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是一种将复杂思绪转化为简单表达的方式,写心得体会时应注意语言简洁明了,避免长篇大论却缺乏重点,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新时代青少年心得体会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新时代青少年心得体会篇1
今天,我读了一篇题为《蹲下不仅仅是身体》的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一家三口去杭州动物园时看到的一件事。
事情是这样发生的。当一位父亲带着孩子进入动物园入口时,孩子说:他的身高已经超过了免费门票的大小,所以他可以买半张票。但他的父亲让他蹲下来,像一只有趣的`鸭子一样避免了检票员“成功”逃票的过程。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为那个孩子脸红了。我认为这种行为很糟糕,既没有诚信,也没有原则。父亲没有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孩子也没有自己的原则。
我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上学的时候,我的好朋友告诉我千万不要借给同学笔。我当时没当真。
有一次,一个同学真的想让我借笔,并指定借我新买的粉色水性笔。我毫不犹豫地借给了她。她还慷慨地说:“下课后一定要还给我。”我还在想,一个好朋友怎么能不让我借钱给一个同学呢?一个同学很好!结果,一个同学甚至放学后都没有把笔还给我。
第二天放学后,我忍不住找到一个同学说,你能把笔还给我吗?她从笔袋里拿出我的笔,把它还给了我。我看到了,唉!笔磨掉了油漆,少了一半的油。那是我一次也没用过的新笔!我想下次我不能借给她的笔了!
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说话不算数,做事不诚实。
孔子曾经说过:言必信,行必果。自古以来,“诚实守信”就是我们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的青少年应该是一个诚实守信的好青少年!
新时代青少年心得体会篇2
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是基础的重要资料。柳斌曾说:“中小学加强德育首先要从文明文明做起。文明文明的传统不能在新一代人中丢失,如果一旦丢失了,小而言之,会带来社会秩序的混乱,大而言之,会给国家、民族带来灾难,带来耻辱。”交往礼仪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一种规范,调节人际关系的一种规范,有礼仪规范,社会生活才会井然有序。交往礼仪是重要的,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我们如何对小学生进行交往礼仪呢笔者认为要从家庭、校园、社会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三维”模式,构成合力,以到达理想的效果。
一、家庭维度抓启蒙——通过言传身教,抓好四个启蒙
礼仪务必从家庭做起。“对孩子来说,家庭,就是社会秩序的缩影,父母就是孩子模仿的楷模。家庭成员中的人际关系将深刻地影响着孩子,将来他对待他人时将主要以此为依据。”家庭礼仪主要是通过言传身教,抓好四个启蒙。
(一)尊敬长辈的启蒙
家庭是人才成长的源头,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事实上,从孩子降生人世开始,他的父母就已开始对他(她)们进行家庭礼仪了。“我们的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家庭交往礼仪中,首先要孩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如何做呢?
(1)要把尊敬长辈的文明用语融入日常生活中,如:早上起床,孩子有文明的向老人打招呼:“爷爷奶奶早上好!”出门要说:“爷爷奶奶再见!”等。
(2)坚定地拒绝孩子对长辈的不适宜行为,如:吃饭的时候把自己喜欢的菜端到自己面前,不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吃。
(3)孩子体谅和关心长辈的状况。长辈身体不适,要学会问候或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端杯水,提醒爷爷奶奶吃药,爸爸妈妈下班回家,要在他们进门时帮忙接包、拿拖鞋等。
(二)文明用语的启蒙
文明用语很重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主要是通过语言来交流,用语言来表达情感,美的语言、文明的语言能够使人们在交往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既给别人以快乐,也给自己以快乐。小孩的语言最初更多来自于家庭的启蒙,家庭的文明用语启蒙更多来自于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现代中国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物质和精神上都享受到最大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单向爱,等孩子长大以后,不懂文明,不明白关心人,自私自利,作为父母,十分苦恼。有经验的父母明白,在这种状况下,事后指责、呵斥孩子,效果并不是很好,不如事前经常用“故事”进行引导。故事是孩子们都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不管是讲者还是听众都当作是一种好玩的事情,开心愉快。家长们能够选取一些涉及文明文明方面的故事经常给孩子讲解。利用故事中的生动、形象的情节和主人公良好的品行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坚持下去,能够引导孩子向起息有度,举止有礼,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爱学习、爱劳动,识大体,解人意等方向发展。
(三)邻里友好的启蒙
“远亲不如近邻”。家长要孩子,任何时候首先都要与离自己最近的人搞好关系,互相帮忙。近邻的关系都搞不好的人,很难想象他能关心更多其他的人。此刻,住在城市中的人们,也许是工作、上学的缘故,没有时间互相沟通,所以邻里之间不相互交往。据了解,不明白邻居姓名的大有人在,不与邻居交往的更多。虽然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人们生活的节奏也变快了,但是邻里之间还是要友好相处的。家长要让孩子看到,做一个好邻居,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尤为重要。平常的生活无论是楼道里的一声问候,还是见面的会意一笑,都是呵护邻里缘分的一次良机。邻里关系处理得好的关键,就是凡事要先想到他人。诸如:当孩子白天准备放开音量收看电视或听音乐时,应先让他想想邻居有无上夜班的在家休息;当你在高楼阳台为花浇水时,应告诉孩子要先看看楼下是否有人,是否有晒着衣被;当你的孩子与邻居小孩吵架时,就应先看看别人的孩子有否受伤,并主动带孩子去邻居家问个究竟、道个歉……家长时时刻刻不忘记营造出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邻里氛围,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启蒙。
(四)文明行为的启蒙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家庭是人们理解道德最早的地方。高尚品德务必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构成良好的家风。”家长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交往礼仪氛围。
(1)家长应具有良好的教养态度和期盼。
(2)家长应不断提高交往礼仪水平。家长是子女模仿学习的榜样,如家长不讲礼仪,将会对子女交往礼仪的养成起消极作用。
(3)重视家庭礼仪氛围。如果家庭充满和睦温馨、积极向上、以礼相待的气氛,儿童就会有安全感和舒适感,这种气氛容易激励孩子奋发向上,构成良好的礼仪。
二、校园维度抓传承——通过阵地建设,抓好四个结合
校园是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的主阵地,校园教师在礼仪中起主导作用,校园要进一步推动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使其继续发展。因此要个性抓好校园小环境阵地建设,促进四个结合。
(一)交往礼仪与各科教学相结合
“传道、授业、解惑”并不是教师惟一的任务,各科教学的老师都要明白,交往礼仪与每一个老师都有关系。因为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往的活动,当然下课之后师生之间的交往也一样重要。交往礼仪应与各科教学相结合,每一个老师都要注重榜样的作用。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洛克认为:“对于孩子们尽管能够给予各种训导,天天告诉他们一些关于礼仪的精湛的知识,但是最能影响他们的举止的还是那些与他们朝夕相处的人和他们周围的人的言行。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得来的。我们都是一种模仿性很强的动物,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孩子们的耳闻不如目见,也是不足为怪的。”学生的模仿性、“向师性”很强,学生最接近的榜样就是教师。教师是工作者,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