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生活中得到感受后,都是会认真写心得的,我们时常会在生活中收获到不一样的启发,这时就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护理铺床法的心得体会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护理铺床法的心得体会篇1
人都送到医院了,为啥还得请护工?
专家建议设立助理护士取代护工减轻患者负担
● 随着护工群体的快速发展壮大,入职门槛低、专业素养差、乱收费,甚至虐待病人等问题相伴而生,备受社会诟病
● 护士数量不足是我国护工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改革开放后,医院处于急速发展阶段,床护比严重不足。当下,除了医院对护理队伍重视不够、在护理人力资源上投入不足之外,监管部门对公立医院床护比标准的考核也缺乏硬性指标,没有对医院形成刚性约束
● 接受采访的专家呼吁,借助医疗改革契机,扩大护士队伍、配足力量,新设助理护士岗位来承担病人的生活护理工作,将护工取而代之,以此提升护理的专业化、职业化,进一步满足人们对护理服务的需求
“看着姥姥两条胳膊上青一块紫一块,我们全家人都很愤怒。”2021年12月21日,北京市民肖华(化名)的姥姥强烈要求出院。到家之后,老人告诉家人,自己在医院被护工虐待了,所以才拒绝继续在该医院接受治疗。
肖华告诉《法治日报》记者,她姥姥12月17日送到北京一家三甲医院进行急救。急救结束后,老人留院观察。原本家人是不准备找护工的,但医院不允许家属陪护,说是疫情防控的需要,并称医院有合作的护工可以提供陪护服务。
“护工可凶了,嫌我胖,帮我翻身时特别用力,还使劲儿打我。”老人说。肖华赶紧拍下视频和照片,找院方交涉,院方表示经过调查后会给个说法。12月30日,医院给了个护工所属公司的电话号码,让她直接和对方联系。
“没想到护工会这么对待病人!”肖华说,“护工的工作为什么医院不能承担,为什么护士不能承担?”
这不仅是肖华心中的疑惑,也是很多人的心声。
据了解,我国护工群体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成因复杂,既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医疗护理资源短缺,无法满足群众需求的因素,也有父母生病住院,而很多独生子女无暇照顾的现实困境,还有当时医疗行业改革市场化导向的契机,导致“护工大军”逐渐形成。
随着护工群体的快速发展壮大,入职门槛低、专业素养差、乱收费,甚至虐待病人等问题相伴而生,备受社会诟病。
近日,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患者及家属、专家学者呼吁,借助医疗改革契机,扩大护士队伍、配足力量,新设助理护士岗位来承担病人的生活护理工作,将护工取而代之,以此提升护理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进一步满足人们对护理服务的需求。
“孩子赚的钱还不够请护工的”
今年30多岁的北京市民林女士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近年来,她有过多次请护工的经历,不管是自己生孩子住院,还是父母家人生病住院。虽然护工的存在解决了她的大难题,但在她看来,请护工实属无奈之举。
2017年的时候,林女士的婆婆做心脏微创手术,医院要求家属陪护,可考虑到自己和丈夫白天都要上班,还得照顾孩子,实在没有精力陪护,于是在一款专业app上聘请了一名护工,每天的费用为220元。
2021年2月,林女士住院生二胎,出于疫情防控需要,所在医院规定家属不能进入病房,但给每个病房配备了一名护工,负责产妇和新生儿的基础护理工作,每天的护工费为300元。住院7天,林女士医疗费报销后自付4400多元,护工费支出2100元。
因剖宫产失血800毫升,林女士生完孩子后身体非常虚弱。护工24小时在病房,扶她上厕所、为孩子更换纸尿裤、协助喂奶等,工作比较尽心。交谈中,林女士得知,医院配备的护工并非医院职工,而是一家跟医院合作的公司派驻的人员。
“护士不就是护理人员吗?这些活为什么护士不干,却要让外来的护工干?这不是给患者家庭额外增加经济负担嘛。”林女士说,当时一名护工负责一个病房,照顾2至3名产妇及其婴儿,也就是说,一个病房每天的护工费用支出为600元或900元,“这笔钱完全够增加一两名护士了”。
采访中,很多人都有过与林女士相似的经历,也表达了与林女士一致的看法。
“护工费真是一笔不菲的支出,要不是我们姐弟4人分摊,压力就太大了。”39岁的上海市民张强(化名)如是说。
他回忆道,2020年年初,母亲患重病住院。一开始,在亲属陪护和护工之间,他和3个姐姐选择了前者,大家轮流陪护。后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医院加强了病房管理,加上3个姐姐住得远来回不便,陪护母亲的重任就落到了张强一个人身上。
对张强来说,照顾母亲本是分内之事,但工作、家庭、陪护连轴转,让他实在“吃不消”。后来一家人商量,请了一名护工24小时陪护,每天300元护工费,一个月9000元。
记者以需要请护工为由,咨询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多家提供护工服务的家政公司得知,一对一的护工费用基本在每天200元至300元之间,一些重病患者的陪护费用更高。
2021年夏天,天津市蓟州区居民王中华(化名)因心脏病发作到天津一家三甲医院住院。因心疼两个儿子工作忙、家庭负担重,王中华主动提出不要孩子陪护。可两个儿子担心母亲没人陪护不方便、出意外,经商量,还是给母亲请了一名护工。
听说护工费每天240元,住院10天就要2400元,王中华心疼地直念叨:“太贵了,孩子赚的钱还不够请护工的。”
如果有家人生病住院一个月,按照每天240元计算,仅护工费一个月就要7200元。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天津市2020年度职工平均工资每月为6777元,而在天津市蓟州区,很多普通工薪家庭职工的月收入也就三四千元。也就是说,在天津,普通职工仅凭个人工资收入是负担不起护工费的。
“每天200元,7天1400元,加上200多元饭钱,共支出1600多元。”近日,河北保定市民郑刚(化名)在母亲康复出院后,算了一笔账,母亲生病住院7天,医药费走医保报销后自付2000多元,而护工费支出达1600多元。
郑刚的母亲今年89岁,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住院治疗是家常便饭,请护工也成为常态化选择。“没办法。医院跟我说,要么家属照顾老人,要么请护工,我每天要照料女儿家的起居生活,接送外孙上下学,再说我这岁数,也没体力、精力去熬夜照顾老母亲。”郑刚说,对于他这种普通家庭而言,护工费支出无疑是一项沉重的负担。
对此,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居民马朝云(化名)也深有体会。2021年10月中旬,他骑电动车不小心摔伤,腿骨骨折。办理住院时院方明确表示,病人住院期间需要有人陪护,如果亲属无法陪护,就得请护工,护工费自理。
经人介绍,马朝云加入了一个护工微信群,从中得知护工收费起步价为一天240元,根据病人的年龄、自理能力等情况,还需要增加相应费用,此外还要承担护工每天的伙食费。
最终,马朝云请了一名护工,每天费用为260元,包括240元护工费和20元伙食费。住院17天,他共计支出护工费用4420元。“我一个月都挣不到4420元。”马朝云对记者说,没想到住院还有护工费这么一大笔支出,老百姓常说生不起病、住不起院,别说医疗费了,长时间住院,连护工费都付不起。
确实,对于有病人需要长期住院的家庭来说,护工费支出负担之重,感受尤为深切。
2020年下半年,北京市民王淑芬(化名)的父亲因为膀胱癌、脑梗入住北京一家三甲医院,并通过医院请了一名24小时护工,该护工负责病房两位病人的生活护理,每位病人每月需要支付护工费6000元。
王淑芬的父亲在医院住了10个多月后,于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