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课堂的心得体会通用7篇

时间:2024-07-08 作者:tddiction 心得体会

为了将自己的收获及时和大家分享,我们可以先写篇心得体会,当我们有所启发不如写篇心得范文记录下,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雨课堂的心得体会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

雨课堂的心得体会通用7篇

雨课堂的心得体会篇1

“反思,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课改人的成长方式。”确实如此,我们“课改人”的确应该不断反思自己走过的道路。认真学习了《高效课堂要想少走弯路,必须警惕这10大误区》这篇文章,发现值得反思的地方还有很多。

以小组合作为例,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经常使用的一种学习形式,如果教师不能把合作技能纳入常规养成计划,那么学生围坐起来之后,也不知道如何分工、如何对话、如何处理成员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这样的小组合作,肯定会破绽百出、问题不断。怎样才能将这种学习形式的有点发挥出来呢?这就需要细心的老师去思考很多问题了。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学生必须首先有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学习不可能总是和别人一起的,更多的时候是自己独立的学习。对问题也要有自己独立的理解与观点。如果没有独立思考和学习的习惯,合作学习只能是被动接受别人的学习成果,效果不高。其次,要思考的问题是有没有合作学习的必要。一个简单的知识性的问题,完全没有必要合作学习,还要硬着头皮来小组交流,那么这种合作学习纯粹是流于形式。第三,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方法、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合作习惯等,这些培训可以从同桌合作开始。先学会和同桌合作,再和其他同学合作。第四,教师要在课前建立起合作学习的一些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合作学习也是如此。以往我见到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表面看热热闹闹,其实讨论的内容根本和学习无关,更有甚者,在讲笑话,唱歌等。所以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明白在合作中应该怎么做是正确的,不应该怎么做。还有让弱者先说,其他人补充,强者概况总结等。这些规则都要让学生知晓。第五,小组合作要有明确的分工。比如小组合作学习的主持人是谁?记录人是谁?中心发言人是谁?补充发言人是谁?等等。只有做到了以上这几点,这样的合作学习才可能真实有效。

所以,课堂教学形式求新固然很好,但是在求新的同时,一定要关注课堂效果。从细节上反思这样的形式,使效果大于形式,这样才可能达到高效课堂。

雨课堂的心得体会篇2

这次培训学习,让我第一次接触了微课,微课程是一种比较新型的课型。首先,通过接触“微课程”明白了:微课程是由文字、音乐、图画三部分组成,它没有解说的声音,在优美的轻音乐中,静静地阅读文字,欣赏画面,进而引发思考。其次,此次培训,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我认为不管是微课还是翻转课堂,其实最终目的都是为更好的教学提供服务的,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得以改善。而微课的设计正好可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需求,在此,我就参加培训后的一些感想与大家分享。

一、我知道了,其实微课是指利用10分钟左右时间讲解一个非常碎片化的知识点、考点或作业题、考试真题、模拟题的一种微视频。这种视频有着短小精悍的特点,即视频长度短,主题小,设计、制作、讲解精良,学习效果震撼令人难忘。

二、微课虽然是一个短小的视频,但它也具有环节上的完整性。微课虽展现的是某个教学重难点的知识,但就这个知识点而言,它也有导入、过程和小结。因此,我们在制作微课的时候一定要清楚这一点。

三、在学习制作微课时,我也有一些小收获。如:我们不仅可以利用录屏软件来录制微课,也可以使用手机或者摄像机。其实手机和摄像机是最容易操作的,如:平时听数学老师说,数学中的除法那一部分知识特别难,而课堂上的时间又有限,老师兼顾不到每一位学生,也许某个孩子理解能力弱,没跟上老师的思路,这一部分就落下了,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采用手机或者摄像机,准备好纸笔,这个时候老师就只需在纸上进行解题,解一道题最多也就用3、4分钟,既简单又清楚,孩子可以一遍一遍去看解题步骤。

所以,对于我们小学而言,小学生的自制力和学习主动性本来就弱,这种“家校翻”根本就不适合,所以,我们只能利用微机课和自习课让孩子去观看微课。

当然,微课程的制作是一种很费脑筋,很需要遵循科学和规律的。这也启示我们,科学就是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随意,必须严谨、认真、科学。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多动脑,多制作像这些有效的微课程集,引导学生在思索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问题解决后得到提升。

总之,微课是一种以微视频为主的多种教学资源构成,并在教学应用实践过程中不断“生长”而成的一种微型网络学习课程,它是在web2.0时代随着新技术和新媒体(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网本、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智能化数字终端设备的普及)的迅速发展以及广大用户对学习方式多样化(如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按需学习、合作学习、移动学习、远程学习、泛在学习等)的迫切需求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的出现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微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会不断去尝试、争取能让微课伴着孩子们一起进步。

雨课堂的心得体会篇3

20xx年4月2日我有幸听了城关小学王丽英老师的关于“问题的解决”的教学,收获颇丰。王丽英老师不仅仅关注知识和结论,更关注过程、方法与情感。努力地通过数学学习使孩子抓住数学的本质,品味数学的真谛,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并带着无限的乐趣投身到更广博的数学海洋中。在“数学问题”与“生活问题”的对比与联系中,引导学生感悟数学中的生活、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创造时空,让数学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作为一名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师,我觉得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是很多的。

首先,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其次,我们应清楚“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没有问题也就无从研究。在问题的解决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乐趣,激发他们对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其三、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几点:

1.注重学生收集信息

从解决问题的步骤来看,收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低年级多是以图画、表格、对话等方式呈现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加纯文字问题的量。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中低年级学生而言,最有效的途径是指导学生学会看图,从图中收集必要的信息。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要求是不同的,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的关键,那就是要能组合问题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只有认识到信息之间的联系,才能提出一个合理的数学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缺乏这样的意识,有时是教师有这样的意识并给学生提供了机会,但学生却不提不出来,要么提出的问题都一样。因此,为学生营造大胆提出问题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显得十分必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在唤醒学生探索的冲动,培养学生敢于质疑。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产生合作交流的需要。教师应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当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很清晰时或者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解题方法,特别是有创

...
《雨课堂的心得体会通用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