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在读后感中探讨书籍对社会的影响和启示,在撰写读后感的过程中,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苏轼词的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苏轼词的读后感篇1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灭秦者,秦也,非汉也,是因其先以自灭,终将被他国所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没有内因,也不会有外在发展的条件,
内因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可见内因是多么的重要,道德经上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由此观之,大到于国,小到于个人,皆先以修根而后固其身,
我们都知道,秦灭了六国,统一了中国。是陈胜,吴广起义反秦在前,最后刘邦灭秦在后,创了大汉王朝。然而杜牧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把六国灭掉的不是秦,而是六国它们自己。打败秦国的也不是农民起义,而是秦自己!
我认为自古历朝历代,都是内在政治混乱不堪所创造出的条件在先,而导致不是自乱自灭就是被他国所亡,想想,那个王朝的盛世,百姓能安居乐业,国家富强,周围的国家都怕,都不会欺负它。就是被欺负,也是欺负者自作自受。而最后,都是个个朝代先自己衰败下来,弱小得不堪一击,所以才被灭的。这难道不是自己的问题吗?如果它本来就是强大的,会被灭吗?
大到一个国家兴亡,小到我们个人的成败得失,我们人人都会有失败,失败的原因都是自己造成的,无论别人怎么样,都是自己让自己失败的。你没有对方好,这就代表你有缺陷。别人可以安慰你,但你自己绝对不能安慰自己,所以我们要用正确的心态面对失败,越说别的人不对,其实自己就越是不对,而且会越来越不对,所以打败自己的,不是对手,而就是自己。老子说过,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自古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生自灭,阴极反阳,阳极反阴,天之道也!虽然没有永久的朝代,但可以借鉴历代圣贤的教诲,延长和平的寿命!
苏轼词的读后感篇2
微雨朦胧的午后,倚在窗边,听雨声,读宋词。
偶然间翻看到苏轼的词,“一身蓑衣、昂首前行”的配图吸引了我,远方的山模糊高大,近处的人平静渺小,很有意境。然后是一行小字“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通俗易懂,让人忍不住往下看。最后是词句,字字读来,意境悠远,让人感慨万干。
雨落成诗,“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在平生。”山林间赶路偶遇风雨,同行皆狼狈,但他却能以平和心态不畏山路崎岖,笑傲人生,自在轻松,传唱千古。
苏轼的乐观、自信、潇洒、旷达的形象在脑海中不断浮现。看着窗边不断坠落的雨珠,掉在窗台上,激起大大小小的水花,我不禁想起了自已的经历。
同样是一个雨天,我抱着重重的书包在小雨向家跑去。雨水斜织着打在我的脸上,任凭它灌满了眼角,弄湿了头发,也顾不上擦去眼角的雨滴。此时的我像个蹒跚学步的孩童越走越慢,回想上学时的不快遭遇。心中埋藏已久的愤怒终于爆发了,加快速度冲向家。奔跑着,双脚东一脚,西一脚地踩在水坑里,裤脚溅上雨渍、泥点,还被淋个浑身湿透,湿透了的衣裤以非常不适的姿态紧紧贴在身上,惨不忍睹。现在回想,假如当时有苏轼的一份悠闲自在,假如有一份不惧风雨,笑对人生的心态,那时心中是否还会充满愤怒?
