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龙应台的书读后感5篇

时间:2024-06-28 作者:loser 学生文档

读后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书籍中情感和情节的启示和教益,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龙应台的书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龙应台的书读后感5篇

读龙应台的书读后感篇1

初次看到这本书,是在朋友家做客,就放在她的枕边。随手翻开来看,恰好看到那篇。文章结尾说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顿时,眼角融化,因为内心的触动。于是,随即便也去买来读。

确实,《目送》吸引了我,对亲人,对家庭,对生活,这些我们天天要面对的,我们已经熟悉到视而不见,忽略不计的,让我们喜欢也让我们无奈的一切的一切,龙应台作了真切的描述,触动了人性的柔软,善良和美好。当然更多的是共鸣,因为她所提出的正是我们这一代人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我在欣赏美文的同时,似乎也在讨教对人生、对社会、对亲人如何交往的真知灼见。

这些年来,渐渐懂得,不论自己做多大的努力多少的尝试,在父母心中,就如龙应台所写,依旧是“背影渐行渐远”。人,得于父母赐之生命,本来就是新的个体开展一段新的旅程,总归是要自己往前走。他们至多只能陪着走一段,将我们渡过初始的跌宕流域,然后便在那渡口,开始无望而甜蜜的目送和等待。子女也须知道,这是回不了头的单程旅行,所能做的,只有感恩了。

在阅读这本书过程中,你不得不敬佩龙应台观察的精细,对父母,对孩子,对生活中的'种。种人和事,因为她是用心在体验这一切。她的文笔优美而细腻,将这些生活中的点滴娓娓道来,那些情感也如流水般涌出笔端,跃然纸上。在阅读过程中,你也不得不敬佩龙应台概括的精到,我们必须抓紧时间享受我们和亲人在一起的感觉,否则一切将渐行渐远,一切都不可复制。在阅读过程中,你也不得不敬佩龙应台人格魅力,你会不自觉地在她的引领下忘却这世上的所谓正事,大事,要事,把目光聚拢到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上,而这些正是你应该关注的正事,大事,要事。

读龙应台的书读后感篇2

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题记

第一次读《目送》,是在初中时的语文卷子上,似乎给我留下的印象只是那句“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当时只不过是略有一些伤感,却从未真正的去想过它的含义。

后来再读《目送》,便多了几分感悟,也多了几分忧伤。

翻开那本书,我第一眼看到的是扉页“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人生百态,尽在其中吧。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小时候我们总是跟着妈妈的后面,生怕自己被她落下,不知何时开始,妈妈手中的小手开始变得执拗起来,拼命的想逃出去,想长大。渐渐地,我们大了一些,走起路来不想让妈妈牵,走在她的前面,时不时的回头看一眼,妈妈是不是在后面,仿佛看一眼便安心了一样。再后来,我们大步流星的往前走,有时分别都忘记回头看一眼,似乎我与母亲的缘分是这背影,而我逐渐长大的背影,也告诉她,不必追。

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家,是什么。家是小时候放学心心念念的地方,那里有着数不尽的零食、玩具、和欢笑;家是十几岁年龄时想着外面的世界会更加美好,然后渴望远离的地方;家也是你长大后真正留恋的地方,因为你知道,无论你在外面经历了什么,那里总是有着一桌热气腾腾的饭在等着你回来,还有那一颗颗渴望你归来的心。

“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一定要亲眼看着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雨,少年总不愿拿伞,因为拿伞有损形象,于是你苦口婆心几近哀求地请他带伞…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父母眼中的家就是我们,我们却慢慢的长大,离这个家渐行渐远,而身后是父母一次次的“目送”,他们渴望着你回头去看上一眼,只需一眼,便可安心。

家,也会变质。我们一路成长,一路得到,也一路失去着。家里的人会一个个走掉,会走的很远很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会想念过去,似乎生活中充满了回忆,却又不得不转过头来独自一人继续前行。成长亦是如此。

牵挂你的人会慷慨给予你的时光和情感。

“她穿着黑衣白领,像一个中学的女生。”每次读到这句时,心里总是有一种失落感。“我就是你的雨儿啊”,母亲的记忆越来越差了,不知重复了多少遍的雨儿,母亲还是转瞬就忘。即便记忆不是那么的清晰,她依旧还是心心念着她的雨儿,女儿是她最挂念的人吧。

有人说《目送》这本书太过零散,堆了73篇散文在里面,可我却认为,这73篇散文缺一不可,是它们零零散散拼成了生活,无法将其中任何一篇抽离。我记得孟买的铁轨边,做手工布风筝的人为死者捐布的善良,也记得金门里遍地都是的地雷,那些可怜的孩子们都没见过球。这些文章都是龙应台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的一幅幅画面啊!

我忽的想起杨绛先生的一本书,《我们仨》,那是一本充满爱的书,杨绛和龙应台笔下的爱略有不同,前者写的是一家三口的点滴,而后者是描述着生活中平平淡淡的事例,有亲情有爱情,还有友情。我以为他们的情感是一样的,可仔细品读后才发觉,杨绛写的是过去和怀念,而龙应台所写的是现在与珍惜。

时光这台大机器不停地运转,我们却无法让它倒转或停止,所以我们只能做的是活在当下,珍惜好眼前的事物,珍惜对你好的人。

读龙应台的书读后感篇3

她的《目送》让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当初上学时学《背影》,一点都不感动,后来上了大学,我慢慢的体会渐深,这是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2008年奥运前夕,父亲和母亲来北京,匆匆的住了15天,那时父亲看起来还是那样高大强健,下飞机时那么健步如飞。2010年端午,感觉两年恍然间父亲老了,满头白发,步子慢了,他是真的老了。2010年12月,父亲来北京看病,看到父亲我说不出太多的话,心酸彻夜难眠。唤起了我太多的回忆,在我们小的时候父母亲是我们宽大的遮护伞,我想起来了读初三时,下晚上自习时,父亲在乡政府宿舍里给我留的一块西瓜。

长大的时候父母亲却渐渐成为我们极欲摆脱的枷锁,那个十八九岁年纪的我们充满了青春的叛逆,想要尽快地离开父母的`庇护,自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我想起来98年我上大学时,关于送我去长沙,我和父亲还辩过嘴,而那年我们家里读书买房,经济上的很拮据。可真的在外孤单流浪,跌得满身是伤的时候,最怀念的还是父母亲的鼓励,因为在父母的心目中,自家的小孩都是最棒的。想来了这次父亲来北京看病时仍然清晰地讲到那些道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亲人在的时候总是不够珍惜,而在她们忽然离去之后,我们才明白,这个世界上也许再也没有人像家人一样无私无悔地爱着我们,那份入骨的血缘和温暖的失去足于使整个人生的信念倒塌。家人的缘分要几世的福分才能修得在一起,以后再也不会有这样的缘分,生离死别之间,唯有亲情的思念仍然是不变的。

读龙应台的书读后感篇4

最近再次通读了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发现读这类文字,不适合一口气读完,需要自己静下心来,泡一杯清茶,慢慢品味这样一份美好的感情,体味孩子温柔的成长,让我的心也变得更加柔软。

其实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这本书的封面深深折服,一个大概四五岁的可爱的小男孩独自一人走在金黄色的枫叶铺就的小路上,

...
《读龙应台的书读后感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