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将个人的学习成果进一步深化,我们可以写好一份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是一种把大家心里见解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文字载体。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大学生采访老师心得体会范文5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采访老师心得体会范文1
徐老师是我校资深的政治老师,也是我结对子的师傅,我们俩很要好,也很谈得来。一开始谈起家常事,后来说这说着不知不觉地把话题转道“如何交到学生”问题上来,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
我:徐老师,我向你讨教一下,我现在经常向学生强调转化学习
方法,但一直没有得到什么效果。
徐:有一点需要我提醒的是,事物发展变化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
我:有道理,不过我问成老师,你是不把哲学道理常给学生讲。
徐:看什么内容,主要学生能听懂的道理,应该讲给听,但大道理讲给学生不爱听。重要的还是在“爱”字上,我记得有位俄罗斯学家说过,他说:“爱一个可爱的孩子,比爱一个不可爱的孩子容易得多。”在受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学生都有被爱的权利和受的权利。我认为坐在我面前的孩子们,个个都是聪明的孩子,决不能把自己孩子分成好与坏或聪明与不聪明,他们正处在上进和发展的阶段,所以任何人无权对正在成长过程的孩子们,定以过早的结论,当然不否认平时定某些学生为优秀学生或某些学生为后进生。这是为了更好地他们,为了付出更多的爱心,因为后进生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心理问题,所以要用爱心感化他们,对学生心理健康和思想品德是一件常抓不懈,持之心恒的工作。
我:我不是奉承徐老师,我从心眼里佩服你,你对学生的爱心,很感染我。不愧是我的榜样。我也明白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要以学生为中心,不能把孩子分为三六九等,每个学生在我心里都应该是平等的,用爱欣感化他们,让他们从内心里真正喜欢上我这个老师。
以上是我和我的师傅就“如何交到学生”的谈话和感想。
宋:的对象是学生,方法是师生双方相互进行的主要活动,这里面当然包含着以谁为中心的问题。黄老师你说应该以准为中心?
黄:当然是以学生为中心了。
宋:中心问题定位了,那么是不是应该转变教师角色?
黄:以学生为中心,必须转变教师角色。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灌输 — 接受,学生的学习方法,只能跟随老师意图听讲 — 背诵 — 练习 — 接受教师传统的知识,学生就是处于一种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被动状态,忽视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
宋:黄老师,我现在有点醒悟了,我从讲实习课开始到现在一直把自己放到中心位置为了树立教师权威,强迫学生听讲,让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成老师这种教法的确不适合新课程。
黄:宋老师,你说的对,传统的方法只束缚学生转变不了学习方法,危害很大,所以我们必须尽快转变方法,不能在继续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法从事工作。如果这种方法继续下去,不仅导致师生之间交往与对话浅化,更淡化了师生相互间的理解和精神上的交融,不仅启动不了学生们想要学习的动机,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课程改革就是为了推进素质,教师的职责时代呼唤更高地要求,这不仅局限于传授知识,而是激励着思考;要求我们成为一位指导者,一位活动的参与者,一位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战友。总而言之,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学生。
宋:黄老师我明白了,一个好教师必须能体会学生的欲望、情感、态度和发展的去向,体会到学生作为发展中心的独特个性以及自由、创造的选择、并且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以致达到师生之间真正成为平等的关系。
大学生采访老师心得体会范文2
记得上一学期,在 “六月五日世界环境日”前几天,“小主人少年宫”的老师交给我们了一个重任:采访我们莲河学校的老师,问题是关于世界环境日的。这个任务让我们个个目瞪口呆,我们平时与老师说话时都有点害怕,更别说采访老师了。
“早干早利索。”回到家后,我立刻准备好了采访问题,准备在下午大课间的时候去采访老师。
上学时,我的心一直安静不下来,“去采访”和“不去采访”这两个大将一直在我的身体中进行生死拼搏,星期一的大课间终于还是如期到来了,结果“去采访大将”没能打败“不去采访大将”,我自然也没去。周二和周三,“去采访大将”也屡战屡败,星期四,眼看着这是最后的机会了,“去采访大将”一鼓作气,终于把对手打败了。
我怀着忐忑的心情,一步步的向老师的办公室靠近,心情也随着距离越来越短而变得越来越紧张。我慢慢地推开办公室的木门,走到老师的面前,尽量把心冷静下来,认真地采访老师。终于,我的采访任务顺利完成了。当我迈出了办公室的第一步时,我的心感到了从未有的轻松,心里的一块大石头也终于落下了地。
这次采访任务,让我不仅突破了自己,还让我变得更加大胆,使我不再这么害怕老师了。
大学生采访老师心得体会范文3
10月22日,因为品社书中学到了有关老师的课程,所以我们便去采访黄老师。
困难班的时候,我们组的同学拿上本子、笔和品社书去采访黄老师。路上我又兴奋又害怕,兴奋的是这是我们第一次采访,害怕的是我们没有和黄老师约好,万一她不在怎么办呢,我的心里总有点忐忑不安。到了黄老师的办公室,只有王超老师,却没有黄老师。一问王老师,才知道黄老师不在,去开会了。我们只好转变策略,去采访英老师。可跑到一楼,英老师说他很忙,叫我们下次再采访他。接下来一连问了好几个老师,他们都说很忙,或是叫我们稍微等会,后来终于张华林老师同意让我们采访他。
一经同意,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问问题,当我们问:“张老师,您的教学风格是什么?”张老师说他的教学风格是放松、自由和幽默。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张老师一直很幽默,使得整个采访气氛很轻松。
通过这次采访,我们对张老师更了解了,张老师不仅幽默,他上的课气氛也很好。我觉得采访老师这个活动很好,通过采访,我们和老师之间的距离缩短了,我们更加喜欢能让我们有采访机会的张老师了。
大学生采访老师心得体会范文4
毕老师你好,我是太平洋女性网的编辑陈菁,很荣幸今天可以采访您。今天我们就您的新书《花冠病毒》对您进行一个采访,同时我们也收集了一些网友的问题。
1.首先很多网友看到新书,是被书名《花冠病毒》吸引,很特别的书名,请问毕老师是怎么想到用这么特别的名字呢?
毕老师:“病毒”本来是挺可怕的东西,但我这里想有一个概念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就是地球不止是人类的,它也是很多其他生物的,病毒虽然是低等的生物,不过它在地球的时间比人类在地球的时间更古老,人类是最高等的生物,病毒是最低等的生物之一,但是它和人类的一个相博,这样一个过程,那谁胜谁负,并不一定我们人类就可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我想用这样一个观点,不要觉得病毒它非常的可恨,就能把它彻底地消灭,不能的,从这个观点出发呢,我就把它定为一个“花冠病毒”,给了它一个挺好听的名字。
2.不同《花冠病毒》是毕老师时隔五年的又一作品,那经过五年的深沉,你觉得这次的作品与之前的作品最大的区别在哪呢?
毕老师:就是主旨来讲,应该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关注生命
...