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读者可以感受到书籍对于生活和社会的启示和反思,读后感可以激发我们对文学作品和知识的深入探索和学习欲望,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学会生存》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学会生存》读后感篇1
?学会生存》一书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该书内容丰富,涉猎面极广,几乎触及了教育制度方面的一切重大问题。它从回顾教育发展的历史谈起,着重论述了当今世界教育面临的挑战与主要倾向,指出了关于实现教育革新的一些策略和途径以及最终走向学习化社会的道路,最后论述了教育的国际合作问题。
阅完此书,我对于其中的一个基本观念——终身教育颇有触动。知识经济时代,给人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要生存,要不被社会所淘汰,就只有不断去学习,不断地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由此,终身教育也就应运而生。
其实,早在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成人教育专家朗格朗在泰国曼谷会议上提交给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的提案中,就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一书,详细论述了终身教育思想,并提出实施终身教育的一系列原则和建议,从此开创了全球终身教育的新纪元。从70年代开始,终身教育的思想理论和社会实践飞速发展,逐渐形成了全社会民众的共识。可以说,终身教育的提出,是20世纪世界教育改革的最大就之一。
第一、 同传统教育相比,终身教育是一种全程性、连续性教育。
传统教育将教育限制在人生的一定时期内,参加工作就标志着学业的结束和教育的终止,并且在教育体制的各个方面互不兼容。如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等分离开来,这种教育具有阶段性、不连续性的特点。终身教育则贯穿在人生的全过程,并与人生各个阶段的教育相互衔接,即使离开校园走上工作岗位或退休在家,也是在不断地接受教育,不断地去学习。正如朗格朗先生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所提到的:终身教育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包括了教育各个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
第二、 终身教育是自主性、社会性教育。
传统教育中学习者的学习是由学校这种特定的教育机构所提供、其学习的方式是以专业的教师传授为主,具有强制性特征。而终身教育则是一种以自我完善为学习动力,以自我教育为重要手段,以自主发展为目的的新型教育,重视自觉、自主式的发展。正如《学会生存》中所说的:“教育已不再是从外部强加在学习者身上的东西,也不是强加在别人身上的东西。教育必然是从学习者本人出发的。我们今天应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学’原则上,而不是放在传统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
《学会生存》读后感篇2
今年暑假,“邻居家”的银座书店,我依旧是那里的“常客”,我读了许多本名著——《鲁滨逊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汲取到了许多知识,其中,《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最让我感慨万千,心潮澎湃。
这本书最先引人入胜的,就是那起伏跌宕、荡气回肠的内容了:一个具有冒险精神的英国人——鲁滨逊,不听父母劝阻,去外国历险不想却因风雨被困在孤岛上,孤苦伶仃、生存艰难。但他并没有放弃希望,而是以非凡勇气和智慧,在岛上存活了下来,历经千辛万苦,终于顽强的活了下去来,并且还救活并教化了野人“星期五”,成了孤岛的岛主。最终经过了28年的等待,找准时机,回归了祖国。
一开始读的时候,我不禁为鲁滨逊以后的生活担心了:一个在父母的翅膀下精心呵护的雏鹰,怎么能承受以后的狂风暴雨,经历如此的坎坷磨难呢?
而事实却并非像我想象的这样,在经历了一系列不幸之后,流落至荒岛的鲁滨逊,以人们难以想象的坚强和毅力勇敢地向各种困难挑战,以他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开荒种地、砍树建房、圈养山羊、修造船只。
生活是一台多变的钢琴,有人用它弹出了春天的希望、夏天的绿荫、秋天的收获、冬天的美丽;而有人却弹出了春天的乏味、夏天的焦躁、秋天的单调、冬天的灰暗。鲁滨逊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在有限的生命里弹出了无限的精彩!他在黑白的五线谱上画出了五彩的音符、他用执着和坚韧,描绘出了五彩缤纷,万紫千红、为人类画出了永恒的希望于明天!
想想鲁滨逊绝境之下义无反顾的坚守与信念,对比之下,我真是“小巫见大巫”。记得上一次,我做一个模型,一开始也是“一腔热血”,可不久便遇到了困难,我迟疑了一下,便放弃了。想到鲁滨逊遇到困难、挫折时,以超凡的勇气、毅力、智慧面对,迎接挑战,不轻易舍弃、舍弃,勇敢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最终迎来胜利的光芒和喜悦,我就羞愧万分。
?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让我们明白勇气和智慧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挫折的力量和源泉。它让我终生受用。
《学会生存》读后感篇3
前几天,我读完了一本《鲁滨逊漂流记》,令我回味无穷。
鲁滨逊克洛索出生于英国一个体面家庭,他从小就向往海洋冒险。在一次航海中船不幸触礁了,只有他一人幸存。他漂到了一个荒岛上,开辟了自己的天地。他在岛上生活了28年,一天他救了一位落难船长,并跟随他回到了家乡。
鲁滨逊是一个充满智慧且有坚强毅力的人,他面对困境,没有悲观消极,而是开始学习用双手去创造一切,创造新的生活,并想方设法逃离那个无人问津的孤岛,最后,他成功了。
假如我是鲁滨逊的话,到了那个岛上,定会手足无措,我能像鲁滨逊那样顽强地生活吗?当然不会。当今社会,在父母长辈们的百般呵护下,独生子女自然成了“小皇帝”“小公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哪能够在险境中存活下来?
再设想一下,要是鲁滨逊当时听了父亲的话,没有出海冒险,那他一生只会看中金钱与权力。如果他没有那次经历,没有自己造家具,做食物,他就不会在父母死后没留任何遗产的情况下逐渐建立起庞大的财产。
有很多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还小,不必动手做家务,他们的想法完全错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能给孩子的将来增添一笔不小的财富,能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做事奠定坚实的基础。今后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增添了自身的生存能力,也不至于落到饥寒交迫的境地。
我的人生也会随着这本书扬帆起航,不论何时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会被困难所吓倒,我会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从容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和挑战厄运,从而实现我的美好理想。
《学会生存》读后感篇4
“书是人类的阶梯。”前几天,我看到一篇名为《学会生存》的文章。这个题目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我便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文章主要讲了作者在费城的纳尔逊中学的门口看见了两尊塑像—————一只苍鹰和一匹骏马。作者曾自以为这鹰代表鹏程万里,而马代表马到成功。直到有一天作者在网上无意中读到两尊塑像的缘起,才知道自己完全错了。
那鹰,是一只只顾飞遍世界而忘记学习最基本的觅食技巧而导致最终死亡的鹰;而那马,则是一匹不肯劳动最后被剥皮的马。读完解释,作者给愣住了,然后马上给全市成绩最优秀的儿子打电话,问他是否明白鹰马之中的奥秘,结果,作者失望地挂了电话。因为他的儿子虽然成绩优秀,但也只是一个只懂得学习而不懂生存的人。作者于是联想到要把人从贫穷中拯救出来的并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而是劳动和生存技能!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联想到现在中国许多父母只顾溺爱孩子们,却使孩子们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