幸福,但幸福模式却不一样。享乐主义型,注重的是眼前的虚荣奢华,是一种不珍惜未来幸福的庸俗主义;忙碌奔波型则与享乐主义型截然相反,他们抱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金榜题名”的心态,珍惜未来的幸福而不珍惜当下的;虚无主义型的`觉得人生虚空,现在、未来的幸福皆不珍惜。人生易逝,既珍惜当下的幸福,又珍惜未来的幸福,这才是做佳的幸福模式:幸福人生型。
书中的一则故事让我感受颇深:一个与母亲吵架之后跑出家的小女孩因为陌生的点心摊店主请她吃了一碗馄饨而感动不已,认为陌生人都对自己这么好,而妈妈却狠心地将自己赶出来。店主听后说:“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而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不感激她?怎么还要跟她吵架呢?”女孩愣住了……
是啊,“身在福中不知福、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我们经常会对父母们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有着不愁吃喝、倍受父母疼爱的幸福生活,还嫌弃这嫌弃那地和父母顶嘴吵架。幸福就像细细的流沙,你不珍惜它、抓住它,它总有流逝的一天。幸福是绿叶对根的情意,我们对父母的爱与孝敬不能等,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时才痛心疾首。正如本书作者李西顺所说的:只有珍惜现在才能够走近幸福并走进幸福,身在福中不知福、今朝有酒今朝醉,则只能挥霍生命,失去幸福的机遇,空悲切、徒伤悲已矣!珍惜现在,实际上就是憧憬未来。
人生的旅程,是“心”的旅程,是“修心”的过程,是用心感悟幸福的心路历程。幸福来自心灵,来自灵魂,幸福是一种心灵之约,幸福是心灵的一面镜子,心灵微笑,幸福就微笑。珍惜幸福,且行且珍惜!
读幸福读后感篇2
毕淑敏的散文《提醒幸福》,好像一位知心姐姐对我提出的善意忠告,让我放慢生活的脚步,品位和感受自己当下拥有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它是你内心的一种感觉。幸福是朴素的,它不会像信号弹似的,在很高的天际炫耀着红色的光芒。幸福披着它本色的外衣,亲切温暖地包裹着你。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常在暗流中悄悄降临。正因为它的这些特质,常常会使身处幸福中的我们忽略它的存在,特别是当幸福长久围绕在你身边时,你会习惯于在你看来好像天经地义就该属于你的幸福,从而幸福感知变得迟钝甚至麻木,对别人认为很幸福的事,你却视其平淡无奇,索然无味。其实幸福二字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有一颗知足的心就好。如果你拥有一份满意的工作,一个美满的家庭,你当然是幸福的人。但也许你的事业发展遇到了瓶颈,你依然可以自豪地说:“这不算什么,因为我有温馨和睦的家庭,我也很幸福。”也许你的事业不顺,家庭也很不幸,你仍然可以勇敢地大声对宇宙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拥有健康的身体和美丽的心灵。”幸福并不与财富、地位、婚姻、声望同步,它垂青的是那些留意生活,热爱生活的人。
幸福有时也会和我们开一个玩笑,乔装打扮而来。机遇、友情、成功,它们都酷似幸福,但它们都不等同于幸福。幸福会借着它们华丽的衣裙,婷婷袅袅而来,走得近了,揭去纱幔,才发现一切都是伪装的。总说“我爱你”的婚外情人,因为你的落魄离你而去,陪伴你的是不懂得浪漫风情的妻子,你才会发现原来幸福就在身边。苦心积虑地追求成功,但当你站在成功之巅,忽然发现幸福和自己渐行渐远。做梦都想发财,嫌工资积累太慢,期盼着彩票中奖,但当你“发”的那一天,才晓得钱买得起豪宅香车,却买不来幸福。
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地震可以预报,台风可以预报,但没人能为你预报幸福。幸福靠自己感知,把握和珍惜,毕淑敏的散文只是提醒你,幸福着你的幸福。
读幸福读后感篇3
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谈到教育,总是与一系列矛盾和悖论联系在一起,比如管教与自由、慈爱与溺爱、幸福与痛若、希望与失望……人们在不断地探寻以期得到答案,养育者和教育者也在不断地反思: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吗?问题在哪儿,怎么解决呢?正是这些疑问,让《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具有了无比现实的意义。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所著,李跃儿从自己创办的中国第一所“巴学园”的教育实践,和自己育儿实践的切肤之痛中领悟到教育的真谛,然后用流畅的故事语言表达出来,出版了这本书,深受读者喜爱。在北京召开的一次这本书的专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与其说这是一部关于教育的专著,不如说这是一部用心血凝成的关于爱育的宣言。
著名育儿专家小巫把李跃儿称为“上天送给孩子和家长的福音”,认为她不仅精通教育,而且是个讲故事的高手,能让我们入迷地读着故事的同时,学习着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家长;愿天下父母都来读一读她的故事,学一学其中的道理,把幸福还给我们的孩子,并在为这本书写的序言中把它推崇为“一定要看的一本书”。她写道:
“对读者,我想说,如果你想博览教育群书,我推荐你先看这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如果你懒得多看书,只想看一本,那我建议你别的书都可以不看,却一定要看这一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分为四部,分别是“用灵魂感受孩子的灵魂”“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把孩子脸上的笑容找回来”“幸福使孩子产生学习的动机”。书中,李跃儿用她那爱与真诚的语言讲述着关于爱育的故事,通过一个个性格鲜亮的小精灵,告诉人们孩童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要人们去理解那个色彩斑斓而鲜活跳亮的心灵。用她自己的话说:“研究孩子和懂得孩子是教育的根本。抓住了,所有的方法都是对的;抓不住,所有方法都是错的。”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封面语上赫然写着“不懂得孩子,就不懂得教育”一行字。这是李跃儿的教育观,她的教育座右铭是:“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意味着做鞋的人一定要让穿鞋的人感到舒适;舒适的先决条件就是鞋子适合于脚。对教育来说,只要适合于孩子,孩子就不再感到困惑。她在书中表明,孩子总是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孩子从出生到学会走路、说话、吃饭、写字,一切从无开始,就像生命之树,只要你种下种子,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出土,什么时候抽叶,什么时候开花结果那是按预先设定好了的机制在起作用。婴儿实际上就是一颗准备长成精神大树的种子。
李跃儿告诉人们,一定要懂得孩子自身的成长规律,并尊重和理解这些规律。在一次家长会上,她苦口婆心地劝说一位家长:孩子6岁之前是属于大自然的,他们天生就具有自己的发展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都不是由养育他们的成人所决定的。正因为他们能够固执地按照自己先天所带来的方式去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东西和学习的方法,才使他们成为他们自己。阅读本书,我们就能明白什么叫“爱育的宣言”。她大声疾呼,要为孩子营造爱的平台,用爱占有孩子的灵魂。
很多时候,成人并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一些行为。由于不理解而带给孩子许多痛苦,这些痛苦造成了孩子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被解决就会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成为将来他们性格中的一部分,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困难,影响他们的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