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写好体会其实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就可以了,很多人在产生新的想法之后,都要记录在心得体会中的,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法治中国心得体会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法治中国心得体会篇1
这几天,随着大型专题片《法治中国》的热播,法治再次成为社会热议的高频词。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权力中走向法治化,需要的不仅是理念的更新换代,更需要法制建设不断的完善和进取。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政府在阳光下运行,“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和各类政务活动的基本规范。
一是法治意识正逐渐深入人心。做守法公民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已然形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增强全社会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形成守法光荣和守法有责的良好风尚,形成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氛围。
二是司法改革正逐步落实到位。从员额制改革到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从立案登记制改革到重拳出击打“老赖”。司法改革向深水区迈进,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做成了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但没有做成的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三是自觉守法正渐渐成为共识。从“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到将法治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守法信用记录到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法治社会建设扎实推进,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正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
法治中国心得体会篇2
近日,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在央视首播。专题片播出在在干部群众中引发强烈共鸣。大家表示,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回应群众对公平正义的呼声,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打造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公平正义落地有声,可见可感,百姓的“法治获得感”不断增强。
?法治中国》论证专题片共分六集,分别为《奉法者强》《大智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上)》《公正司法(下)》《全民守法》。该片以建设法治中国为,以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成就为主线,内容涵盖法治建设主要方面,既有权威、严谨的理论阐述,突出思想性和理论深度,又有丰富、生动的案例故事,体现人民群众因法治进步而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决胜阶段,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人民群众对法治政府的要求越来越高。几年来,人们欣喜地发现,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法治政府建设的节拍越来越清晰、脚步越来越坚实。专题片《法治中国》的播出,让执法干部感受到了身上的责任。2016年12月2日,最高法改判聂树斌无罪,悬疑21的沉冤昭雪;还有云南巧家女孩钱仁凤蒙冤投毒被改判无罪,内蒙古青年呼格吉勒图沉冤18年改判无罪等。这一原则,更体现在当下案件审理中,比如专题片披露的“曾某抢劫案”,审理立足于证据,抽丝拔茧、还原真相,最终认定盗窃罪。审判为中心,以审理的合法化、正当化,通过排除非法证据、防范冤假错案,以公正树立司法权威,可以说《法治中国》专题片奏响了司法公正炫音。
五年来,政府有关部门不断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治理创新,法治政府建设步履坚实。执法机关恪守权责法定,各项工作更加廉洁高效。当前,全国各地真正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正全力推进行政执法公示、记录、审核等三项制度,通过严格执法、规范执法,推进公正执法,进一步加大内部监督力度,以监督促规范,推动执法能力和水平的提升。笔者认为,要确保司法公正,须做好以下方面。
一方面,要从人的思想抓起,作为一名人民法官只有把“三个有利于”放在首位,只有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才能不计个人名利得失,才能依法公正、及时地审理好各类案件。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才能“想当事人所想,急当事人所急”,努力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另一方面必须建立审判公开制。公开才能增加法庭审判的透明度,才能使司法审判置于社会公众舆论的监督之下,才能最大限度地确保司法公正。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全国法院整顿工作座谈会上曾指出,各类案件除涉及国家机密、公民个人隐私、未成年人犯罪以及法律另有规定不予公开审理外,一律实行公开审判制度,都不许实行“暗箱操作”。
此外,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还要敢于查处那些违法违纪枉法裁判者。对于造成错案或有执法过错的责任人,要敢查、敢追、敢究,做到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有错必改,有错必纠,让犯错者受到警示,让无错者接受教训,杜绝冤假错案再次发生。对于那些严重违法违纪的,还要予以法律制裁,清除出法院,以纯洁法官队伍,不能让害群之马干扰公正司法。
法治中国心得体会篇3
大型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第四、五集《公正司法》以全面依法治国为背景,以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内涵,通过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的案例,展现司法改革对于法治中国建设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司法责任制、便民、利民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获得实惠。
公正司法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作用十分突出。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的破坏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这形象说明了司法不公对法治“水源”的危害。司法不公的深层原因在于司法体制不完善、司法职权配置和权力运行机制不科学、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不健全。要消除这些导致各种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的深层原因,就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这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推动器”。
构建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制度体系。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必要保证,也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本质要求。很难想象处处受到干扰的司法权会带来程序和实体上的公正,会带来令人信服的公正结果。司法的实践也一再证明,一些冤假错案就是司法机关受到外界干扰而酿造的苦果。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出台司法机关内部人员干预过问案件规定,让司法人员增强了抵御权力干扰的勇气,筑起了一道防止干预司法的“防火墙”。设立巡回法庭,成立跨行政区划的法院,这是用制度克服地方行政权对司法权的干预。通过改革确立新的体制机制,为司法者构建具有组织、职业和物质保障的安全体系,实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目标,让司法者的法治信仰得到守护,让守护公平正义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增强。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审判是法官开庭审理案件并作出裁判的活动,尤其是在刑事诉讼中,审判是守护司法公正、防范冤假错案的关键环节。但是在审判实践中,仍然存在办案人员对庭审重视不够的现象,有的关键证据没有收集或者没有依法收集,有的没有达到“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法定要求,使庭审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各类司法人员的工作职能,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确保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对于防范冤假错案、排除非法证据、确立审判的高标准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全力加强人权司法的保障水平。人权司法保障水平是法治状况的重要标志,是司法公正与否的重要标尺。法治的本质在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而司法是保障人权的重要方式。全力加强人权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