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写心得体会的过程中,思考能力也会增强,眼看着冬残奥会已经完美收官了,让我们拿起笔认真写一篇心得体会吧。以下是品读360网和大家分享的关于观看冬残奥会心得体会范文3篇相关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北京冬奥会雪花火炬台余温犹存,冬残奥会火炬已在路上。昨天,九路火种汇集在天坛公园,以“九天之火”为的北京冬残奥会火炬传递正式开启。明晚,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将在国家体育场举行。
火种传递爱与自强不息的精神,双奥之城已准备好践行冰雪的约定。“一起向未来”,这是北京冬残奥会向世界发出的声音。
火炬传递有玄机
昨天下午,天坛公园举行火种汇集仪式,九路火种共同汇聚生成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官方火种。火种汇集仪式后,火炬接力继续在以“九天之火”为的天坛公园进行。
与冬奥会的火种取自奥林匹克运动的发祥地希腊不同,冬残奥火种来自多个地点。根据国际残奥委会的要求和残奥火种的基本理念,任何个人、组织或城市都可以为残奥做出贡献。因此残奥火种通常采集自城市之间、社区之间,由多个火种交汇在一起成为残奥会的官方火种。
本届北京冬残奥会设计了九路火种,其中一路采集自残奥运动的精神发源地——英国曼德维尔,其他八路为在北京市盲人学校采集的“光明之火”、在望京街道温馨家园采集的“互助之火”、在中国盲文图书馆采集的“希望之火”、在大运河漕运码头采集的“源流之火”、在八达岭古长城采集的“和平之火”、在张家口“创坝”园区采集的“‘氢’洁之火”、在黄帝城采集的“文明之火”、在天坛公园采集的“夏奥之火”。这些火种采集地涵盖了学校、社区、图书馆等助残地标,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地标和现代科技园区,以及2008年北京夏残奥会的火种采集地等。每一路火种采集后,都在采集地进行不超过20棒的城市火种火炬接力。
九路圣火的传递方式也各不相同,有健全人与残疾人共同用“冰壶撞击”的方式采集的“互助之火”,也有两名盲人青年用盲文书写引燃“电子的烟花”的方式采集的“希望之火”,还有30名盲校师生合唱歌曲《光明》,利用分贝音频声压,引燃火种的“光明之火”……在位于八达岭古长城的火种采集现场,1名中国人和4名外国人代表五大洲共同点燃“和平之火”。中国登山协会成员夏伯渝是现场的首棒火炬手。他在1975年攀登珠峰时因帮助队友,导致自己被冻伤,双小腿截肢。2018年5月14日,夏伯渝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中国第一个依靠双腿假肢登上珠峰的人。
3月2日至4日,北京冬残奥会火炬传递活动在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进行。此次火炬传递共有565名火炬手,其中残疾人火炬手占比21%,符合国际残奥委会“残疾人火炬手占比不低于15%”的要求。
开幕式画“同心圆”
明晚,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即将精彩亮相。世界的目光将再次聚焦国家体育场“鸟巢”。昨天,北京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透露,冬残奥会开幕式与冬奥会开闭幕式不一样。“冬奥会是冰雪蓝,而这次是五彩斑斓的感觉,表达一种热烈的、打动人心的情感。”
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导演沈晨则“剧透”称,开幕式的倒计时环节值得期待,同时会徽展示环节将出乎所有人意料,会用一个不同且感人的方式呈现。
