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之路心得体会6篇

时间:2024-06-05 作者:betray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是一种把大家内心想法用文字保存下来的文字载体,优秀的心得体会需要不断地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成长之路心得体会6篇,感谢您的参阅。

成长之路心得体会6篇

成长之路心得体会篇1

这段时间在网上继续教育学习了《名师的教学成长之路》,让我影响最深的两句话是:“只有自学,才能自觉的学,真心地学,有效地学;只有自学才能培养起爱学这心,善学这法和终生学习这志。”,“教师有悟性,教学才有个性。”所以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教师素质提升

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有效地掌握课堂教学时间,调控课堂,使自己在教学成长中有进步,因此教师在素质提升这方面,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必须具有责任心、爱心和无私奉献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们必须热爱并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只有我们甘愿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自觉投身这种平凡工作,以苦为乐、以苦为趣,才能产生巨大的工作动力;作为地理教师,还要爱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要爱他们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要爱他们成长中的每一点进步。只有以德立教的爱,才能动人、感人、育人。

第二, 必须具有上进心、肯吃苦的精神

第三, 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作为地理教师,要善于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使自己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善于学习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时代的脉搏,才能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地理课的地位和作用,使地理课教学富有时代气息,给地理课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变化,现代家庭以独身子女为主,在家都是宠着长大的,有些学生从小还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怕苦怕累、不愿学习、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所以教师也要改变教学观念,调整自身,要以现代教学论的管理方法去面对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要面带着微笑上课,语言要跟主持人,那样亲和力就强,学生也会喜欢你,那这门学科他就爱学、感兴趣。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所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学生环境很有必要,这样不但使学生的心理负担压力减少,而且也会 使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三、教学中要学会反思

教学中要学会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成长,也可以说是教师追求教学合理性的一种努力。

成长之路心得体会篇2

“老代,新年好,新年身体健康,从今天起就由我们邓主任来接管你了,祝您早日康复……”大年初一我怀着喜悦与临别不舍之情告别了呼吸与危重症科,和我的伙伴圆满完成了在呼吸内科21天转型与学习任务。

回首2024年12月下旬的至暗时刻,医院都是全民呼吸科,新添的几个呼吸加强病房也已爆满,整个空气都似乎被奥密克戎所禁锢,微信朋友圈,身边充斥着“发热气促,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甚至放弃回家……”但凡有些急诊和icu经验的同事都被临时调派了,家妻也被呼吸加强病房征调了。

那刻的我内心既焦虑澎湃又担忧矛盾,家里两个孩子,因为老家外婆感染,岳母娘临时回去照顾,已经是大点的孩子照顾小点的孩子的。

因为一直从事介入治疗的我没有呼吸和急诊经历,怕去了呼吸内科又帮不上忙……然而疫情不会等人,此时不战更待何时!我不能再左顾右盼的熬着,于是向医务科提交了“参战”申请,希望能去疫情前线做一些是一些,甚至是去帮忙写写病例都行。

此时有人也问我:“三年来那么多支援都没去申请,这时候去又不算什么支援,也没什么可图的啊”,我想反驳但也只是微微一笑,因为我其实也是有所图的,图的是完成2020年请战前线抗疫的愿望;图的是不愧于心,不怍于人的念想;更是为了实现我曾经对“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医生”和“十佳窗口服务人员”的允诺。回头还可以对我的孩子们说:“当年那场疫情我和你妈妈都勇敢的站在了最前线”。

12月30日,邓莉主任主持的呼吸三区开科,刘朝晖老师派去帮忙,我和另一个伙伴廖恺收到医院召唤安排到呼吸内科接管他那一组病人。焦虑和矛盾再次涌上心头,毕竟呼吸内科是疫情漩涡中心,我到底能不能胜任那个角色?但是医院安排了也不能临阵逃脱啊,那得多丢人啊?身边的小伙伴也调侃起来“没想过吧,这辈子介入科小伙居然还能顶一次呼吸内科医生”。

时不我待,赶紧着手准备吧。我一边把大学放假的外甥叫过来管孩子,另一边翻出来老旧的内科书再次翻阅呼吸章节,又反复认真学习了几个新冠诊疗规范和视频,就这样被赶鸭子上架了。

呼吸与危重症科疫情火力异常凶猛,四层普通病房108张床全部爆满,只有六名医生,护士站那边还预约着一两百号病人,还有不停从急诊转来的病人,住院的病人也有不少重型的病例和一些从重症救治转回来的重病号,形势很不乐观。

到了呼吸科刘老师把18个病人分两组交给我和廖恺,一人分了九个病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确实点乱,但也得硬着头皮去熟悉病例和诊疗方案,不能对不住那些把命都交给我们的病人和家属。第二天交班看到医生排班表我更不淡定了,当天就是主班,后面是夜班,于是当天晚上我理所当然的失眠了,想着接下来晚班怎么办,但是上了战场,即便是摔断了牙也得吞进去继续往前冲。第三天黄玉晖主任交班后对我说“你们放心值,我也陪你们睡科里”,我真是喜出望外:“主任你咋昨天不和我说啊,我失眠一宿,担忧了一整天”。

庙小妖风大,浅池王八多!这夜班是相当欺生啊!下午五点二十我刚到科室,接班护士站电话来了:“急诊抢救室一个重症患者赶紧去看!”我和廖恺分开一内一外合作,我负责科外收病人会诊事务,赶忙转告黄玉晖主任让他带我去看,刚刚下楼我又收到电话:“加强病房一个急会诊。”两个下马威把我整的焦头烂额。在黄玉晖主任指导下收下了第一个病人放进eicu,再跟着黄玉晖主任去急会诊病人,两趟下来起码知道了流程,护士站又来电话:“icu一区收两个重症肺炎患者。”恐怖如斯,等我赶到那边,两个患者已经气管插管了,在icu段老师指导下我收住了两个呼吸衰竭的危重患者。

回到科室已经晚上九点,黄玉晖主任为了犒劳我们特意安排了晚餐等我们一起吃饭,他一边吃一边向我灌输接诊和急会诊注意事项,就着这道“营养下饭菜”,我安心的吃完了晚餐,再把病例好好完善一下,然后就是108个病人按照概率学1%每一小时左右的频率此起彼伏的呼唤。一个夜班下来收治3人,急会诊2人,病房处理记不清多少次……这是前所未有的经历,幸亏有主任指导,我们又是两个人值班,让我能有惊无险的完成了第一个夜班工作。

就这样一边请教,一边学习完成了第一轮班。我深刻意识到呼吸科医生是真的难,疫情下呼吸与危重症科的班是真的难上。好在这里有乐于奉献的黄玉晖主任,还有我的榜样——85后的标杆刘俊永主任,积极追求事业的陈美姿博士,年轻有为的王桥博士的帮忙,还有各位老师连同护理老师对我们都颇为关照包容,我们才更快更好的适应呼吸科医生的角色,并逐渐融入到这个新的集体。

到了第二轮班,我也开始收获了,虽然送回了两个病危患者,但也出院了几个病例,几个“白肺”逐渐云雾散去,血氧饱和度开始上来,icu收住的病人也陆续转回来

...
《成长之路心得体会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