乐观的人,心中永远有阳光。拿破仑与敌军作战时,损失惨重,他不慎掉入泥坑,但浑然不顾,大吼着“冲啊!”战士们看到他那幅模样哈哈大笑,在乐观的心态下,冲破险境,取得胜利。我想,那时的拿破仑一定像苏轼一样,心中阳光普照。
“四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人生不过如此,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笑对人生坎坷崎岖,怀着平和心态。
合上书本,人生哲理如洪水奔流,在我心中激动起朵朵美丽的浪花。愿我们做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苏轼,无畏风雨,独自前行。
苏轼词的读后感篇3
今读二苏《六国论》颇感新奇,曾不想这旧事之中还有这么多道道。不过,依我之见,二苏文章看似行文舒畅,合情合理,但考虑到当时的政治因素,就不难看出其中包涵了作者的政治思想。这也就影响了作者看待六国破亡事实的眼光,其文恐怕未点到实质。
苏澈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灭亡在于不能联合魏韩,使力量未被团结。我说非也非也。
在《过秦论》中就有提到六国曾在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的合纵下“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这时的秦国又是怎样的呢?秦国“开关延敌”,这就不得了了。吓得诸侯“逡巡而不敢进”,于是“从散约败”。试想,十万之地,百万之师,这是必争的战斗,可诸侯却不能将“叩关而攻秦”坚持下去,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诸侯畏秦之势。六国虽然合纵,但各国都有本身利益的考虑,所以就造成了他们徘徊不定,导致对秦之势的惧怕,从而败北。诸侯畏秦之势,在史记中也有记载。说,秦围赵,平原君赴楚魏求援。结果楚王和魏王都有疑虑,不敢出兵。魏国的十万大军其实已压赵境,只秦国一句“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以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使十万大军不敢越赵境一步。幸有信陵君假传魏王军令,毛遂拔剑威胁楚王,才得以救赵。
那么苏洵的六国论又是怎么说的呢?苏洵说“六国破亡,弊在赂秦”。六国的灭亡在于用土地贿赂秦国。他的理由是贿赂秦国不仅使自己失去了强大的依靠,还使“暴秦之欲无厌”,从而走上了灭亡的道路。我说非也非也,这“六国破亡,弊在赂秦”的观点看似很有道理,但我们应该看深一些,问一句“为什么六国要赂秦?”当年秦攻赵,说,信陵君和春申君帅军击退了秦军,但还有后话。后话是赵向秦求和,赵国割地。看,秦军已被击退,困乏不已,按常理来讲赵国即使无力追击秦军,最次也应该是退守城池。他完全没有必要去赂秦,但赵国却向秦割地求和。以求一时之安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秦国之势在当时以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程度。故六国灭亡不在于赂秦,而在于惧怕秦国之势。
秦以其势统一了天下,其实纵观当时之局,可得势者并非只有秦国。在当时可与秦较力者,还有齐、楚二国。此三国实力其实难分伯仲,只是秦国更懂得如何使自己在气势上压倒对手。在此,秦国的连横策略,便起到了削弱他国气势的作用。楚王因张仪一句笑言而破除了同齐国的联盟,又经过与秦魏齐之战,使之锐气大减,即而灭亡,起因受苏秦谗言,广树外敌,连年征战,致使其国力削弱,孤立无援,结果导致齐国气势锐减。此后,秦国以其无以可敌之气势占尽天时,地利,从而一统天下。
由此,我们知道其实统一天下,并不一定要有过于强大的军队,有的应该是气势。商汤凭七百里的地方,统治了天下;周文王以百里之地,号令诸侯。凭的是什么?是气势!秦国有强大的气势,而诸侯畏惧它的气势,这就是六国灭亡的真正原因。
苏轼词的读后感篇4
合上厚厚的《苏东坡传》,心中感慨万端,种种杂绪像被书页搅动的灰尘萦绕着我,我开始思考人生,思考命运。
世界瞬息万变,人不过是沧海一粟,那么既然渺小,就无需去争夺,去奔波劳碌,争取虚幻的浮名。同时,人生在世一趟也不容易,不要让这珍贵的生命做了奸诈小人,受人唾骂。做本真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谓"草木有本心,何须美人折",更何况人呢?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是坚持自我的一生。林语堂称她为"大自然的顽童",我认为很贴切,儿童最真,率性而为,而"顽"又带着倔,正是这股率性和倔劲,让他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拥有一颗快乐、平静的心。他的政治生涯在新党与旧党斗争、政权的更迭中起起落落,于他是可悲的,他像是被装在木箱里,抛到海上,随海浪起起伏伏,官场似海,他的性格决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