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教室的奇迹读书心得7篇

时间:2025-09-21 作者:dopmitopy 心得体会

通过总结心得,我们能够识别出生活中的重要价值观,坚定自己的信念,写心得体会时,大家应尽量避免抄袭,要展现自己的独特视角,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第五十六教室的奇迹读书心得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第五十六教室的奇迹读书心得7篇

第五十六教室的奇迹读书心得篇1

近两个月我认真的阅读了《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使我很受感动,它在我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尤其在我以后的班主任工作方面更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雷夫,这位美国最搞笑、最有影响力、最优秀的老师感动着全球无数的人。他创新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变成热爱学习的天使,他热情的教育态度,把教室变成温暖的家。

手捧着这本书,细细研读,感动着、惭愧着、欣喜着。感动的是雷夫在一间会漏水的小教室里,用了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创造了一间充满爱与奇迹的第五十六号教室。惭愧的是自己也已从教十几年,但是教学上还是进步甚微。欣喜的是看了这本书,学到了很多,明白了自己以后努力的方向。

在这本书里,要学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但给我感触最深,最让我受用的还是以下几点:

一、营造像家一样温暖的教室。

第五十六号教室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座躲避暴风雨的天堂。在那里没有害怕,雷夫老师用信任代替恐惧,做孩子能够依靠的依靠,讲求纪律、公平,并且成为孩子们的榜样。正如他所说的:“孩子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所以无论是走出去的还是呆在里面的孩子,都认为那里是最温暖的地方。

二、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

在这本书中,雷夫认为通过文学,孩子们会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敞开心扉理解新观念,踏上光辉的大道去远行,所以他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也因为写作潜力会令孩子终身受用,所以才用四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潜力。同时,我也发现,雷夫老师的一些创新之举,如开办读书会,帮忙孩子挑选图书,撰写每月读书心得等无一不是好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因此,读着这些文字,我有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当然还有很多的理论需要细心研读,慢慢消化,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也有这样一种信念——我们还能够做得更好。从现在开始给自己制定一个新的目标,并且确信自己的学生也能够做得这么好,因为我们都有一个教室,在这个教室里每一天都在上演着不同的故事。如果我们能够像雷夫老师一样细心观察,从爱每一个孩子出发,那么我们也会有自己不一样的教室,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让我们的教室变成孩子们心中向往的地方。

所以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工作中我必须会象霍夫老师学习,加倍努力,争取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五十六教室的奇迹读书心得篇2

认真拜读了《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听了同行们的交流,感慨万分,感慨雷夫老师的爱心,感慨美国教育的人性,感慨西方教育的创新精神。静心思索,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能否在中国产生,能否在我们班产生,感觉很难,真的很难。

奇迹的产生为何很难,我也在认真思索。偶然在网上看了一篇文章,若有所悟。文章的题目是《中美教育的十个最大差异》,文章内容大致如下:

一、为谁而学:

美国教育告诉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去想,想学什么东西,因而学生一般学得主动、灵活、高兴。而中国的教育总是要事先给学生做出细致繁琐的各种规定,该学什么,学多少,什么时候学,该怎么学等等,中国的学生视学习为功利,因而习惯于应付,学习是家长、老师的事情,是为升官发财找工作而学,学得被动、教条、无奈。

二、育人目标:

美国不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极其看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而才会有美国白领不会算10减6等于几貌似“可笑”的事情发生,他们觉得要趁孩子年龄小时抓紧培养创造性思维,而中国教育特别重视所谓的“双基”,重在练“基本功”,不重视对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美国的学生低分高能,中国的学生高分低能。因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不愿意接收中国学生,在他们看来,中国教育是培养知识的奴仆,而不是在“育人”。

三、课堂:

中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总结,把学生教到无问题就好;美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启发,把学生教到能不断提出新问题。中国的课堂要举手发言,美国的课堂鼓励自由发言。中国的课堂如果对教师的结论不同意会遭受批评,而在美国的课堂上则受到表扬。中国的课堂讲纪律,美国的课堂讲人权。

四、师生关系:

在中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孩子刚踏入学校就知道老师总是高高在上,而在美国教授也没有什么权威可谈的。美国人不承认权威。中国孩子盲目崇拜老师,觉得老师总是对的,中国的老师喜欢保持威严,不苟言笑,美国老师很喜欢和小孩一起聊天,是要好的朋友关系。

五、考试制度:

美国的考试经常是开卷,孩子们一周内交卷即可,而中国的考试则如临大敌,单人单桌,主监副监严防紧守。在中国,考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淘汰;而美国的考试目的在于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补缺,以利于今后的发展。

六、班级人数:

中国虽明文规定每班不超过45人,但乡镇及县级学校班级人数平均60人之多,法律并不能约束什么。而在美国,一个班的人数不超过30人,31个人就属于违反教育法,不同的是美国人看重的是诚信——自我信誉度,故不敢越雷池半步。

七、时间:

在一年中,中国中学生有8个月是上课时间,每天11个小时左右的在校时间。美国学生每年只有1000个小时左右。上学时间短、课业负担少,这是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孩子有了更多的自由安排时间还能让孩子学习自己安排时间。

八、成绩单:

成绩在美国属于“隐私”。老师给家长看成绩单,他只给你看自己小孩的成绩,不会公布全班的成绩。在中国,行政部门会想方设法的公布学校成绩。教师的考核也要看学生的升学率、优秀率。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在这样的机制下长达12年之久,心理压力之大是显而易见的。

九、教材:

美国的教材浅显,对孩子没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数学,导致许多的成年人离开计算机对数字就没了概念,连日常生活的计算都成了难题,看之非常可笑,但是他们注重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的教材一味的强调夯实基础,才导致机械重复的作业一堆堆,其结果是造就了一批有一批的高分低能的人才。

十、课外生活:

中国一般不太允许小孩参加真正的社会活动。但在美国小学生一旦走进校门就开始真正参与社会活动了。美国的课外活动是学生自发参与,经费也是大家共同出资、共同寻求赞助。比如,8岁的孩子会帮人家清洗洗衣机,一次8美元,为别人演奏等等,把赚到的钱拿来搞活动。当然并非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赚钱,也有很多是打义工的。美国让小孩接触社会环境的方式非常多,他们认为教育即生活。

中美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考核等等一系列方方面面的差异才是奇迹难以产生的根本原因,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能向雷夫老师学的只能是他对学生的爱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第五十六教室的奇迹读书心得篇3

近期,学校发给每位教师一本读物《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看到这本书,我就被封面上那一句“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给吸引了。第一部分“家最温暖”所讲的内容,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作为一名新教师,面对这样一本读物,带着疑惑的心情打开了这本书,慢慢才发现这本书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教会我们如何与学生沟通,还教会我们如何去创造奇迹。

我佩服雷夫老师的智慧,更惊叹于他的谦和,耐心,毅力和对工作的热情。他提出的许多观点都让我受益匪浅:“随时为孩子们挺起可靠的肩膀,是建立信任

...
《第五十六教室的奇迹读书心得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