据悉,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以“生命的绽放”为,将在8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通过10多个场上环节展现残疾人的故事。本次冬残奥会开幕式汇聚了来自全国多地、各行各业的参演人员,其中残疾人占比为30%。
主创团队运用仿真排练技术提高排练效率,凸显人文关怀。通过将残健融合的理念贯穿于内容和形式当中,阐释自强不息、同心与共的精神内核。据悉,开幕式从始至终无论是舞美空间、视觉空间还是表演空间都在强调“同心圆”的概念。“‘同心圆’本身是一个中国古老的文化概念,而且还有非常好的寓意。团结、友谊、平等对于残健共融的这届冬残奥会开幕式,是最重要的亮点。”
关于观看冬残奥会心得体会范文2他们的家乡,缺冰少雪,在成为滑雪运动员之前,他们甚至从未看过雪花的模样。
他们的人生,因为意外,曾经一度陷入灰暗。然而,体育给他们的人生打开了另一扇窗,让他们走向了更广大的世界。
昨天,北京冬残奥会进入第二个比赛日,在越野滑雪赛场,两位来自南方的残奥选手创造纪录,为中国代表团接连夺金。多年的奋斗与磨砺,在他们冲过终点的瞬间,得到了最好的回馈。
走出心魔
以一路领先的姿态到达终点,昨天上午,中国选手郑鹏夺得北京冬残奥会越野滑雪男子长距离(坐姿)项目金牌,也为中国队取得了在该项目上的历史最好成绩。
夺冠后的郑鹏在受访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因为他实现了四年前的梦想——在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越野滑雪男子坐姿15公里比赛中,郑鹏获得第四名,创下了当时中国队冬残奥会个人项目的最好成绩。当时的他就暗下决心,四年后的北京,一定要站上最高领奖台。
在郑鹏的老家福建莆田,他夺冠的消息已经在朋友圈刷屏。郑鹏的父亲郑开华是莆田蓝天救援队的一名队员,他激动地在微信群里发红包,同队友分享这一刻的喜悦。
如果不是那场意外,郑鹏或许还是一名汽车维修工。2011年,郑鹏在深圳一家汽修厂开始实习,因同事操作不当,他被升降机砸伤,造成双腿瘫痪。出事之后,有4年时间,他基本都把自己关在家里,也不怎么说话——原本开朗的他躲了起来。
直到2016年,有朋友约郑鹏一起参加一场轮椅马拉松比赛,他才走出家门。此后在一位队友的推荐下,郑鹏加入了北京市残疾人越野滑雪队。生在福建长在广东,郑鹏从小没看到过真雪,他能成为滑雪运动员吗?没想到,练习滑雪一年多后,郑鹏参加加拿大世界杯比赛,就获得了一银一铜。
昨天赛后,郑鹏第一时间就是想找教练一起合影,“我的教练以前也是运动员,登上领奖台也是教练的一个愿望,这次是我们一起圆了一个梦”。
永不放弃
“我到现在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嗓子都还哑着。”直到面对长枪短炮的记者,杨洪琼依然不敢相信,从来没有什么成绩的自己,能拿到冬残奥会金牌。“我一直都希望自己悄悄努力,当个小透明,然后一鸣惊人。”杨洪琼说,这次自己做到了。
32岁的杨洪琼出生在云南罗平的一个小山村。小时候因为上山跌倒损伤了脊髓,导致双下肢瘫痪。残疾后,杨洪琼长期处于自闭的状态,不愿出门见人,甚至家里来了亲戚也不愿说话。
改变始于体育。上了中专,杨洪琼开始接触残疾人体育运动,在残疾人举重和轮椅篮球比赛项目中,她多次获得奖牌。抱着好奇的心态,她又“跨界”到了越野滑雪项目。
“对于一个南方人来说,滑雪这两个字太遥远了,有幸能接触它,就义无反顾地扎进来了。”杨洪琼说。
转项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和之前完全不一样的赛场节奏以及要适应新的比赛方式。从轮椅篮球到坐姿滑雪,无法掌握平衡的她一开始是在摔跤中度过的。甚至,因为她摔得最多,队里教练还给她起了一个外号:杨美娇——每天摔一跤的“杨每跤”。杨洪琼笑称,那时候队里只要有人摔倒了,所有队友都会把目光投向自己。但这并没有让她打退堂鼓,反而让她更加勤奋练习。
在昨天比赛冲线时刻,杨洪琼振臂高呼“中国万岁”。在赛后采访中,杨洪琼道出了背后的原因:“是强大的祖国让我们站在了世界最高领奖台!”她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