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通过写心得体会来整理思绪和梳理经验,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积极参加完相关的活动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想要和大家分享,写份心得吧,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红色教育基地参观感悟心得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红色教育基地参观感悟心得篇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这清明时节,我怀着对革命烈士的崇敬之情,在网上“参观”了革命烈士纪念馆。
一进入网站,便看见一座高耸着的庄严的纪念牌,下面刚劲有力地写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几个大字。让我感受到了烈士们那斗志昂扬、宁死不屈的精神。在纪念牌旁,矗立着革命烈士的浮雕,他们个个昂首挺胸,双眼炯炯有神地凝望远方,似乎在向革命事业胜利点大步进军。浮雕旁,簇拥着一片苍翠欲滴的松柏,它们棵棵枝繁叶茂,似乎象征着革命事业永远苍盛。
在网页中,我看见了许多烈士的悲壮事迹,他们为祖国能走向新时代,奋力拼搏着。他们有的为了革命事业抛开年幼的儿女和年迈的父母;有的为了保守党的秘密而壮烈牺牲。烈士们个个都是舍身为国、大义凛然,为革命付出自己的一切。烈士们那忠于革命、宁死不屈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在瞻仰烈士们的遗物时,我从先烈们在牺牲前慷慨激昂的书信中,深深地感受到烈士临刑前视死如归的无畏精神,这精神感天动地,让人敬佩不已。
离开网页,我想:先烈们已经为解放祖国奉献了一生,现在建设祖国的重任落在了我们的肩上。我们是祖国的花朵,在父母的娇宠下长大,还经不起风雨,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先烈们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困难的磨练中去开拓,去创新,为接下建设祖国的接力棒打下基础,等正其身后,在祖国需要我们付出时出一份应有的力。
红色教育基地参观感悟心得篇2
今年国庆,我们少先队有一个任务。就是去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后写一篇观后感。于是,我就和父母去了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参观。
一走进烈士陵园的大门,一排排整齐的罗汉松耸立在路两旁,好像一个个英勇牺牲的烈士的化身在保卫着我们的家园。
我们参观了广州起义纪念碑、广州公社烈士墓、叶剑英元帅墓、英雄广场等。在广州公社烈士墓刚好有一个旅游团也在参观,有个导游正在讲解。于是我也过去听。从导游的讲解里,我了解到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是解放后为纪念1927年12月广州起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于1954年修建的纪念性公园。
当时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迫害和屠杀,1927年12月11日凌晨,在当时的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以及叶挺、叶剑英、苏兆征、聂荣臻、徐向前领导下,发动了广州起义,崔镛健等150多名朝鲜人和苏联驻广州领事馆人员也参加了起义。由于敌强我弱,起义最终失败,在14日至19日的6天时间里,有5700多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
听完之后,我感受到了那些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们是多么的高大!他们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迫害和屠杀,不怕辛苦,不怕困难,不贪生怕死!虽然他们牺牲了,但他们是光荣的!他们是为广州的自由与和平而战死的!他们是我们广州起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这些英勇牺牲的烈士们为我们付出了自己的一切,甚至是人生中仅有的一次生命!如果没有他们,就不会我们今天这样的太平生活。虽然这次起义失败了,但是我们应该学习烈士们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好好学习,学好本领,以后为祖国多做贡献!
参观完了之后,我们满怀对烈士们的崇敬之意,依依不舍地准备回家。这时,一阵微风吹过,耸立的罗汉松“沙沙”作响,好像在向我们挥手道别似的,我对这些烈士们的敬佩之情再次油然而生。我们尊敬、勇敢的烈士们,您们安息吧!
红色教育基地参观感悟心得篇3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要是想让我们知道以前的一些历史和以前的历史任务为我们做出的贡献。
在这六个地方中,有几个地方的印象让我觉得非常深。首先就是中山纪念堂。孙中山先生是20世纪中国的巨人、伟大的爱国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山纪念堂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了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筹资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八角形建筑,外形庄严宏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中山纪念堂是广州最具标性的建筑物之一,又是广州事大型集合演出的重要场所。从80年代初向游人开放以来,它更是成了广州主要的游览胜地,成为中外人士最爱的参观游览胜地,所以中山纪念堂给我的印象很深。
另外我觉得越秀公园的镇海楼也是一个游览胜地。镇海楼位于越秀山小蟠龙上,又名“望海楼”,因为当时珠海河道很宽,所以将“望海江”改为“望海楼”,又因楼高五层,故又俗“五层楼”。1929年成为广州事立博物馆,1950年改名为广州博物馆,分朝代陈列广州诚2000多年发展的文物史科。镇海楼气宇非凡,古今曾以“镇海层楼”、“越秀远眺”和“越秀层楼”先后列为“羊城八景”之一。所以镇海楼的历史价值给我的印象也很深。
通过去参观这六个教育基地我才深深地认识到这些基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价值,让我收益匪浅。
红色教育基地参观感悟心得篇4
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今天,我国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一种民族精神的先进与落后,要看它能不能适应时代潮流,能不能跟进历史潮流。古代世界曾经产生过20多个不同的文明,但大部分都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究其原因,就是这些文明或者说民族精神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不得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我们的民族精神。现阶段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爱国主义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涵,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列宁说过: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